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教育的“因材施教”教學方式在新形勢下,面對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適應。大學經濟學教學面臨“因需施教”的壓力和挑戰,因此探討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因需施教”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因需施教 經濟學教學 挑戰
一、問題的提出
“因材施教”一詞源于朱熹對孔子教學手段的總結,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對于大學經濟學教學而言,關于財富生產、分配的經濟學教學,有經濟基本知識、基本經濟規律、基本原理和個人認知經濟現象、經濟規律、駕馭經濟事物之分,前者可謂是學生的共性需求,后者是學生的個性需求。如果教學只滿足個性需求,而不滿足共性需求,我們的本科教學就應該全部研究生化——以指導學生進行個性認知開發和建設為主的教育。而顯然,我們的傳統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并沒有這樣做,相反,沿著傳統教育體制剛性方向,培養模式化文化群體的道路,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在許多情況下抹殺著學生的個性需求,遠離了因材施教。導致因教材施教也就在所難免。要求體現“因材施教”,而實際難以“因材施教”的教育實情,在另一方面還存在著教師和學生的中心地位問題,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為中心,展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而傳統教育的“因材施教”主動權掌握在學校和老師手里,許多情況下,學生是在被動接受教育。即使你是千里馬,若不被承認或認可,照樣沒有千里馬待遇,你只能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在”。
如果我們把“因材施教”下降到因“教材”施教,其效果就更堪憂了,因為按“教材”施教完全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必然忽視教育的社會性質和功能,同時抹殺受教育者的個性之“材”。
二、大學經濟學教學“因需施教”的必要性
首先,“因需施教”是大學經濟學教學實現以人為本教育功能重要途徑。“教育的本體是教育活動或教育體系的基點、遠點”①?!皩逃谋倔w性功能的認識不同,導致出現不同的教育功能觀。認為教育以社會發展為鴟的,我們稱之為社會本位的教育功能觀;認為教育是以個人的發展為指向的,我們稱之為個人本位的教育功能觀;認為教育是以促進知識進步為目的的,我們稱之為知識本位的教育功能觀”②筆者認為,大學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應以人的發展為基點,傳統的純粹政治化和社會化功能都是泯滅了人的本體需要,企圖將人“政治工具化”是左傾思想的產物,是與現代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相沖突和矛盾的。因而筆者認為,大學經濟學院或經濟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學順應人的全面發展功能觀,理應以滿足大學生的本體需要(創業、就業、投資理財、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判斷市場狀況等)為目標?!耙蛐枋┙獭睆娬{以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為中心開展教育活動,而大學生的最迫切需要是就業需要,如果經濟學教學不能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不能滿足未來職業發展需要,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就會排斥該學科。如果為了拿文憑不得不被動學習,應付考試,那么開設該學科教學就失去了現實意義。追求快樂就業是現代大學生合理需要。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是“因需施教”的具體表現,仍然沿著傳統的慣性保守“因材施教”,不管不問大學生的現實需要是推卸責任和不負責任的表現。
其次,大學經濟學教學“因需施教”可以達到滿足社會需要的教育目的。對于實施教育的教育者而言,滿足受教育者需要是滿足社會需要的重要表現。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人才瓶頸問題是大學教育滿足社會有形需要的表現,引領社會文化前進方向,為社會精神生活指引方向是大學教育滿足社會無形需要的表現。在追求物欲的旋渦中,許多人已經認識到自己已異化為物質的附屬品和奴隸。社會風氣敗壞、精神危機、部分社會人群行為紊亂迫切需要教育者給出治理答案。大學的功能已經不只在于輸送人才,更需要承擔提供社會精神食糧的責任。如果這種需要成為社會迫切需要,大學就應該成為制造社會精神食糧的加工廠,承擔起引領社會精神生活的責任。大學經濟學教學在這方面一定有所作為。
第三,“因需施教”是培養差異性人才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途徑。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上看,社會需要多樣性、不同能力的經濟人才,社會有專用的需要,大學就應該朋培養專業性的人才,這也是大學設立不同專業的初衷。社會業態既然是多樣性的,需要必然是差異性的,大學培養人才的努力方向也應該是輸送差異性人才。細化到某個行業內部,差異性仍然隨處可見,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因為社會的需要是多層面多層次的。大學經濟專業傳統的培養方向比較模糊,按照傳統的方法培養出的人才存在著與社會需要脫節的現象,大學生大學畢業后直接創造財富的能力比較低,大學生自身信心不足,社會對大學生的實際創造價值的能力不認可,出現了專業技術學校學生比大學生搶手的現象,大學生們感嘆,大學四年學習的東西在實際生活中用上的比較少,用學校里所學的東西去應聘,即使學習成績全部優秀,也不怎么被用人單位看。用人單位往往看重的是應聘人直接創造價值的能力。在此情形下,如果大學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實行“因需施教”——因社會需要施教,因大學生的需要施教,按人才個性特點指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建設,適當調整教育資源結構,滿足“因需施教”的需要,將對大學生能力培養提高起到一定高度,定會受到社會和大學生的歡迎。筆者認為,“因需施教”應該成為我國大學,特別是經濟管理學院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因需施教”對大學經濟學教學的挑戰
多樣性的社會需要和差異性的受教育者形態向大學教育提出了“因需施教”的客觀要求,面對社會和大學生雙向需要的壓力,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急需進行改革。對于大學經濟學教學而言,來自“因需施教”客觀要求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需要盡快確立。這屬于大學運行模式層面的高端課題,需要教育部門的高層決策者發起改革的號令,但也可以采取從下至上的探索性改革方式。在大學探索適合人群多樣性特點,實行差異化教學的探索有利于快出人才和提高人才質量。在承認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依據個體需要實施差異化人才培養方式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2.大學經濟學教學適應“因需施教”應改變教學方法。滿足社會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要,滿足經濟學專業大學生就業的需要,應依據這兩方面的需要對經濟學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轉換,除了依據社會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外,根據每個大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著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執行能力的培養,應成為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3.教育資源按個性化方式進行配置面臨教育公平的挑戰。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大學人才培養滿足差異性的個體需要,必須重新配置或適當調整教育資源,這種配置將面臨受教育者對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質疑。但社會人群本身自然存在差異性,是任何人無法改變和抹殺的客觀事實。承認社會人群存在差異,具體的教育方式就應該差異化進行,這能夠被公眾和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大眾滿意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教育資源充分供應的教育,是一種公平的教育,是一種優質的教育③。而公平應體現在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的公平上④。就此論之,“按需施教”是相對公平的。
4.“因需施教”對大學經濟學教師的挑戰首當其沖。要實施“因需施教”大學經濟學教師首先必須知道社會和學生兩方面的“需”是什么。滿足他們的“需”應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恰當的。這對經濟學教師的閱歷、知識量、觀察社會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實施教學的能力、解答學生為提高自身就業能力所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挑戰。施教者能夠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是檢驗教育者水平的重要尺度。
參考文獻:
[1]朱新卓.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提升人的靈性[J].教育研究,2008,(9)
[2]賈萬剛.從“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J].現代教育科學,2010,(6)
[3]徐志勇,公共教育的普惠性與宏觀政策取向[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賈萬剛,從“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J].現代教育科學,2010,(6)
作者簡歷:
吳施楠(1962- ),吉林四平人,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教學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