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其居民的消費需要息息相關,對經濟的穩定增長起著推動作用,因此在國際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消費就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和最終力量,故本文運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中所學的分析方法,結合浙江省城鎮居民消費特點,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生產力水平及消費價格指數等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經過數據描述性統計、多重共線性和異方差的診斷和消除,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價格指數對人均消費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根據模型得出的結論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消費水平 可支配收入 消費價格指數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出口與投資拉動,消費不足成了制約著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為此,國家提出了“擴內需、保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以促進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由于浙江省城鎮居民消費是居民消費的主要力量,分析研究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對于浙江省制定恰當的消費政策,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以及刺激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意義
消費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行為和過程,任何社會都離不開消費。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消費在全民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更顯重要。可以說,消費活動是經濟活動的終點,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費活動又是經濟活動的起點,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國家一系列決策和尚待解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既源于消費,又回歸到消費。要使我國經濟長期增長,啟動消費需求,就要正確解決“潛在需求很大”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社會再生產總是以生產為起點運行的,生產是消費的基礎,并為消費提供了對象,決定消費水平。但消費也能反作用于生產,首先它是生產的歸宿和目的,它使產品得以最終完成和實現,其次它把生產者的勞動能力再生產出來,為生產提供生產主體,三是它充當產品的價值、使用價值的鑒定者,四是它為再生產提供動力和投入的導向,從而促進再生產在規模結構和布局上的優化、合理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水平的提高會促進消費增長和擴大,加快經濟運行,增加投資和進出口貿易,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家對此也提出了擴內需、保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
本文利用浙江省1986年到2009年統計年鑒上的相關數據,對影響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首先找出可能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然后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進行分析和檢驗,最終得出結論,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幾點提高消費水平的建議。
3.理論假設、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根據大量的消費理論文獻的借鑒和研究可知,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收入的預期、消費心理、消費偏好、消費慣性、消費者年齡性別及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生產力水平、消費價格指數等等。由于消費心理等一些因素是不可度量的,因而本文排除這些不可測量的變量,從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生產力水平、消費價格指數等四個可度量的方面來考察其對浙江省城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狀況,其中本文以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來代表人均消費水平。通過對大量相關文獻的參閱,本文選擇四個對消費水平可能存在顯著影響的因素,具體如下:
第一個因素,浙江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之后所得的實際收入。收入和消費的關系非常的緊密,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消費水平的高低,是制約消費的基本因素,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普遍增加,所以居民消費水平也相應地提高。
第二個因素,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結構和發展速度的綜合性指標,用我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除去全省人口數就得出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可知投資具有乘數的效應,較小的投入可以引起大的資產流動。投資乘數的放大作用體現在對生產的拉動和引發居民消費上。因為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必然使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這樣社會各部門的勞動者收入也會隨之增加,從而消費增加。
第三個因素,消費價格指數指居民支付所購買生活消費品和獲得的服務項目的價格。CPI提高,則通貨膨脹率提高,居民實際消費水平下降。CPI提高,則居民可分配收入減少,恩格爾指數上升,生活水平下降。CPI提高,刺激居民減少儲蓄,增加消費,
第四個因素,全社會人均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水平提高,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因此這將導致產品的價格的下降,從而促進消費者進行消費支出。
變量選取及數據收集主要來自于《浙江統計年鑒》,本文共選取5個變量: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Y);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t]);人均固定資產投資([x2t]);消費價格指數([x3t]);人均生產力水平([x4t])。通過《浙江省統計年鑒》收集有關數據(1986-2009年),整理后得到所需數據。
本文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全省社會人均生產力水平和消費價格指數等作為解釋變量,除了以上幾個主要因素做解釋變量外,其余的因素都歸到隨機項中。
4.分析結果
4.1 數據描述性統計
通過spss軟件,對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其結果如下:
