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石產業,一種以石材為載體文化產業。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巴林石還處于認知和蟄伏時期。197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巴林石正式開始勘探開采工作,1978年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巴林石”,1982年巴林石礦被確定為中國雕刻彩石原料三大基地之一。如今,巴林石產業已經發展成一個集開采、加工、銷售、旅游、文化于一體,產品遠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內外年銷售額達10多億多元的文化產業。目前一個50億元產值的大規模綜合文化產業園正在規劃中,巴林石文化產業作為紅山文化的延續正在蓬勃發展。
巴林石,從一個稀缺的石材資源發展到文化產業,如何挖掘其文化價值,增加經濟附加值,彰顯和放大紅山文化影響,是巴林石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根據邁克爾·波特“鉆石理論”:一個地區產業的集聚和成長,受資源稟賦、市場需求條件、關聯產業的發達、企業經營戰略及產品結構、競爭對手與發展機遇以及政府決策等要素影響。其中單一或系統性的環境因素的變化都關系到產業的競爭模式,加速或延緩產業發展。借鑒“鉆石理論”,分析巴林石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探索其發展走向,為巴林石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文化要素稟賦分析
1.巴林石的藝術價值
將自然石材塑造為藝術珍品,嵌入文化內涵,既需要藝術家們創造性的思維和極富技巧的勞作,將石質和石藝有機地融為一體,可以使石材的內涵得到有效升華;同時也需要石材本身具有天然特質和較高的可塑性,二者融為一體,才能體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特質,備受愛石者的青睞。
材質的藝術價值。巴林石質地和色相俱佳,這便構成了巴林石的上乘品質。巴林石質地細潤,通靈潤澤、細膩清亮、光彩絢爛;不死結、不干燥,結構致密。巴林石中雞血石溫潤脆爽,軟硬適中,宜于鐫刻,是石中妙品。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稱。
篆刻的藝術價值。巴林石堅而不脆、細膩柔潤,密度為2.4-2.7cm,硬度為2-4摩爾硬度,這種硬度易于受刀,刀不滯、不弱、不崩、不滑,行刀有阻,進刀適舒。其質地成就了它成為最佳雕刻的活石,巴林石自出世以來,備受篆刻家的青睞。業內人士評價巴林極品石:集“壽山田黃” 之尊,融“昌化雞血石”之艷,蘊“青田封門青”之雅的印壇奇葩。篆刻大家康殷、劉江、高延青、楊錢安、孫家潭給于巴林石高度贊譽。
雕件的藝術價值。石類藝術品的雕刻完全依賴于雕刻石,其工藝對石質的要求也高。它精工細磨,表現惟妙惟肖的動物、植物、人物,非一般雕刻石所能勝任,巴林石以其石質特點正適合這類雕刻。巴林石雕刻的作品,呈現出華貴精美仙靈神韻的氣象。
2.巴林石的文化價值
巴林石產于我國內蒙古的巴林右旗,從周邊出土的很多遼代人巴林石的印章和佩戴飾件,如高足杯、鼻煙壺和飾件,以及2000年在內蒙古赤峰市西拉木淪河上游出土地的巴林石“豬”、巴林石“勾云形 ”和巴林石“豬龍”等玉器,都放映了這里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產生了悠遠的歷史文化,印證了紅山文化與蒙元文化的歷史聯系。巴林右旗現存的各時代古文化遺址,主要有遼代的慶州、懷州、慶陵、慶州白塔、金代的古邊堡、清代的薈福寺、康熙行宮等60余處,這給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北方文化遺產。許多作品所表現的草原風情,如蒙古包、駿馬、牛羊、雄鷹及那達慕那喜慶吉祥的熱烈場景等民族特點,在現今巴林石藝術品的構思和創作中、在現代文化活動中得到升華,為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非常顯著的鏈接作用。
巴林石,巴林礦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鎮西北,巴林石精品印章雅瑪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帶。學名叫葉臘石。與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印石”。巴林石色澤斑斕,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鐘靈毓秀,堪稱精美絕倫。早在800多年前就已發現,并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不過也只是被那時人們將它用于生活用品,如石碗、石臼。巴林石大面積開采的歷史較短,1973年我國正式大規模勘探開采巴林石。1978年國家輕工業部才將巴林石礦列為我國三大彩石基地之一,正式命名為中國巴林石。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為年輕,但因品質高,且產量逐年減少,升值潛力巨大,目前的市場價值已經高于其他的傳統印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輩出,為中國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筆。
