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權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逐漸興起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們有更多的手段日益拓展自己的生活領域,在這種情況下,本就顯得擁擠的城市就更加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更加有效率的利用。它應當是一種用益物權,也應當在《物權法》中進行單章進行單獨規定,包括設定、取得、期限、限制、登記等多方面。本文擬對此進行研究。
關鍵詞:空間權 立法現狀 立法建議
一、引言
土地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是人類以生存和發的地方,維系著人類的財富與物質資源。可以說自人類開始在地球上定居生活起,對土地的利用就一直存在著。但是,從古羅馬到近代為止,由于科學技術的落后以及人們觀念的滯后,導致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僅僅停留在了其表面平面,雖然對土地的利用也存在于土地的上下,但直到19世紀工業革命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由于人口的快速膨脹,戰后房屋的緊缺才使得人們對空間的立體利用以及具體制度開始進行探索。傳統的被各國立法所接受的羅馬法上的土地所有權的“上達天宇,下至地心”的原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20世紀初美國發明了飛機,更使得這一原則失去了立足點,“法律在保護土地所有權的同時,開始承認飛機等在他人上空飛行的權利,但以不干擾土地所有權人的安靜為限。”
自此,各國紛紛開始了關于空間權的立法,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率先公布了《俄克拉荷馬》空間法。該法規定,空間權是一種不動產可以成為所有、讓渡、租賃、擔保以及繼承的標的。同樣德國、法國、日本,乃至我國臺灣地區都在這股風潮當中訂立了相關的法律。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言:“在傳統民法中,空間權一直屬于土地所有權的內容。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現代化土木、建筑技術的進步,使土地的立體利用成為可能。從而使利用與地表相連接的空中和地下的情況日益廣泛,空間利用權在現代社會也逐漸成為一項財產權。”
二、我國空間權概況及問題分析
(一)我國空間權立法現狀及對司法之影響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6年,在我國中原地區出現了一座“空中樓閣”,引起了法學界的廣泛關注。這便是被稱為我國“空間權第一案”的黃和平商場房產糾紛案。1986年12月26日,鄭州市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將自己建設的一處位于火車站附近的黃和平大廈裙房賣給鄭州市內商場籌備組作商場使用,乙方以此成立了現在的黃和平商場。由于市城建施工緩慢,在約定期限很難交付使用,黃和平為加快施工進度,在市城建承諾可以先行裝修使用的情況下,黃和平只好先行裝修,并墊支裝修費205.70萬元,后市城建拒絕承擔此款。1988年2月10日在市城建沒有按圖紙設計要求完工的情況下黃和平只得自行開業。但意想不到的是,合同履行一年多后,市城建竟于1988年8月26日將裙樓三層屋頂,大廈地下建筑以及地面土地使用權售給了河南省外貿商品開發公司。這便讓黃和平沒有辦法進行停車卸貨等正常營業活動,甚至連行走的空間也都沒有了,以致黃和平多次被交警部門處罰。市城建三層樓頂賣給省外貿后,便在上面進行建筑,建筑過程中漏水停電事故頻發給黃和平商場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此外,由于黃和平的供水、供電、通風、采光等權利落在了他人手中。 如此這般,黃和平商場就地地道道地稱為了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樓閣”。最后律師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的相關規定以及物權有追及效力(追及地上、地下、附屬物的權利)才使得黃和平贏得了官司。事情雖然結束了,但是卻反映出我國立法的滯后。時至今日,雖然現行物權法第136條規定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一些地方性法規也對空間利用做出了專門規定,但是總體上講這些規定內容過于龐雜,不成體系,也未能適應社會對空間開發利用的需求,存在著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對司法實務產生著不良影響。
(二)我國學界對空間權性質的爭議
關于空間權的性質,古今中外,無外乎存在著這樣兩種爭議,其一是空間權到底是不是用益物權,其二便是空間權是否是獨立的用益物權。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爭議,從民法理論上講所謂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圍內,加以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權。可以說用益物權的核心在于掌握該物的使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我認為土地所有權本就應當包括對地表、地上以及地下空間的所有權,而所謂空間權則應當是對他人土地上下一定范圍的支配和利用,不包括所有權,因為當空間權同時為土地所有權人享有時,空間權就為土地所有權所包含。而物權法將空間利用規定與建設用地使用權之下也是對空間權屬于用益物權的一種立法上的肯定。那么空間權是否屬于獨立的用益物權呢,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從歷史的發展角度看很多民法上的新事物的產生都會引發一次立法的風潮。公司的產生使得法律上有了擬制的人,之后股票的發行,債券的流通無不成為了物權上具有獨立經濟價值的客體,各國立法一般都予以單獨立法,因此,對于人類社會發展推動下產生的空間權應當在物權法上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反對空間權是獨立的用益物權的觀點一般都認為用益物權應當包含在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中,筆者認為,空間權完全可以在沒有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情況下單獨設立,舉例來說,土地的所有人完全可以將自己土地地表之上或者地表之下的空間移轉給第三人建造過街天橋或者地下商場,修建人即可以單獨對天橋和商場行使物權,并且享有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因此,空間權完全可以獨立于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之外單獨成立。是一種獨立的用益物權。
