摘要:當前,新型傳媒方式的不斷涌現使社會責任論的實踐面臨眾多障礙,中國傳媒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又如何擔負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責任成為眾多學者專家研究的方向。本文以傳播的社會責任論為切入點,分析了新形勢下我國新聞傳播出現的新情況,揭示出當代新聞媒體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從把關人、從業者、社會監管等多個角度提出了應對的措施與建議,重申中國當代新聞傳播應該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其主要責任。
關鍵詞:新聞傳播 社會責任 問題 對策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已經被打破,新聞信息的傳播不再只是由媒體單一的、單向的傳播,而是變為了新聞信息的多元化傳播。傳播媒介處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與手機、網絡等新型媒介新舊交融的特殊時期。在媒介新格局的形成過程中, 新聞傳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也愈來愈大,傳播已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大利器。
一、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
(一)新聞傳播社會責任論的內涵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指新聞媒介和從業人員在新聞活動中對社會安定、國家安全和公眾心智健康所承擔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60多年來,社會責任論在世界范圍內大行其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主流理論之一。社會責任論認為,媒介應當享有新聞自由,但自由與義務是相隨的,媒介應對社會承擔責任,強調責任與權利的統一,揭示了傳媒負有引導理性生活、塑造道德精神的社會責任,強調 “有控制的新聞自由”,提出政府可以“干預和控制”新聞活動。
(二)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
2009年10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指出“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消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 同時強調“對各類媒體來說,樹立和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1.當代中國新聞傳播的現狀
(1)媒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新聞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廣
從報紙、廣播到電視、電影再到互聯網絡,從傳統媒體到自媒體,從傳播到互播,媒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先進,新聞傳播的途徑也越來越廣。
(2)受眾的整體素質越來越高
受眾是傳播者的作用對象,包括觀眾、聽眾、讀者等,近年來受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向高素質的趨向發展。受眾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不完全處于被動狀態,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識架構充分發揮積極性,能動的對信息進行取舍,受眾整體素質的提高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更為專業。
(3)訊息呈現出“病態”的暴增
傳播學中的訊息指的是由一組互相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這個概念中一個關鍵性的詞語是“有意義”,近些年來,信息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如果把人們接受信息的能力比作杯子,那么,當今的信息便是那不斷溢出來的水。日趨暴增的信息已使得人們無所適從,更無暇去分辨“有意義”和“沒有意義”了。信息的這種“病態”暴增必然會導致人們判斷力的下降,影響社會的安定。
(4)新聞信息反饋渠道越來越多,傳播的互動性越來越強。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反饋渠道也進入現代化,由過去的“去電臺反饋”或“來信請寄”變為直接在網上留言或在論壇里發表意見和建議,加強了信息反饋的力度。這種傳播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使得受眾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能夠勇敢的發出自己的呼聲,利于對事實真相的發掘和監督。
2.當代中國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第一,真實、客觀、準確的報道新聞內容
新聞如鏡子一樣呈現社會真實的面貌。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所有媒介取信于民的基本依據。新聞媒體報道時必須保證新聞來源真實可靠,報道內容準確無誤,新聞分析及評論都是建立在事實準確基礎上的客觀評判、正確引導。
第二,引領時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遞正確的價值理念
媒體是輿論的領航者,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當代中國的新聞媒體,應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引領時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三,提供文化娛樂服務,豐富大眾精神生活
新聞傳播的歸宿是新聞收受者對新聞傳播內容的收受,滿足收受主體的需求是新聞傳播的內在動力。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為群眾提供大容量文化知識、娛樂訊息成為媒體豐富大眾精神生活,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職責。
第四,做大做強自身,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新聞媒體要以世界眼光、中國視角,發揮傳媒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繁榮上的作用和價值。傳媒業應加快推進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傳媒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走出去模式,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力,向世界正確傳播中國、說明中國,進而影響世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二、我國現階段新聞媒體履行社會責任時暴露出的問題
(一)虛假新聞的層出不窮
真實客觀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媒介和組織的立身之本。可近年來虛假新聞卻層出不窮,從2008年的“華南虎事件”到2011年“金庸去世”,少數新聞從業人員捕風捉影傳播真假不明的小道消息,不經求證,隨便轉載源自微博的不實信息。這些不負責任的做法,使虛假報道蔓延,給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政府形象、擾亂了新聞秩序、給新聞傳播也帶來了公信力的質疑和挑戰。
(二)新聞欄目品質下降,內容低俗、缺少人文關懷
