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認識和切實解決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事關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穩定和諧。本文以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面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闡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少數民族大學生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以內蒙古高校為例”成果之一。項目編號:(NJSZ121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相對緩慢,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教育相對滯后,因此加快教育建設刻不容緩。
1.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教育環境的地區復雜性
我國民族地區大部分地處祖國邊疆,經濟文化發展較之其他地區落后。這些地區自然環境復雜,尤其西北地區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教育事業不發達,教育質量偏低。人們的思想觀念保守,文化素質較低。對于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設備接受性較差。加之這些地區宗教信仰氛圍濃厚,有的民族全民信教,宗教已經和民族緊密融合,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等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成為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部分。有的民族地區和周邊國家接壤,不少境外反動勢力和民族分裂分子,打著民族和宗教的旗號,利用民族地區人民的淳樸,對這些地區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造成民族地區的社會環境極其復雜和不穩定。
1.2教育對象的多民族性
我國民族的地區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很多民族地區都是幾個甚至幾十個少數民族聚居在一起,如生活在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有四五十個。在現實生活中民族與宗教緊密相連,宗教往往與民族心理素質、風俗習慣緊密結合,成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由于地理環境、民族文化心理、經濟政治狀況等復雜原因,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對生活在其中的少數民族學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影響很深,使他們的思想呈現顯著的民族性。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生源復雜,除了各個少數民族大學生外,在一些民漢合校的高校還有很多漢族大學生。這樣,在民族地區高校里,多種文化共存,學生信仰復雜多樣。又由于各個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源地不同(他們有的來自于經濟文化落后的
農牧區,有的來自于較發達的城市),使得他們在文化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認知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別,具有多層次性。
1.3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和生活環境的特殊性,使其自身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呈現特殊性。因此,我們在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內容要貼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區情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內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力度和廣度,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和宗教觀教育,正確解讀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教育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去分析出現的民族問題和經濟文化發展問題,認清宗教的本質,自覺抵制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和挑撥,并和他們作堅決地斗爭。加強“四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思想教育,使他們樹立健康正確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民族意識,鼓勵他們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潛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1.4教育方法的適應性
在教育環境、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存在特殊性的情況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采用和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基礎、思維方式和心理特征與漢族學生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候,既要達到國家規定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要針對教育對象的民族特點,選擇適應的教育方法。要結合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防止把一切問題都民族化、宗教化的心理傾向。認同自身民族的優秀品質,也要贊成兄弟民族的精神境界,信奉自己的宗教,也要尊重其他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思想意識領域的不同,不意味著價值取向的不同,無論是哪個民族也不論是哪個宗教都贊成人類所具有的一些善良的品德。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靈活多樣的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2.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落后,創新思維欠缺,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意識不強,傾向于遵守國家的統一性規定,凸顯地方教育特色的信心不足,工作方法僵化。活動組織能力不強,除了學校硬性要求外,很難自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些民族教育者受民族語言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一些輔導員工作方式方法粗暴,不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用細膩和柔和的工作方法和態度對待學生,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因而很多學生和政治輔導員的關系不佳,通過“移情”,進而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產生反感和抗拒心理。一些學歷和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思政工作人員,又由于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了解不深,工作也處于表層,很難深入,因而學生工作能力弱。由于理論基礎差,其中很多工作者為“半路出家”或根本就是“民外漢”,科研能力較差。
2.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較為傳統
較封閉保守的教育理念和較落后的辦學條件及水平禁錮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很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老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思想的變動。重科學性,但是實效性不高。重理論性,但是實踐意義不強。囿于學生的思維、理論基礎條件,很多學校還在采用以“我講你聽”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雖然有的學校進行了相應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小,范圍窄,其教育模式仍然不具有突破性,只是加入了相關討論環節。貼近學生、貼近地區、貼近時代的事例不多,情景教育少,學生理解不透,感覺都是大話套話和空話。學生不感興趣,很多都是表面受教育,卻根本沒入頭腦,應付了事。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機制缺失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整體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壞。但部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知識構成落伍等現實問題。部分具有高學歷的思政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本身思想上就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理論知識欠缺,對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缺乏信心;教育管理工作時工作經驗不足,手段簡單粗糙,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不能做到有效的把握,很難能夠正確引導他們真正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高校管理者習慣于行政命令方式進行強壓式教育,缺乏主動意識。沒有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仔細了解大學生當前最真實的思想動態,缺乏提前發現問題、提前預防的機制,也沒有積極思考解決相應問題的對策。
2.4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就業前途感到迷茫
部分民族學生對就業前途迷茫,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業壓力大;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這種狀況就明顯。對去西部或基層就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判斷和認識,就業觀念陳舊狹隘,漢語水平差也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部分學生缺乏創新精神,還存在“等、靠、要”思想。
3.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營造和諧的民族文化氛圍
輔導員要學習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相關知識,有意識營造多民族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氛圍,使各民族學生在校園都能感受到體現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要支持和倡導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生一起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校園節慶文化動。這樣就為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供心理溝通平臺,引導學生之間正視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差異,促進相互了解、相適應、相互尊重,增進學生之間的民族感和促進民族團結。
3.2著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是切實化解大學生思想認識問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近年來,我區高校通過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切實把黨和政府對大學生的關懷落到實處。如各高校加強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制度和措施, 完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各類獎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交、緩交、免交在內的助學體系,千方百計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我區有關部門和高校還注意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宣傳教育和服務指導,積極教育和指導畢業生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解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引導、鼓勵他們到基層、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3.3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在生活學習、民族習慣、思想心理等方面與其他大學生存在差異,因此不能簡單地沿用普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實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一整套適合于多民族學生發展的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此外,除了少數的民族院校外,少數民族大學生一般分散在各個普通高校中,他們人數比較少,更容易被忽視。因此,應該健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管理體制,采取一定傾斜政策,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比較多的高校,可以專門設立獨立的管理機構和運行機制,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實實在在地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在規劃和指導開展大學生的德育工作時,要考慮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殊性,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3.4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
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氛圍,陶冶少數民族大學生高尚的情操,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集體組織的各項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帶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擴大與周圍其他民族學生的接觸和交流,增強各族學生之間相互關懷與幫助的意識,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踐證明,通過由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的校園文化活動來體現他們的民族文化,是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既保護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充分交融,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同時有針對性地安排各種讓他們形成科學的政治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實踐活動,讓他們了解國情和民情,懂得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并開闊視野,強化集體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楊濤.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諧發展[J].實踐與探索,2008.11
作者簡介:
劉俊清(1977- ),女,內蒙古財經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產業、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