根據地質學家介紹,巴林石是富含硅、鋁元素的流紋巖,受到火山熱液蝕變作用而發生高嶺石化形成的。巴林石在成礦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礦物質沿高嶺石的裂隙貫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擴大了高嶺石的品種數量。另外,除了硅和鋁,鈣、鎂、硫、鉀、鈉、錳、鐵、鈦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 巴林石上的變化,也造就了巴林石豐富的色彩。如鐵元素較多的會使石頭呈黃、紅色,錳元素的侵入,就出現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現象,鋁元素多了,石材就會呈現灰色和白色。
巴林石隸屬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巴林石中雞血石,有“草原瑰寶”之美譽,該石溫潤脆爽,軟硬適中,宜于鐫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賞之余,不禁產生豐富的遐想,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稱巴林極品石是集“壽山田黃”之尊,溶“昌化雞血石”之艷,蘊“青田封門青”之雅的印壇奇葩,其評價正可為巴林石之寫照。
巴林石質細膩,溫潤柔和,透明度較高,硬度卻比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軟,宜于治印或雕刻精細工藝品,為上乘石料,稍顯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夠穩定,比如雞血石,巴林雞血石較易氧化、褪色,尤其是在陽光和紫外線的照射下,汞極易分解,半年后,平均有60%的雞血石都有不同程度的褪色現象。再細看兩者的質地,巴林石多花紋,昌化較純粹。所以也有同行稱贊兩者是“南血北地”(巴林石地子 巴林石好),各有千秋。它是藏品中之珍品。多次在國內參展,譽滿南北東西,從港澳地區,到東南亞各國,從歐美到東瀛,幾乎傳遍世界,名揚四海。巴林石在出口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來,一直受到世人矚目。1979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備受青睞。巴林石作為石文化,內涵豐富,它不僅涵蓋著赤峰地區遠古文明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蘊,而且將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寫下重重的一抹。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采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3.巴林石的投資價值
當今的巴林石的市場價值不菲,是珍貴藝術品和珍藏文化品的首選之列,適宜于制印、收藏、欣賞,能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近年來,巴林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其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已經被社會各界所重視。隨著我國著名的彩石,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等名貴石材資源日漸枯竭,人們已經將目光轉移到新興的彩石基地——巴林石方面上來。巴林石以色彩艷麗、質地溫潤剔透、品種齊全,受到愈來愈多石藝界消費者的喜愛。巴林石作品以其優秀的品質,在市場上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僅以巴林凍石為例,從1998年到2011年,13年間巴林凍石飛漲了1000~3000倍。巴林石的彩石、凍石、雞血石價值日益彰顯,在投資浪潮的推動下,其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正處于上升通道。
二、市場需求分析
1.中國賞石的歷史文化傳統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充當武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建筑材料,到現代化豪華建筑中大量應用的花崗巖、大理石裝飾材料;從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簡單石制飾物,到后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各種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走向現代文明,直至久遠的未來。古今一切利用石頭的行為及其理論,就構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內容。
2.收藏市場需求旺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日新月異,人民文化需求和藝術鑒賞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它為民間收藏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巴林石作為珍貴藝術品,具有歷史悠久、底蘊濃厚、資源豐富、可開發市場廣闊,因而巴林石備受世人垂青。巴林石巨大的增值空間,使購買巴林石、收藏巴林石不再是消費行為,而是投資行為。目前,收藏巴林石的時間價值遠大于一般行業的投資收益,而且持續升值,是巴林石收藏熱的根本原因。
3.特殊的名牌效應