首先,部分新聞欄目品質下降,片面追求利益和收視率,一味迎合受眾獵奇、媚俗的低層次趣味,不斷報道情殺、犯罪、丑聞甚至是色情暴力的新聞內容。其次,傳播一些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價值觀。比如個別富二代、官二代違法后用錢和勢解決問題的“炫富”、“炫勢”報道,還有對相親節目里一些“物質女”、“拜金女”的言論的報道等等,這些被不斷宣傳的片面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當代青年人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污染了社會風氣。還有,在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為了能搶到新聞,忽視了新聞傳播過程中對被采訪和受眾的人文關懷。因為搶新聞不去救人、為了新聞漠視被訪者尊嚴的事情時有發生。新聞傳播活動與人文精神是相契合的,要從文化的角度肯定人的主體性、人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這才是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魂”。
(三)對反面事件過度關注,對大事件卻缺少深入報道
“壞消息才是好新聞”成為以盈利為目的部分媒體信奉的新聞價值標準,越是反常的、負面的、聳人聽聞的事情才越有新聞價值。于是犯罪、丑聞、動亂等陰暗面被大肆渲染。例如“富士康跳樓事件”,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從三月的3起到五月時已成為6起,一些媒體甚至推測會不會有“第十三跳”。媒體的反面示范和“推波助瀾”實際是在起一種錯誤示范作用。相反的,媒體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卻存在著簡單化、機械化現象,不能給受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傳播信息,雖然有系列報道的“形”,卻缺少系列報道的“質”。例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露事件,當時各媒體大都關心的是此事的進展及日本民眾的反映,對于核泄漏對我國居民的身體健康是否有影響、怎樣減輕影響報道的較少,基本都是“根據最新氣象資料顯示分析,未來三天福島核電站核泄漏的核輻射物質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并無危害。”這方面缺乏詳細深入的報道,不法商販趁機而入,造成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全國“搶鹽風波”。現如今的受眾是具自主選擇和獨立思考的主體,他們對重大事件的關注早已由皮毛轉入了深層次。大事件缺乏深入報道,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和支持。
三、應對我國當前新聞傳播社會責任缺失的措施和建議
(一)把關人嚴格監管,帶頭凈化新聞傳播環境
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新聞素材,新聞報道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取舍的過程。最后傳遞到受眾的新聞必定是經過眾多“關口”的少數。普利策曾說過:“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業業的正當行為、對于所涉及的問題具備正確知識以及真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使得報刊不屈從于商業利益,不尋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對公眾的福利”。作為媒體的把關人必須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植根于自己的靈魂,忠實、公正、勇敢的層層把關和監管,凈化新聞傳播環境,營造新聞傳播健康的綠色的有效機制。
(二)新聞從業人員加強自律,提升職業道德
社會責任的實現離不開傳媒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提升,傳媒從業人員要加強自律精神,必須明確自己是在為大眾利益工作,是在為社會作貢獻。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不以金錢利益為準則,不用閑言、色情及暴力等來迎合某些受眾的低級趣味。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傳播真實的、完整的、科學的、公正的、符合民族倫理道德的主流內容,擔負起環境監視、輿論引導、協調社會和文化傳承的責任。
(三)新聞媒體要整頓機構,提高自我規范意識
“媒體的權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權和信息發布權,從信息的收集、篩選到信息的過濾、公開,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這種權利的主導作用,因而這種權利就成了一種可利用的資源。”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新聞媒體機構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一定要履行義務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不能被經濟利益綁架,應以社會利益為重。多做有品位的欄目而不是奉行娛樂至高,不借助網絡紅人一味炒作,不對負面新聞做過多大肆的報道,從選題材到定節目,從錄制到節目反饋,從形式到內容都嚴格要求自己,走精、全、高的良性循環的品牌戰略之路,不斷提高自我規范意識,改進經營模式。
(四)提高受眾媒介素養,開展品位教育
媒介素養是認識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人們面對媒介傳遞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受眾在選擇新聞時處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動性。通過教育,引導受眾不斷地學習,提高文化水平,提高鑒賞能力,從而加強受眾的媒介素養,使他們理性地看待新聞傳播,不輕易被感染和暗示,具備辨別真偽的能力。
(五)社會監管部門加快立法進度,加大監管力度
近幾年,當新聞傳播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地方保護主義、監管懲治力度不夠都是幫兇,新聞媒介付出的代價成本都非常小。所以社會相關立法部門應加快立法進程,向制度具體化,標準化推進。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做到有法有規必依,嚴格執行,違規必究。對新聞傳播過程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的及時懲戒,會對新聞傳播環境起到震懾和凈化的作用,同時也為新聞傳播社會責任的實現掃清了障礙。
結語
當前,我國新聞傳播正進入飛躍發展的重要時期,新聞媒體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容小覷。問題的出現是考驗,只要方法對了,問題就可以解決。從全局來看,中國需要的是和諧社會下的傳播,所以,當代中國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就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新聞媒體應該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的步調相一致,提高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為營造和諧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黨榮珍.新聞媒體傳播文化的社會責任.人民網,2012.5.11
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59/192362/17868984.html
[2]傳媒社會責任理論再思考.新華網,2010.12.4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12/04/c_12847848.htm
[3]崔瑩玉.淺談21世紀社會責任論與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現代交際,2012.4
作者簡介:
武曉睿(1975- ),女,內蒙古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馮曉媛(1990- ),女,內蒙古財經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