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已成為了發展趨勢最強勁的產業之一,并迅速向全球蔓延。本文對從經濟旅游發展至社會旅游的趨勢進行分析,討論后現代社會背景下的旅游屬性與功能的拓展。從旅游本身包含的社會屬性與內涵,對旅游的本質進行剖析,以提高人們的社會生活水平。
關鍵詞:經濟旅游 社會旅游 后現代社會
1.旅游的經濟屬性與表現形式
1.1旅游的經濟屬性探究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工作相對閑暇,資金相對充裕的時候,對于旅游的欲望就會相對增強。實際上,通過靜態的研究表明,工資率會跟隨人們閑暇時間的長短發生不同的變化,從而影響旅游的市場經濟效益。長期來看,得出的分析結果是,工資率越增加,工作時間有可能出現下降的趨勢,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閑暇悖論”。
人們在決定工作或是旅行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說,如果去旅游,自己的經濟條件可以承擔怎樣的消費,旅游之后能獲得怎樣的知識、快樂和體驗;如果是選擇工作,那在工作中可以獲得怎樣的收益或者是社會地位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既定預算約束和偏好選擇約束之間的效用最大化問題的選擇與比較。
人們的工資收入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于旅游活動的參與率。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增加,旅游活動的參與率就會呈現上升趨勢,增長幅度根據實際情況有所不同;當人們的收入水平慢慢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時,旅游活動的參與率反而會止步不前,甚至出現下降趨勢。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的收入高了,所處的社會地位也會提升,工作時間就會相對延長,自然沒有閑暇時間出去旅游,從而影響到旅游參與率的變化。
如圖上圖所示,人們收入水平的變化對于旅游需求的影響。
受到工業化發展的影響,旅游活動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近年來,國內外的旅游產業正處于迅速發展的狀態,證明了旅游在市場經濟中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研究經濟增長的模型中,我們還需要考慮閑暇活動的影響?,F在的人們在閑暇的時候,不僅會考慮去消費,而且還會注重資產的再生產活動。我們必須從經濟學的角度,開放性地對旅游的屬性進行探討與發現。
1.2旅游的經濟表現形式
鑒于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的趨勢,它儼然成為當下全球最大的行業,創造了非常巨大的就業良機。
如上圖所示,在2008年的時候,旅游行業為全球創造了2.31億以上的工作機會,與其他行業相比,貢獻巨大。僅對我國而言,旅游行業就為提供了7200多萬個崗位機會,中國的旅游行業也隨之快速增長,僅2008年,旅游行業的創收就占了GDP的1.348%,相當大的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的旅游市場空前繁榮。
2.旅游行業中,體現的社會屬性研究
隨著社會科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織,旅游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科中的一個分支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2.1旅游凝視理論
旅游凝視理論是英國社會學家厄理提出的,指的是旅游欲求、旅游動機和旅游行為之間的抽象化結合的成果,是人們對旅游目的地施加動力的一種行為力。人們在旅行時,為旅游景區拍攝,人為地為景區進行景象宣傳,旅游地區的市場價值在潛隱默化之下得到提升,在空間上和時間上被社會性地重新組建,重新構造。
2.2新迪爾凱姆主義在旅游中的應用
在現代旅游中,人們的文化背景與生活條件之間的差異,會影響到旅游者與旅游當地居住者之間的關系。旅游是當下人們逃離繁瑣的工作狀態的一種休閑方式,是人們用來擺脫乏味生活狀態的一種自我調整的行為,讓旅游者以全新的狀態與面貌投入全新的人文環境中,獲得解放與新生。但也不能忽視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2.3旅游的歷程理論
在研究旅游形式的過程中,旅游過程通常被分為離開常住地的旅游狀態、擺脫負面情緒融入旅游環境和獲得自由與重生后以新的姿態回歸生活的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旅游者的心理與精神狀態都會獲得顛覆并重生。旅游中的休閑娛樂,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加深人們對自我的了解,體會人生百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再以全新的姿態對待工作與生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3.旅游的社會化趨勢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的大幅度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人們開始思考旅游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意義及作用。在傳統的理念中,人們的收入和幸福感成正比,擁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就等于擁有了幸福的未來。而在當下,富有的物質生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使得人們具有幸福感。在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以后,人們就會開始追求豐富的精神食糧。因此,旅游可以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讓人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有些國家還把旅游納入了員工社會福利的范疇。
因此,旅游也日益成為人們居家生活、工作后的首選活動。
在后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對于旅游社會化的探究。
隨著市場經濟及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生產力得到很大的發展,人類創造出了繁榮的物質文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水平,促進了人們的自由與思想的解放。但是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就像硬幣有它的兩面。現代化進程的步伐,在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與消費選擇以外,也會使得人際關系的疏遠,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旅游的程序化特征日益顯著,很多的旅游景點由于商業化過度以及重度開發,導致旅游的原始意義不復存在,旅游變得不再是人們真正意識上解放自我的途徑,反而成為了負累。從近段時間的旅游黃金周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出門旅游已經不能夠起到放松心情、擺脫煩惱的作用,反而讓人備感壓力與無奈,身心得不到解脫。
人們的內在動力與外來動力,對于旅游的欲望都會有影響。很多人喜歡旅游的很大原因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崇拜,這非常符合我國人們的遠方崇拜理念。但是同樣的環境下,對于那些內心世界沒有遭受到壓力與緊迫感,對外界環境也不存在任何崇拜的人來說,旅游的欲望就會大打折扣。
結語
旅游作為現代文明的產物,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人們在工作相對閑暇,資金相對充裕的時候,對于旅游的欲望就會相對增強,有些人會想通過旅游,去探索未知的事物,了解遠方的文化與風土人情,拋卻煩惱,遠離枯燥乏味的生活狀態,再得到心靈上的沖擊之后,再以全新的姿態面對現實的生活與工作。但是同樣的環境下,對于那些內心世界沒有遭受到壓力與緊迫感,對外界環境也不存在任何崇拜的人來說,也許出去旅游并不是最好的放松心情、自我調整的方式。在日益發展的經濟形勢下,旅游的程序化特征日益顯著,很多的旅游景點由于商業化過度以及重度開發,旅游的現代化發展使得原始的意義受到影響,出門旅游已經不能夠起到放松心情、擺脫煩惱的作用。此時,就需要我們在不斷地探究與分析中,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進行深刻地思考與剖析。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從經濟旅游到社會旅游:基于后現代社會的思考[J].財經科學,2009
[2]劉艷華.后現代社會下城市旅游的發展——以新特區湖南株洲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9
[3]劉住,樊小蘭.都市旅游研究:多維透視與發展模式[J].旅游學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