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目的地旅游資源及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劇,并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巨大威脅,而旅游企業環境文化建設的缺失正是造成這種破壞的主要原因。本文對我國旅游企業環境文化建設缺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了建設旅游企業環境文化的對策。
關鍵詞:環境文化 旅游企業 原因 對策
一、環境文化概念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在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工業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污染物,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環境文化理論應運而生。我國學者對環境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工業企業上,對旅游企業環境文化建設研究較少。
目前,國內專門針對環境文化理論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對環境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未統一。潘岳認為,“凡致力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即是環境文化”。曲以斌認為:“所謂環境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改善環境、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是實施這些手段過程中所形成的環境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和習俗的綜合體”。張國玲認為,“環境文化,是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協調統一的實踐活動及其創造物”。陳莉認為環境文化是指一切有關人類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的事物和相應的行為、心智狀態的總和。總之,環境文化就是環境保護文化,是當代人們環境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環境問題的深刻反思和對人類自身發展的深謀遠慮。眾所周知,地球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的、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因此,我們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構建環境文化,通過環境文化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解決或緩解當前面臨的環境問題。
二、我國旅游企業環境文化缺失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取得快速發展,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在日益顯現。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企業的盲目開發建設、景區的超負荷運轉等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加劇了環境和旅游資源的破壞。目前,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環境破壞嚴重,水體污染、大氣污染日益加劇,噪音、煙塵、旅游垃圾隨處可見,大量旅游資源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我國旅游企業環境意識淡薄、環境文化缺失。據調查,當前我國旅游企業普遍存在著環境保護意識不高、缺乏環境文化建設的情況,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
第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生態學原則,已成為盡人皆知的游戲規則。關注環境、保護環境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經濟收益,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優勢。因此,企業之間自然而然的達成默契與共識。這樣的產業環境和心理狀態必然會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態系統破壞、景區環境質量下降、旅游價值及旅游吸引力降低。
第二,政府及相關部門管理不力、引導不夠。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追求物質財富、側重經濟發展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和主要追求。地方經濟發展是衡量政府作為的主要標志,也是提高人們收入、改善人們生活的主要途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受到各級政府的青睞,而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卻被掩蓋在經濟發展的巨大光環之下。這樣的主導思想催生了旅游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忽視環境文化建設自然也就在所難免。
第三,旅游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速度低于工業企業,不易察覺,容易被人們忽略,甚至有人認為旅游業是“無污染產業”、“綠色產業”,不會對環境和旅游資源構成威脅。
第四,有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對已有的法律沒有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當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單行環境保護法、單項環境保護法、各種環境保護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以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多領域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但是,在旅游業發展的實際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多有發生。此外,我國專門針對旅游污染、旅游垃圾等環境破壞的法律法規建設不足,有待提高。
第五,社會范圍內對環境文化重視不足,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和環境文化建設氛圍,整個社會上的環境意識、法制觀念淡薄,沒有在社會中形成環境文化建設的意識和習慣。
正是由于如上原因,我國大多數旅游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漠視環境文化建設。針對這一現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不能對此聽之任之,要對環境破壞予以科學、有力的治理,同時,加大對企業的管理和引導,加強企業環境文化建設,通過循環經濟理念與技術合理調控和保護環境,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旅游企業環境文化建設對策
(一)加強外部監督管理
1.政府加強監管
政府的監管首先要從執法監督開始。如上所述,中國的環境法律體系較為完整,無論是新法律還是正在修訂的法律,都吸納了環境文化的基本理念。所以,有關部門要嚴格依據各項環境法律法規對旅游企業進行執法監督,使他們學法、懂法,并從中體會和學習環境文化理念,不斷地推進企業的環境文化建設,促進環境保護。對于違反法律規定的企業,必須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違法成本。同時,要繼續加強法制建設,爭取制定專門針對旅游引起環境破壞的專項法律法規,使全社會認識并重視旅游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其次,轉變觀念,促進企業環境文化建設。政府要從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追求政績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做到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將環境文化理念落實到旅游企業經營的全部過程中,促進企業環境文化建設。政府有關部門在對旅游企業進行管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考核手段,把企業環境文化建設情況列入考核范圍,并作為重要考核項目,以此督促企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進行環境文化建設。
最后,政府要盡一切可能,采取多種手段促進企業環境文化建設。例如通過環境稅收、環境教育、環境審計、環境影響評價考核等手段,向旅游企業施壓,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環境文化建設缺失的問題。總之,政府要通過制定法規、加強監管、合理引導、科學考核、加大投入等方式幫助旅游企業構建環境文化。
2.媒體參與監督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媒體監督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旅游業發展如日中天的今天,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媒體對旅游企業的監督作用,對那些不履行環境責任,以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利潤的企業要給予曝光,使之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之中,從而承受來自于公眾和政府機關的道德與法律的雙重壓力,迫使其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并在今后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打造環境文化。
3.居民監督舉報
旅游目的地居民是旅游發展引發環境破壞的直接受害者。由于旅游企業唯利是圖,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不履行環境責任,從而導致目的地生態環境、旅游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這無疑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因此,要鼓勵目的地居民進行監督舉報,通過這樣的方式促使旅游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環境,進而構建環境文化。
(二)發揮內部積極主動性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內因與外因在事物產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則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內因是本源,是最重要的,它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最終決定因素。對于旅游企業環境文化的建設,除了外部加強監管外,主要應從內部出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1.從自身的發展前景出發,進行環境文化建設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目的地旅游資源和環境是旅游企業的衣食之源,企業要獲得長久發展,必須肩負起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責任。企業究竟能走多遠、能有多大作為取決于目的地旅游資源和環境狀況。從企業自身的發展前景來看,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建設環境文化,打造生態文明,這是旅游企業持續、高效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2.從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來看,企業應該積極主動進行環境文化建設
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它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企業行為所導致的環境惡化,是社會的和諧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國內外一些企業開始把環境整治作為樹立社會形象的一種策略,也作為協調大眾關系的一種手段。旅游企業也應該通過建設環境文化,加強環境保護,遏制環境惡化,改善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并最終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3.調動企業領導者的積極性
如上所述,對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保護事關旅游企業的未來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企業要不遺余力的進行環境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環境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企業領導者環境意識的提高,只有率先調動領導者的積極性、主動性,旅游企業的環境文化建設才能有的放矢。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對企業領導者的培訓、宣傳、政策導向、監督管理等方法使其提高環境意識,進而積極主動的在企業中倡導環境文化建設,主動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為主導,引導企業的價值取向,對企業進行文化洗禮,充分利用自己的組織力、號召力、影響力不斷地向員工灌輸環境保護的理念,制定獎懲機制,加大管理力度,從而提高員工整體環保意識,共同建設環境文化。
參考文獻:
[1]曲以斌.淺談中國環境文化.黑龍江環境通報,2000.4
[2]張國玲.環境文化視野下的發展.管理與財富,2000.12
[3]潘岳.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管理世界,2004.1
[4]陳莉,莊關然.我國造紙企業環境文化建設的研究.西部紙業論壇,2006.1
作者簡介:
馮守宇,男,內蒙古財經大學旅游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從事旅游文化、會展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