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本費用粘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成本費用粘性,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將成本費用粘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使成本費用粘性的存在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又不會影響企業的短期目標。從成本費用粘性的影響因素出發制定相應的對策來降低成本費用粘性。
關鍵詞:上市公司 成本費用 粘性 實證研究
一、研究假設
現有大量文獻對成本費用粘性的存在性進行研究,但是分類匯總發現對成本費用粘性的研究局限在費用和成本粘性單一的研究,并沒有系統的分類和匯總。通過理論分析本文認為營業成本和期間費用都可能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粘性現象。所以本文擬將粘性研究分類為成本粘性和期間費用粘性研究,進一步把期間費用粘性細分為財務費用粘性、管理費用粘性、銷售費用粘性研究,使對成本費用粘性的研究更加系統化。
二、模型構建與變量定義
借鑒Anderson的LOG模型,計算我國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模型如下所示:
[LnEXPENSEi,tEXPENSEi,t-1=α+β1×LnREVENUEi,tREVENUEi,t-1+di,t×β2×LnREVENUEi,tREVENUEi,t-1+εi,t] 公式一
其中:EXPENSE表示公司的營業成本與營業稅金及附加之和;REVENUE表示公司的營業收入情況;i表示第i家公司,t表示第t年,d是虛變量,當營業收入比上年減少時取1,營業收入比上年增加時取0。β1表示營業收入增加時1%營業成本的變動百分比,(β1+β2)表示營業收入減少1%時營業成本的變動百分比,所以當β2<0時,β1>β1+β2,即說明當營業收入上升時營業成本的增加額大于當營業收入下降時營業成本的減少額的。所以本文以β2<0來表示成本粘性的存在,β2越小說明粘性越強。所以用β2來表示成本粘性的程度。
三、樣本選擇與描述性統計
(一)樣本選取
本文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樣本數據和適當的時間跨度,以2000年12月31日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889家公司作為樣本(其中剔除了金融保險類公司和數據不全的公司),選取2000年2009年共10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350家,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539家。本文數據以巨靈金融平臺的數據為基本來源,以國泰安研究中心(CSMAR)數據庫數據為補充。本文樣本公司覆蓋12行業,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行業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公司樣本行業分布統計
[行業\樣本公司數\農、林、牧、漁業\17\采掘業\17\制造業\571\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及供應業\27\建筑業\11\交通運輸、倉儲業\16\信息技術業\56\批發和零售貿易\76\房地產業\56\社會服務業\25\傳播與文化業\5\綜合類\12\合計\889\]
(二)描述性統計
本文研究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的相對變化量的關系。通過對2000—2009年共10年數據相對量的變化,可以得出我國經濟在10年間的發展的整體狀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變化率\均值\1.189\1.204\1.348\1.258\1.173\中位數\1.141\1.142\1.136\1.135\1.077\標準差\0.38\0.41\2.72\2.72\14.64\]
由上表可以看出:
營業收入變化率均值為1.189,營業成本變化率均值為1.204。說明營業成本變動率大于營業收入變動率,我國上市公司的成本管理狀況沒有很好的得到改善。同樣,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變動率都大于營業收入的變動率,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在管理能力方面還有待提升。總體看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日趨下降,我國應積極轉變生產方式,不能再單純依靠投入來增加產出,應加快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四、實證檢驗
本部分針對所選取的樣本數據和之前構建的模型,運用EViews統計分析軟件的Least Squares 方法進行實證檢驗。
對成本粘性存在性假設進行檢驗,在模型中通過β2來體現。
其中t值中***表示1%顯著水平,**表示5%顯著水平,*表示10%的顯著水平。
從以上檢驗結果我們可得出結論:成本粘性在我國上市公司是普遍存在的。用來表示成本粘性程度的系數β2=-0.029,如預測結果所示為負,說明營業成本隨著業務量增加而增加的數量比隨著業務量相應減少而減少的數量大。檢驗結果現實當營業收入增加1%時,營業成本增加1.01%(β1);當營業收入減少1%時,營業成本減少0.99%(β1+β2)。因本文樣本數據來自我國上市10的統計數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可以推斷出成本粘性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
參考文獻:
[1]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費用“粘性”研究:來自中央企業的經驗證據. 產業經濟研究,2009(1):40~46
[2]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 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7(11):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