不僅如此,早在1979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品展覽中,就有七件是巴林石雕。其中“深山虎嘯”、“玉蘭花籃”、“群雄競威”、“群獅戲球”四件作品,深受稱贊。在香港回歸一周年和澳門回歸時,赤峰市分別送給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兩個巴林石紀念璽,璽身高大,制作精致,款印俱佳。上海市APEC會議,把巴林石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自亞太地區21個成員國和地區的政府首腦和地區政要。2001年9月,有中國寶玉石協會舉辦的第三次評選國石精品展覽會上,巴林石與其他“三石二玉”共同進入“國石”行列;北京2008奧運會巴林石又被確定為特許銷售商品。國家要員的關注和收藏,以及國內外重大交流活動,確立了巴林石在玉石中的地位,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三、行業經營及業態分析
1.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巴林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巴林石開發、生產及經營的龍頭企業。企業集團從集體所有制企業發展成股份制公司,在礦山開采、初加工、深加工、銷售推廣、售后服務一條龍的運營模式的基礎上,拓展了開采加工、研究開發、文化旅游、教育培訓、服務等多種產業群。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巴林右旗已形成“一礦一城一園區一協會三個分公司”的產業格局,構筑了巴林石文化產業園、巴林石商城、巴林石一條街、巴林石地質公園以及文化旅游專線等產業鏈。僅旅游業每年接待游客達30多萬人,年收入近2億元。
2.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巴林石的美譽度
巴林石與媒體保持良好的合作,擴大巴林石的知名度,追求巴林石的美譽度。如在鑒寶節目中一塊巴林雞血石被專家估價為80萬元,讓更多的人見證了巴林石的價值。還有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讓世界了解你”節目,專題報道了巴林石的特點和文化,并在中央四臺長期播放“傳遞文明,積累財富”的巴林石廣告。在中央臺的“鄉村大世界”和“同一首歌”走進赤峰、鳳凰電視臺的名石專訪欄目都報道過巴林石。
3.加強文化創意,促進巴林石文化傳播
巴林石集團組織編寫了《中國巴林石》、《巴林石志》、《巴林石譜》、《巴林石欣賞》、《巴林石珍品集》、《中國候選國石》等書籍,書中詳細介紹了巴林石的成因、特點、巴林石歷史、巴林石文化。集團參股,由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組織拍制的《巴林石傳奇》擴大了巴林石的影響,使巴林石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領域變得更加廣闊。
4.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優勢明顯
目前,巴林石的市場占有率高于同類的其他印石。從巴林石的銷售市場分析,巴林石每年在市場上的流轉交易額都在10億元以上,很多印石的原料有的近乎枯竭,有的品種單一,無法與巴林石相抗衡。從巴林石的目標市場情況分析,巴林石已經在幾個印石的原產地占領了當地市場。壽山石的產地福建省巴林石交易額每年都在五千萬元以上,福州商販在巴林石的產地購回的產品也有幾千萬元,在浙江青田和昌化也存在類似情形,以前做壽山石、青天石和昌化石的經營商大部分已經改做巴林石的生意。巴林石在全國各地都有專業門店,巴林石在彩石界占領著一定的市場。
5.巴林石產業鏈的延伸
目前,僅巴林右旗的大板鎮內巴林石專業門店152家,巴林石定點攤位336處,流動攤位167處,巴林石家庭手工作坊215戶,巴林石從業人員近15000人,年營業收入在10億元以上。不僅如此,巴林石產業以更大的“溢出效應”輻射全國,僅赤峰市的巴林石店面就從2000年僅僅上百家,發展到2009年底的1000多家。巴林石的產業鏈正在快速地延伸和擴展。
6.關聯產業分析
巴林石協會:巴林石協會以巴林石集團為核心組建起來的巴林石協會,會員已發展至幾千人,分布于全國各地和各個領域,他們中有許多著名的美術家、雕刻師、鑒賞家和書法家。通過巴林石協會積極的組織,博采眾家之長,為巴林石的藝術創作設計提供最大的技術支持,既發展巴林石產業,又提高了巴林石行業整體雕藝水平,現已培養出國家級大師及自治區級大師十幾人。
巴林石雕刻技術培訓學校:巴林石集團還建立了巴林石雕刻技術培訓學校,一批批專業雕刻人才經過南北雕刻師的培養,經過美術知識及相關知識的培訓,專業人才脫穎而出,產業設計、加工能力明顯加強,能夠設計出各具特色,適合時代需求的藝術產品。集團公司還聘請了國內著名的雕藝大師為常年的技術顧問,負責重大項目的設計工作。
四、政府產業政策取向分析
1.文化產業已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發展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報告中,都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文化生產力,增強國際競爭力;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手抓,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2009年7月22日,國務院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2010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產業。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黨和政府振興文化產業的戰略越來越明晰,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文化產業漸成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
