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新媒體技術給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努力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主體間性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研究
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又稱交互主體性,是現象學、解釋學、存在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哲學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種消解主客體對立和主體中心的新主體哲學。
一、新媒體環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科技與經濟突飛猛進,數字化、多媒體和網絡化等最新技術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博客、播客、維客、手機短信、飛信、彩信、手機報等新興媒介手段相繼涌現。新媒體技術時效性強、覆蓋面廣、內容豐富、方便快捷、雙向互動等特點使它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同時也豐富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增強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為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必要條件。
近幾年,大學生已成為新媒體技術使用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群體。新媒體對大學生在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們更樂于使用QQ、E-mail、BBS、手機短信等方式進行人際溝通;依賴網絡搜索功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利用QQ簽名、個人空間等新媒體“產品”來張揚個性、展現自我。然而,新媒體的虛擬、匿名特性又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埋下隱患,海量的信息存在量良莠不齊的缺陷,一部分學生盲目接收信息;虛擬化的溝通造成一部分學生在現實當中產生人際交往困難,容易出現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危機。因此,研究和分析新媒體環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新媒體環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出了主體間性的鮮明特征,如何利用新媒體手段,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是當前高校研討的重點。
1.積極構建師生廣泛交流的新媒體場景
根據主體間性的定義,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在教育過程中雙方交流、溝通、探討,在平等、傾聽、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促使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提高教育效果。因此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創建與學生思想引領、成長成才緊密相關的主題網絡論壇,開辦QQ、微博客、構建網上“會客廳”、“沙龍”、“網上接待日”、“心靈使者”;利用新媒體舉辦“師生面對面”、“真情對對碰”等活動,正確發揮與引導大學生的話語權,讓大學生就他們喜歡的話題公平民主地參與和對話,構建自由交流的場景,以實現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
2.積極構建學生實際體驗的新媒體平臺
庫伯認為,學習是一個起源于體驗并在體驗下不斷修正從而獲得觀念的過程,所有的學習都是重新的學習,學生都是帶著一定的經驗進入學習環境的,學習本身充滿了緊張與沖突,學生既要積極體驗,又要反復觀察;既要經歷具體體驗,又要實現抽象概括,不能把學習局限于書本、教師和課堂,要實現個人和環境關系的交互作用。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成長成才的需求,利用新媒體手段,努力開發能廣泛吸引學生參與的平臺,如借鑒“三國殺”等游戲形式,但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替代了游戲內容而開發的情景;開展學生領袖的模擬訓練營、網絡動漫、網絡話劇,以及基于新媒體的模擬創業、就業面試等情景,使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及其職業生涯規劃。
3.積極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載體
我們要認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傳播中形式和內容的辯證關系,領會新媒體形式如何構成內容、內容是如何形式化和結構化,以及效果和用途、形式和內容、媒介與現實之間的區別。要在基于互聯網的互動、手機與互聯網的互動,以及互聯網絡、手機網絡、電視網絡三網融合等新媒體環境下,構建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和縱向載體,如:主題網站、網絡電視臺、新媒體視頻、手機廣播電視等,從而形成載體合力,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環境。
4.積極構建新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
運用技術手段在校園內部網和外部網的界面上構筑信息關卡,通過建設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使所有內外連接都要接受檢查過濾,從而屏蔽危害大學生心理、思想等信息傳入,對新媒體的信息實施有效的監控和合理的引導,在校園形成健康的新媒體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龔濤,徐建軍.新媒體與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家,2010(11)
[2]姜恩來.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09(6)
[3]張文化.新媒體藝術:建立在主體問性上的審美意義[J].廈門大學學報,2009(2)
作者簡介:
鄭哈哈(1983- ),女,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浙江工業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