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農村改革意義重大,準確把握新一輪農村改革的方位非常重要。加大農村改革開放的步伐,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坐標中把握新一輪農村改革的方位;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坐標中把握新一輪改革的方位;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坐標中把握新一輪改革的方位。
關鍵詞:新一輪 農村改革 方位
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需要深刻把握農村發展的歷史坐標和時代方位,認識新一輪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以更寬的視野和更大的力度推進各項改革。
一、加大農村改革開放的步伐,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坐標中把握新一輪農村改革的方位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農村改革,開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道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歷史征程中占據特殊地位,發揮開創性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涉及的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改革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胡錦濤總書記說:“抓住農村改革發展這個重點,就能掌握整個改革開放的主動權,就能帶動我國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改革的新突破,仍然需要由農村改革做出新的嘗試、進行新的探索,仍然需要從農村改革中汲取智慧、積累經驗。比如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經營制度改革,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等等。以農村改革的新突破帶動整個改革的新突圍,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為此,一方面,我們在以更高的視角、更寬的視野來審視農村改革,把農村改革放在改革開放的大局中來考量、來謀劃、來推進。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深刻的認識來把握新一輪農村改革的地位和任務,以農村改革的深入推動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
二、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坐標中把握新一輪改革的方位
我國是農業大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穩定繁榮就沒有全國的穩定繁榮;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過去30多年,農村改革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未來,農村改革也將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進程。所以,我們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性、解決“三農”問題的緊迫性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切實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切實加以解決。一方面,要跳出“三農”抓改革。借助改革開放促進城市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利用城市聚集的資源、資本、人才等要素,發揮市場取向形成的體制機制優勢,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反哺力度,實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思路。當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許多農村改革發展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城市的改革與發展,需要在城市化進程中加以解決。另一方面,要抓好農村改革帶動整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三農”問題是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難點所在,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希望所在。農村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巨大的需求、美好的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說,搞好“三農”工作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此,要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擴大農民消費、拉動國內需求,以農村的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目的,為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條件、提供保障。
三、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坐標中把握新一輪農村改革的方位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要求。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嚴重影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以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已成為決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敗的重要一步。走好這一步,關鍵在于深化農村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要在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中破除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觀念障礙。人為因素是造成當前城鄉分割的重要根源。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門從政策上人為地把城鄉割開來,使城鄉公共資源不能流動,農村的發展未能在真正意義上獲得與城市同等的待遇,致使城鄉發展失衡。所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形成有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理念,以思想的突破帶動思路的創新。二是要在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中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藩籬是橫亙于城鄉之間的鴻溝。要加快推進包括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投入制度等在內的各項制度改革,構筑城鄉協同發展、農村優先發展的制度要件,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