三、我國空間權立法的法理分析
(一)我國確立獨立的空間權的必要性
首先,空間權的確立有助于空間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以及戰后人口迅速增長所帶來的住房緊張,使得對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人們必須加強空間立法才能夠緩和土地使用的排他性造成的對資源的浪費與日益增長的公共利益需要的沖突,達到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提高空間開發利用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通過立法對空間權進行確認,使得民眾對空間開發利用更加具有信心,因為法律確認了這項權利并保障它不為第三人非法侵害。同時,法律確認空間權,有利于提高空間財產的使用和利用效益。我們知道,空間的利用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在地表之上架設高架橋,利用樓頂上空設置廣告牌等;又如在地下建造地鐵、商城、停車場等。因此,正如之前所說如果我國立法能夠直接對空間權進行正面的規定,而不是遮遮掩掩于建設用地使用權之下,那么相比對于鼓勵和保護開發商開發空間資源,提高空間的使用利用效率,都會有著積極的影響。
最后,空間權的確認,對于解決司法案件的有效解決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說,現行物權法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1986年黃和平商場房產糾紛案以來我國司法實務當中遇到的一系列涉及空間的開發和利用的案件所帶來的司法困境。但是,這還遠遠不能滿足空間權作為一個獨立的用益物權的法律地位,筆者認為,應當趁著物權法的契機,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的經驗,盡快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立的空間權法律體系。
(二)我國確立空間權的立法上的可行性
近年來,從房地產地下車庫的開發及權屬問題引發的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討論使得在物權法之外的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進行了專門的規定。最讓筆者關注的當屬于今年3月份正式實施的 《上海市地下空間安全使用管理辦法》,可以說改辦法通過適用范圍的規定以及對地下空間產權人和使用人的分別規定在說明了上海市在對空間權的立法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對空間權屬于獨立的用益物權的一種肯定。同時,我們的近鄰日本這空間立法方面也走在我們前面,制定有影響深遠的《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別措施法》,明確了空間開發的管理體制,同樣值得我們借鑒研究。
可以說,對于空間權進行明確的立法確認以及在物權法中進行單獨立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世界上許多法學先進的國家都有著相對成熟的立法例,而我國部分地區的地方性法規也說明著國內進行相關立法的物質基礎、制度基礎以及時機已經成熟,實為可行。
四、立法建議
(一)對于立法形式上的建議
筆者的觀點是應當進一步明確空間權的法律地位,在物權法中進行單章的規定。就像前面所說的,我國現行物權法,只是將空間權規定于建設用地使用權之中,而沒有作為一個新型的物權加以進一步的規定。正如前文所述,講空間權規定在建設用地使用權之中已經無法滿足對土地及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需要,不能夠很好地保護空間的開發者和利用人的權利,而且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對空間的利用方式將會被越來越多的開發出來,人們對空間進行立體式的有效利用已經完全可以使空間作為物權上具有獨立經濟效用的客體加以利用。因此,我們應當將空間權與建設用地使用權分開,改變立法體例,將空間權予以專章規定,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空間的效益。
(二)對于立法內容的建議
筆者認為,對于空間權的規定,應當有設定、期限、限制、登記以及出租、轉讓、抵押等事宜。具體來說,權利的取得由合同約定,并且由于是設定在不動產之上的權利,所以應當到有關部門辦理登記;期限方面自不必說可以由當事人雙方約定,但是不能超過土地剩下的使用年限;空間利用人權利的行使應當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以及當事人約定,同時也不得違反城市規劃,不得侵害在先設立的用益物權;應當確立空間權登記主管部門,空間利用權人應不得超過登記范圍對空間進行開發利用;關于出租,轉讓,抵押事宜的規定參照相關已有法律法規進行。
五、結語
講空間權從建設用地使用權中獨立出來應當說是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條件下的一種立法的應有趨勢,不僅有助于推動空間開發和利用的效率和有序進行,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廣大權利人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明確地下空間權的法律地位,除了在法律制度建設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外,還應著力建立起對地下空間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因為這樣一個新型的物權的確立必將涉及到眾多政府職能部門,如規劃局、建設委員會、民房辦乃至專門登記機關,如果使這些部門能夠有效分工合作提升管理效率也是我們在實踐中應當思考的。
參考文獻:
[1]陳華彬.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59
[2]王利明.物權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639
[3]朱峰.我國地下空間權法律的制度建立與完善 [J].攀登(雙月刊),2008(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