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內容及寫作背景
《蜜蜂的寓言》是由出生于醫學世家的荷蘭醫學博士和哲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于1705年出版的《抱怨的蜂巢或騙子變作老實人》這一諷刺性散文詩的基礎上,最終于1728年正式完成的。由于其內容用了比喻諷刺的表現手法,所以該書于發行之初受到了讀者的偏見與誤解。全書以寓言的形式講述了在一個蜂蜜王國中每一個蜜蜂都像人類社會一樣擔當著律師、醫生、神甫、士兵、大臣、正義女神(司法人員)等各種角色,雖然每只蜜蜂都虛榮、貪婪,但整個蜂國卻繁榮安定。當蜜蜂們開始反省自身,不再奢侈花銷,卻反而商品貶值……
文章探究了社會本質。
二、主要觀點
《蜜蜂的寓言》其核心是西方思想史上總結出的曼德維爾悖論,即節儉悖論。“追求個人私欲能推動社會公共利益”,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可能會推進整個社會的福利。曼德維爾認為,如果從道德角度看奢侈、虛榮、自利等惡德的商業社會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但以“公共精神”為基礎的美德是不可能帶來繁榮的,美德與商業社會的動力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曼德維爾悖論只適用于當資源閑置,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時候,但當資源稀缺時就不再適用了,例如我國1951年至上世紀80年代初由于物資匱乏而取消市場交易實行行政配給制,這種制度下物資由國家壟斷配給可以保證政治經濟的安定,但如果這種特殊背景下加大貨幣供給、提倡個人消費則會導致政治經濟局勢的惡化。
由于曼德維爾的理論對之后的經濟學有巨大的引導作用,因此被哈耶克認為是經濟自由主義最偉大的和最初的創建者,《蜜蜂的寓言》可從經濟學角度總結其理論。
從經濟學的角度,曼德維爾提出了:
1.奢侈(消費)會推動社會經濟。“揮霍是一種高貴罪孽;而奢侈……那惡德雖說是格外荒謬萬分,卻在推動著貿易的車輪前進”。
2.勞動分工理論。在蜂國,有國王、衛兵也有使用斧頭和鐵鏟從事勞動事業的農民,還有騙子、寄生蟲、皮條客還有小偷,造假幣的、庸醫和算命先生。儼然是一個有明確社會分工的國度。
3.剝削無產者剩余勞動。寓言中有豐沛股本的蜜蜂痛苦很少收益豐饒。而無產階級在從事體力勞動,這種有產者投入生意獲利,無產者付出勞動力而收益微薄,已反映出對無產階級勞動力的剝削。
4.國際間資源互換。文中蜂國自身的百萬蜜蜂主要都是擁有貨幣資源的一方,如律師、醫生、神甫、士兵、大臣、正義女神(司法人員)等,而涌入蜂巢的別國蜜蜂則被雇來從事體力勞動,這已是不同國別間勞動力資源與貨幣資源的互換。
5.既鼓勵消費,還強調生產。蜂國興旺的主要原因是“虛榮與貪欲”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和就業的機會,即使貧窮者也通過勞動力滿足了所求。顯然并非完全單一強調消費對經濟的作用,通過消費增加就業帶動工業生產才是蜂國繁榮安定的原因。
6.改進制度協調個人利益可起到穩定更經濟體系的作用,本來沒有生產資料的貧窮的蜂眾每天辛苦的工作,勞累疲憊,但當大臣們以津貼堵百姓之口時,這些最底層的蜜蜂更加努力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更多了。
三、曼德維爾的觀點對其他學者的影響
(一)曼德維爾與亞當·斯密
作為與曼德維爾同時代的學者,兩位學者在經濟學中的很多觀點相似,甚至有人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很多思想是受到曼德維爾的啟發和影響形成的;而另一方面,兩人在倫理學上的觀點則水火不容。
在經濟學上二者都提出了以下觀點:
(1)消費的重要性。曼德維爾認為揮霍、奢侈、驕傲等“惡德”“推動著貿易的車輪前進”。即消費可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亞當·斯密雖然強調積累,但也有“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之說。
(2)市場制度的規律和自發性。曼德維爾認為制度的建立并非人為的,但其形成是自發的。亞當·斯密也有著名的“無形的手”的理論,認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是無形且自發的。指出“在國家內,各個人為的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不斷作為的努力,就是一種包圍力量,能在許多方面預防并糾正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壓抑的政治經濟的不良結果。”
