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蓬勃發展,上市公司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國民經濟中已經形成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一個特殊公司群體,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大量的上市公司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前景堪憂。
關鍵詞:上市公司 融資結構 融資方式
一、上市公司的概念以及發展
(一)上市公司的概念
上市公司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準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一方面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上市,其股票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
(二)上市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背景
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到2009年我國已有1700余家公司在上海和深圳兩地交易所上市。隨著我國上市公司日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上市公司在西方國家的發展背景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凈利理論、營業凈利理論和傳統理論。1、凈收益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1952年在《企業債務和股東權益成本: 趨勢和計量問題》提出的。該理論認為: 由于債務資金成本低于權益資金成本, 運用債務籌資可以降低企業資金的綜合資金成本, 而且負債程度越高, 綜合資金成本就越低, 企業價值就越大。按照該理論, 當負債比率達到100%時, 企業綜合資金成本最低, 企業價值最大。但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2、營業凈利理論。如果增加資本成本較低的債務資本,權益資本風險會加大,股東會要求更高的回報率,所以權益資本的成本上升會抵消財務杠桿帶來的好處,使綜合資金成本保持不變,這樣使資本結構的變化對企業價值沒有任何影響。3、傳統理論是凈利理論和營業凈利的折中。這些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都沒有經過科學的認可研究,缺乏事實的支持,未能進一步的發展。而現代得資本理論,1958年由美國經濟學家佛蘭克、 格萊尼和金融學家莫頓·米勒提出,稱為MM理論,并不斷修正,為現代西方資本主義融資結構理論開創了先河。
二、中西方融資結構的比較
(一)中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主要來源主要是外源融資和內源融資。
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一化融資體制導致了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問題,而過度負債的不合理增加了國企還款付息壓力和財務風險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成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障礙,因此成為許多國企改制上市和發展股票市場的最根本的政策動因。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所采取的具體方式如下。企業經過改制并上市后,將享有留存收益、配股、增發新股、發行公司債券和銀行信貸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從現有融資環境來看,上市公司長期資金來源有利潤留存、長期負債以及股權融資三種渠道,其中前者屬于內部融資,后兩者為外部融資。
但上市公司內部籌資比例甚少,而外部籌資的比重占絕對優勢。其中,股權融資在外部籌資中的比重又占較大的份額。
(二) 西方上市公司的融資方式
西方發達國家企業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內部資金的積累,占大部分資金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發達國家的融資方式和融資優序理論是相互吻合的,企業吸收資金的先后順序是有規律的,第一,使用內部留存收益;第二,向外部負債籌集資金;第三,發行股票。從融資成本的角度分析,這種融資結構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它在使用留存收益籌集資金時不需要支付任何的成本,不需要和投資者簽訂資金協議,更不會受到資本市場的干擾,而負債的籌資成本,限制條件和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內部籌資與發行股票之間,位于籌集資金的第二位,從西方發達國家的融資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融資方式的不足之處,有明顯的股權融資喜好。
三、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改善負債結構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順序與西方經典的優序融資理論相背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國債券市場發展不夠,促使企業對股票以及銀行貸款更加偏重。相對于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一直比較滯后,限制了上市公司融資來源,制約了資本結構的優化。
(二)規范股市行為,減輕股權融資現象
股票市場是我國上市公司實現股權融資的重要平臺,在目前上市公司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中小股東對上市公司的各種決議影響力是很小的,但是為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合理制約大股東的權利,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董事選擇必須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和獨立的原則,在控股股東股權比例超過百分之三十的情況下,通過投票來表達中小股東的意見,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減少股權融資比例。
(三)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
我國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權結構是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只有合理的股權結構,公司的融資行為才會更加合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過于集中表現為過于集中于國家股股東之手,所以要優化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參考文獻:
[1]王忠明.布局與結構: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三個層面.國有資產管理,2005.1
[2]曾凡惠.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分析.科技信息,2007,(23)
[3]張立新.企業融資困難問題探析.中國集體經濟,2007
作者簡介:
周俊武,本文第一作者,武警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