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在追求更多利潤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承擔社會責任而帶來的多重挑戰。社會的發展已將企業社會責任推向了更為重要的地位,但縱觀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仍問題重重,本文旨在分析現狀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現狀 改善建議
一、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
美國學者奧利弗·謝爾頓于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他認為一個企業不僅具有經濟和法律的義務,更應該承擔超出這些義務之外對社會的責任。即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客戶、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
當下,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到或經歷一些商家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行為。2012年京東和蘇寧易購的電商之戰,表面上對顧客的大幅讓利實際上是企業另類的盈利手段。降價產品缺貨、兩家產品型號無可比性等讓消費者感覺一頭霧水,同時也沒有考慮供應商的利益直接降價,這都是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再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毒膠囊,人們對這些熟悉到近乎麻木的狀態。而麻木的背后是在警示企業需要一種新的力量去改變自己,這種力量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有企業自身和外部環境雙重的原因:
(一)企業自身原因
1.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薄弱
企業經營者普遍認為“優秀企業家一定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為何企業家責任感的缺失還是屢見不鮮。因此本文說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企業家內心真正認識到其重要性并愿意付諸行動。正如馬克思所言“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在商家眼中短期利潤更為誘人,又由于承擔社會責任帶來的高成本和較長回收期而將其忽視。正是這種企業思想上對社會責任的不重視,才會有那么多侵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事件。思想指導行為,所以最根本原因在于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
2.無優秀的企業文化
很多企業認為自身的發展首要的是實現利潤的增多、資本的積累,而對于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則認為是有了足夠經濟實力之后再考慮的問題。雖然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從一個企業創建開始,企業文化就在有意無意地形成著。如果一開始不對自身文化進行刻意的管理,公司的文化將因為每個員工不同的思想、價值觀而變得“五彩斑斕”。因此在企業發展的始端,就應該確立企業的經營理念、價值取向和企業精神,這些是企業經營的靈魂、成功法則和精神支柱。優秀企業文化環境下,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發展,將促進企業走得更遠,而起初的投資也會經過時間的積累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回報。
除上述兩點,企業相應的制度與治理結構也影響著社會責任,需要不斷完善來共同監督和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改善。
(二)外部環境的原因。
筆者認為有社會道德下滑、利益相關者維權意識薄弱和監管部門監督力量不足這三點。鑒于第三點已有相關論述,本文主要闡述前兩個原因。
1.社會道德下滑影響企業社會責任
近些年現實的一幕幕在沖擊著我們的心靈,路邊摔倒無助的老人、車輪下的孩童,人們為了自我保全而變得冷漠甚至失去理智,這些都在為社會道德敲響著警鐘。
我們提倡構建和諧社會,但我們的文化、人文精神和社會道德正在被質疑。企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本身的趨利性會得到更大的激發,從而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又會為社會道德抹上殘忍的一筆。如果讓此惡性循環繼續下去,那等待我們的只有淪陷。因此傳統美德的重拾,構建和諧、友善、真誠的社會大氣候勢在必行,這將利于企業小氣候的發展和社會責任感強的增強。
2.利益相關者自我維權意識弱
本為主要從利益相關者中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明。很多消費者對于商家的欺騙、不誠信和侵利行為往往采取忍耐的態度,逐漸變得“習以為常”。如果企業自身責任感差,再加上利益相關者沒有很強的自我維權意識,那將更縱容這個企業的不良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改善建議
針對上述原因提出如下幾點改善建議:
(一)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
1.認識企業真正價值
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超過40年,但一些企業為何能夠超越平均壽命而百年不衰,究其原因,在于這些企業更多的具有社會人的特征。它們在追求利潤目標同時,還有超越利潤的社會目標。
其實社會責任作為一項長期的隱形投資,首先可以幫助企業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增加企業的無形資產。使得企業在產品差異性逐漸降低的市場上,擁有良好形象的競爭優勢。其次,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內部的實施能夠增強組織的有效性、員工的凝聚力和責任感等,這些也必然利于企業走得更遠。只有企業家從思想上意識到了如何利用企業社會責任來實現真正的價值,軟實力的提升才會同企業的戰略產業因素一同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優秀企業文化促進社會責任改善
企業社會責任感需要完成從高層管理者到基層員工的傳達和融入,因為員工是企業的細胞,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決定著企業的健康。而良好的文化氛圍即是傳播的介質,企業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淀和每個人的努力。公司應該以人為本,根據自身特色開展各種學習、交流、實踐等活動,讓大家在活動中增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增強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和融有社會責任感的思想指導下,大家達成共識并不斷地學習,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做出自己點滴的貢獻,也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加強外部環境的力量
1.傳統美德的重拾
胡錦濤主席提出,我們必須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下,不能丟到了那些我們曾經為之驕傲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誠信、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等這些美德都是我們國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國家的文化承載著這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價值與追求。如果遺失了美德、放棄了文化,那么整個國家將變成沒有靈魂的軀殼,對于生存于其中的企業亦是如此。
筆者認為,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了我國文化的興盛、為了傳統美德的重拾,應該有更多優秀的文化活動、文化教育走向基層,從而大大提高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只有提高公民的素質,聚集微力量去重拾傳統美德,企業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成員,才會在更為良好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去實現更多的真善美,不斷熏陶和成長,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進而促進社會和諧并良性循環下去。
2.消費者增強自我維權意識
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完善,消費者應該增強自己的維權意識,更多了解相關產品和法律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監督。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和企業社會責任最終受益者之一,消費者必須提高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程度,維護自己的利益,實施自己的權力。同時,消費者協會等部門要積極配合、支持消費者的維權行為,進而預防企業的不良行為,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改善。
此外,監管部門應不斷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大立法速度,做好事前監督,防止企業利用漏洞而不承擔社會責任。行業協會需制定行業內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規范,組織企業間的交流和學習,監督每個企業行為并維護相關行業的良好形象及健康發展。新聞媒體也應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實施情況進行真實的調查和及時的報導,更多關注涉及百姓利益、社會發展的問題,宣揚優秀企業,淘汰不良企業。
這樣通過企業自身的提升及外部多方的監督和促進,一同來完成企業社會責任的改善,促進企業長足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尚增健.企業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與評價[J].管理世界,2012.2
[2]高國希.企業責任的倫理氣候[J].經濟經緯,2009.1
[3]連漪,李佳楠,葉宏球.企業社會責任的多角度經濟學分析[J].市場論壇,2012.2
[4]程媛媛,王建梅.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2.9
[5]周大江.黨史商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