(3)都提出了商業社會的流轉形態。曼德維爾創造的蜂國之所以繁榮,是由于消費刺激了生產形成了一整個有效運轉的商業社會。而亞當·斯密也提出了商業社會的流轉形式,“當人們各自的努力不為周圍同胞已知的需求和能力所左右,而是受抽象的價格信號左右,市場上的各種物品,就是按這種價格被需求和提供支配時,他才能夠為任何人類智慧和知識都不足以掌握的‘大社會’這個廣闊的領域提供和服務”。顯然兩人的設定與理解符合商業社會的概念:如果讓每個人去合理地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那將會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促進社會的繁榮。雖然二人認為其來源不同,但對“私人惡德”和“自利”的認識是相同的。
(4)社會分工理論。曼德維爾筆下的蜜蜂國是由國王、律師、醫生、神甫、大臣、正義女神(司法人員)、底層勞動者等構成的一個有序社會,大家分工不同,這與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理論不謀而合。
(二)曼德維爾與馬克思
曼德維爾筆下的蜜蜂國,有產者投入生意獲利,而無產者痛苦勞動,已形象地描繪出有產者利用資源對無產者勞動力的剝削。因此,馬克思說:“只有曼德維爾才比充滿庸人精神的資產階級社會的辯論者勇敢得多,誠實的多。”
(三)曼德維爾與凱恩斯
需求決定論。曼德維爾認為奢侈虛榮等“惡德”是推動著貿易的車輪前進的根源,即消費可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繼承了歷史上主張奢侈和揮霍對社會有利的思想,并引述曼德維爾的蜜蜂寓言加以證明。
(四)曼德維爾與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對曼德維爾悖論做了解釋和擴展,一是提出在經濟學中對單獨個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就對全體有益。 二是認為在社會資金量或收入相對固定和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加大消費的資金量就會減少投資的資金量,當前消費越多,可用于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因此如果產出可以假定總是處在其潛在水平,那么傳統的節儉理論就是絕對正確的,但如果社會經濟水平或收入不是固定的,則消費和投資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傳統的節儉理論就不適用了。這首先說明了節儉悖論是從宏觀角度進行的理論假設,且在節儉悖論的背后提倡的是創造財富(生產)而非剝削資源。
四、曼德維爾的理論對我國經濟現狀的啟示
由于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自2009年之后的經濟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在此背景下,曼得維爾的理論對我國的經濟現狀有如下的啟示:
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內需刺激消費。消費量的增長,就會拉動生產,間接帶動經濟發展。我國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其消費觀念同傳統的節儉型的消費觀念有很大的區別,而這些人正在成為或即將成為我國的主要消費和投資的群體,這種新的消費和投資觀念正符合曼德維爾的理論。例如很多中國人購買汽車是為了自尊心或虛榮心,而不是將其當做代步工具。再如經濟危機后我國的很多公司企業甚至政府機構仍然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和采購,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消費,也減小了受到的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我國在生產和經營領域應加強社會分工、國際分工和國際互換。通過加大生產和經營領域的分工和互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目前我國的國際間貿易發展較快,但生產中的國際分工擴展仍然極為有限,導致原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個人收入的增加,在逐漸減少甚至不復存在。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其他國家的能源、原材料、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進行低成本的初級加工,并對產品進行國際間互換,將更利于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
此外,還應不斷根據社會變化修改法律,使低收入群體也能夠受益并覺得知足,這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協調有重要作用。我國現階段提出的減少收入差距、完善社會福利就是表現之一。
作者簡介:
史曉茹(1977- ),女,西寧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金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