從表1可以看出,人均生產力水平均值大于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與消費價格指數。同時,各變量的標準差較大,1986年至2009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全社會人均生產力水平、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與消費價格指數都在穩定增長。
4.2 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表2可以看出,R2=0.998,模型整體擬合較好,則模型系數不全為0。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價格指數系數在1%水平內顯著不為0,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在5%水平內也顯著不為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消費價格指數間存在正相關,即收入與固定資產投資及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將導致消費支出的增長。但人均生產力水平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存在負相關關系,這與經濟理論不符,且以人均生產力水平為被解釋變量,做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回歸,可以看出,二者呈正相關關系,系數為0.357,在1%水平內顯著不為0,因此本次回歸中人均生產力水平的回歸系數不具有經濟意義。
4.3 多重共線性的檢驗與消除
從表2可以看出各系數的方差膨脹因子(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均遠大于10,因此認為各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且對各變量間做pearson相關系數,得表3。
表3 變量相關系數矩陣( N = 24)
[\1\2\3\4\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1.000\\\\人均固定資產投資\.976\.987\1.00\\\消費價格指數\.878\.848\.760\1.000\\人均生產力水平\.986\.995\.994\.800\1.000\]
從表3可以看出各變量間存在較嚴重的多重共線性,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相關系數最大,因此根據經濟理論與統計檢驗,收入是最重要的解釋變量,選出最優簡單回歸方程為[yt=f(x1t)],
5.結論與建議
通過分析,本文得出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價格指數都是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對其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作用。從實際情況來說,我國城鎮居民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主要來源于工資,是消費的來源及基礎,只有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后才會去消費,而消費水平的提高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受該部分消費的制約,因為剩余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時,由其而帶動的引致消費就會越高,引致消費對消費水平的貢獻較大,所以消費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與此同時,消費價格指數間存在正相關,即收入及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將導致消費支出的增長。
為了使我省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必須增加人們的消費。通過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通過經濟增長帶動消費的增加。這樣才能使我區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從上面分析可知,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增加人們的消費。
第一,要著力增加居民收入。把增加城鎮中低收入居民作為重點和中長期目標加發確立;逐年提高收入分配在國民收入總分配中的比例,使居民收入保持一個合理的、較快的增長速度,使其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等政策,努力增加就業機會,縮小收入差距,重視對有發展前景的勞動密集產業的大力扶持,增加就業人數,提高居民收入,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要盡快建立覆蓋現更廣、更規范、更透明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當前,要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措施,保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和失業救濟等款項足額到位,及時發放,盡最大努力減少對居民消費預期的負面影響。
第三,發展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是促進內需擴大的必然選擇。發展消費信貸,可以聯通生產與消費,疏導巨額儲蓄適當向消費領域分流,解決現實購買力與消費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這里的信貸不僅包括耐用消費品及住房方面,還指居民對子女教育信貸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居民對本期收入的嚴重依賴性。
第四,拓寬消費領域、發展消費熱點、開辟新的消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涌現出大量的新的消費熱點,比如旅游、住房、汽車等。當然上述的消費品必然要有政府的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推進城市住房、用車信貸的制度。還要調整在短缺時期與消費一般水平內限制性消費措施,如高消費稅等,調整社會的消費水平偏離度。
第五,強化輿論引導。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引導合理消費。傳統觀念制約著居民消費的傾向,間接導致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消費不足,倡導科學消費、文明消費、適度消費。可以從輿論引導和典型示范兩個方面入手。要堅持“適度超前消費”的輿論導向。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提高實際效果。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消費者教育。消費者教育是指對廣大消費者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有關消費知識和技能,提高消費者自身素質的一種社會活動。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消費教育,不僅可以直接增長消費者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培養消費者形成各種必要的消費技能。
參考文獻:
[1]浙江省統計局網站.浙江省統計年鑒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子奈.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婭玲,王智慧.浙江城鎮居民消費現狀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
[6]堯華英.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09.2
[7]陳樂一.收入分配與消費不足[J].經濟問題探索,2005.4
[8]范劍平,楊大侃.居民消費與中國經濟發展[M].北京:北京計劃出版社,2000
[9]國涓,唐煥文.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問題實證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報,2003.2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