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中實施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是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大學期間通過制定必要的就業力開發與促進計劃,聯合高校內外資源,制定一系列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措施,利用科學合理組織實施方式,對大學生就業力進行系統開發與訓練。這既是高校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學生面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時尋求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關鍵詞:就業力 高校學生 職業生涯 規劃輔導
一、專業的輔導內容
1.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內容專業化。首先,根據畢業生自身的個性特點以及現實的就業環境,為學生量身定制職業發展規劃。同時,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制定要以尊重人的個性選擇為前提,肯定學生注重學生,發展性和過程性相結合。最后,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輔導滲入本科的基本教育課程當中,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用理論來武裝學生的頭腦。
2.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隊伍專家化。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好壞,起步階段老師的教育至關重要。所以,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輔導團隊。首先,應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心理咨詢等知識要豐富全面。其次,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再次,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能承受壓力具有迅速把握信息的能力。
二、全員參與的管理體系
在當前的就業狀況下,市場自主化,學生和用工單位雙向自愿選擇。在這種完全自主化流動性很強的就業模式下,學校就業中心與院系就業輔導員指導與咨詢相結合的基礎上創建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新型就業模式。學校成立專門的就業輔導中心,有專業的就業輔導人員而非一般普通的行政人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者既了解學生的情況,也熟悉用工單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從而形成一支專業的隊伍為企業和學生服務,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能使每個學生順利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邁好人生的第一步。
三、系統科學的輔導階段
依據在校學生不同年級的特點,建立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階段特色的科學的就業指導。剛入校的新生,剛剛脫離家庭生活開始新的集體生活,所以要重點要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培養獨立意識,引導啟發學生的職業發展意識;步入大二和大三階段在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和學生自己也逐漸清楚自己有哪些個性特長自己想往哪個職業發展,這是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培養職業理念,開始有針對性的教育;面臨畢業時,這時思想的方面已經相對成熟,可以通過搜集外界的信息結合自身的喜好最終選擇自己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四、有效的實施方式
通過對大學生開設專門的就業規劃輔導課,舉辦講座開辦培訓班等形式以集體互動的模式,提高學生對就業的認識。通過舉辦大型的宣講會,以專業報告的形式宣傳就業的相關信息。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工具,通過網絡、媒體等工具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將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
1.加強輔導軟件建設。將就業輔導課程納入到高等教育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中,作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編寫適合我國國情的輔導教材,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和就業趨勢以及學生的個性特征加入補充內容。輔導基礎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特點補充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學生互動的形式教學。就業問題是近期國家要解決的重要的民生問題,所以教育部要鼓勵各地的教育機構和高校要積極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和特色編寫出高質量的有積極引導意義的教材。教材的編寫可以通過媒體、網絡的方式征集大量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打破傳統的編寫程序和模式大膽創新,因為就業本身就需要創新的思維,集思廣益才能出真知。
2.進行體驗式培訓。本文提倡采用體驗式培訓,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提升就業成功率。教育學通過課堂實驗得出,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學生對課堂所授的內容理解記憶不到百分之三十,同時伴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儲存在記憶中的不到百分之十,但是“體驗式培訓”運用科學的授課方式,即包括頭腦風暴、一對一深度交流、情景活動、RPG、模式現場等方式,致使所授對象對傳授的知識能夠深刻理解并掌握。
3.創新就業指導方法。一個人有好的職業發展是建立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的。所以把就業指導規劃和思想品德這兩個課程融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雙贏效果。學校利用校園就業信息網發布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市場變化和需要狀況,為畢業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提高學生的成功率。學校的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學生到單位,去生產一線,工作一線參觀學習。親自面對面的接觸到現實的工作環境,在滿足學生好奇的同時,從抽象到形象,從而引起學生的自我思考。為學生提供能夠自己創業的平臺,提供自我創業所需的條件,國家給予的相關優惠政策,老師給學生必要的專業咨詢,為學生鋪開自我創業之路。同時可以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鼓勵其用于面對挫折、迎難而上,積極地面對生活克服困難磨煉自己的意志。
參考文獻:
[1]劉建新,余新麗.體驗式培訓:高校就業指導的新方式[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6)
[2]何柳.“軟包裝”提升大學生就業力[N].重慶經濟報,2004-11-18(10)
[3]王兆平.淺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法制與社會,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