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期。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文化產業正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發展文化產業能為社會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所以,從國內發展需要,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客觀要求。
五、發展機會分析
1.資源儲量相對豐富
中國是石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石材資源開發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賞石種類眾多,產品質量千差萬別,石料價格也有天壤之別。其中觀賞石分類主要是按產地命名,如三峽石、紅河石、賀蘭石、戈壁石、大漠石,這些礫石、巖石礦物成分不同,其文化內涵也比較單一。而觀賞石中能夠成為印章石的品類極少,主要有巴林石、青田石、昌化石、壽山石四類,并稱我國四大印章石,可謂“觀賞石四杰”。此四類石料中后三種石材開采歷史久遠,開采的數量很大,資源開發較為混亂盲目,儲量已近枯竭,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彩石賞石領域的遺憾和悲哀。而巴林石雖然開發歷史悠久,由于礦區人煙稀少,交通通訊不便,歷史上僅有少量的地表礦石被揀采。據勘探部門報告,巴林石資源儲量可觀。在巴林石礦現有6個可采區中,目前有3個采區已探明儲量,只開采其中一個采礦區。1973年巴林石礦開采以來,實行保護性資源開發戰略。目前,每年集團限采30噸,這為巴林石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2.文化消費成為趨勢
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追求文化生活,追求藝術美享受成為一種時尚。古往今來,人們對珠寶玉石愛不釋手。一方面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珠寶玉石由單一的裝飾物演義成了一種對文化、信仰、精神和物質等的藝術追求;另一方面其深遂的藝術內涵和無法定位的財富價值,使珠寶玉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無論社會時態如何變化,珠寶玉石從其被人類接受至今,始終是人們向往的財富。目前我國已整體步入小康水平,盛世收藏使人們對藝術品的需求消費已進入快速增長期,蘊藏著一個巨大的藝術品市場。因此巴林石市場開發前景十分樂觀。積極開發巴林石產業,不但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還將帶動旅游支柱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綜合發展。所以把巴林石產業發展成大產業,不但是可行和可能的,而且勢在必行,時不待我。
3.文化產業將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文化事業以及文化產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2012年11月,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巴林石文化產業作為以石材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產業,在中國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要依托資源稟賦優勢,繼承蒙元文化、紅山文化傳統,構建創新發展機制,增強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大幅提升產品中的文化含量、藝術含量,豐富文化產業內涵,提高經濟附加值。通過會展、旅游、收藏、宣傳等措施,提高巴林石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市場銷售額,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鏈,提高文化產業的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
參考文獻:
[1]馮華,溫岳中.產業鏈視角下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10
[2]王林,顧江.文化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3
[3]王雅榮,張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特色推進發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9
[4]丹增.發展文化產業與開發文化資源[J].求是, 2006.1
[5]林東生.論文化消費增長與文化產業發展趨勢[J].東岳論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