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指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文章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個角度論證和諧社會構建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
關鍵詞:和諧社會 構建 以人為本 人本思想
一、從本體論來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
一般而言,本體論又稱存在論,它是研究存在的學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作為國家和社會的載體和本源,它是從人的社會意義回答了人在生活的世界中,什么是最值得、最根本、最重要的人類關注的問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但是由于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人能動的活動過程中,受到了人活動的影響和決定,具有明顯的主體性特征。馬克思在創立唯物主義的時候,首先支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體存在,人作為世界主體,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造人類自身和外部世界,同時也是在創造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因此,人是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也是實現自身解放的主體。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民為本”。為了誰、依靠誰、相信誰,這是區分唯物主義史觀和唯心主義史觀的區別,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黨在90多年的奮斗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才取得了戰爭和改革開放的勝利和發展。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鄧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答應不答應的依據,江澤民同志也提出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這些都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宗旨的體現,詮釋著以人為本思想具體內涵。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
二、從認識論來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
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和哲學家展開對人的認識看法的探討,總體上來看,這種認識是在不斷深化的。春秋戰國期間,從老子提出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到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再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全部都是對民本思想的宣揚和闡釋。他們都認識到人民是社會財富的源泉,也是王朝興衰的決定力量。事實上,在社會人口中占據大多數比例的人們以其勤勞智慧支撐起了全部上層建筑,但是卻一直享受不了當家做主的實際權利。
馬克思從現實的人以及人的現實活動出發,超越了對以往人的認識。馬克思將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作為研究人的出發點,反對把人自然化、生物化,主張把人看成是發展著、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人的類特征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總和,人的本性是人的需要,社會生產勞動是人的根本特性。實現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是最終目標。馬克思對于人的科學認識,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就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提高人的素質、滿足人的需要,而這是堅持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具體體現。人要實現全面發展,首先要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才能夠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人的社會關系、能力、素質得以全面發展的過程,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了十分深遠影響。
三、從價值論來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
價值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效用和功效等,又稱之為是有用性。物的價值是它可以滿足人的需要,而人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同時以也是一切價值的滿足者、受益者、享有者。人是先進文化發展和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是價值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最終標準,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完善和健全的價值尺度。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是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要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不斷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各盡其能而又能夠和諧相處的社會,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這要求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正視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要克服部門和局部利益,要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解決一切問題和矛盾的出發點,統籌兼顧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觀念,是人民享受發展成果,成為文化、政治、經濟的真正享有者。我國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和諧惠民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落腳點,也是以人為本價值理念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具體體現。要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要切實解決人民關系的安全生產、環保、醫療、教育、社保、就業等問題,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這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司馬俊蓮.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關系論綱[J].河北法學,2007,(12):51
[2] 樂后圣. 和諧社會構建論[M]. 北京: 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5
[3] 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韓慶祥.以人為本的含義與現實意義[J].理論參考,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