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仲愷夫人何香凝與黃埔軍校有非常深的淵源。1925年8月20日,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犧牲后,黃埔軍校曾專門請何香凝在黃埔軍校開課。何香凝還多次應邀在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上演講,其和黃埔軍校有很深的關系。何香凝與黃埔軍校的淵源還得從黃埔創辦初期的艱難日子談起。
一
1928年,何香凝在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上說,“民國十三年(1924年)總理(指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復行創辦黃埔軍校,蔣校長與廖黨代表,都是為此事努力的人”。①
蔣介石在1928年黃埔軍校的畢業典禮上說:“總理(指孫中山)成立黃埔軍校的時候,四面都受了反革命軍隊的包圍,經濟的困難莫過于此,公家的錢一個也收不到,無論鐵路的收入以及其他各種稅收,都被滇桂軍陳炯明等一概收去。有些日子,明天的伙食,今天晚上還沒有籌到。”②
滇桂軍,即楊希閔擔任總司令的滇軍和劉震寰擔任總司令的桂軍。1922年6月陳炯明炮轟孫中山廣州的總統府,后來孫中山被陳炯明趕跑,避居上海。孫中山避居上海期間,策動在廣西的滇桂軍打到廣州,打跑了陳炯明。滇桂軍占領廣州及其周圍的地區后,請在上海的孫中山回到廣州,孫中山任海陸軍大元帥,但實權掌握在滇桂軍手里。滇桂軍占領廣州、佛山、東莞一帶的地盤后,陳炯明退據惠州及潮汕一帶。滇桂軍自認為打敗陳炯明有功,不把孫中山及國民黨放在眼里,到處征收苛捐雜稅。
1924年3月,滇軍第一師師長趙成梁私自決定在廣州開征糞溺出入捐。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知道后,指出這可能導致糞業工人的罷工。但掌握大元帥府籌餉局實權的是滇軍軍長范石生,廖仲愷雖在籌餉局任職,但沒法阻止滇軍第一師師長的胡作非為。滇軍的做法,導致了廣州糞業工人的罷工。這才迫使滇軍停止征收糞溺出入捐。
1924年3月,黃埔軍校正在籌辦期間,孫中山雖指定大元帥大本營籌餉局等單位給黃埔軍校一定的錢,但這對于到處征收苛捐雜稅的滇桂軍來說,無異于與虎謀皮。蔣介石就是在這個時候,因軍校經費困難和其他原因,離開黃埔軍校的。蔣介石離開后,孫中山任命廖仲愷為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廖仲愷為了黃埔軍校,任勞任怨。
何香凝在1926年6月27日黃埔同學會第一次懇親會上的講話中說:“我想起初辦黃埔軍校的時候,廖先生每晚回來都在二三點鐘,我問他為什么回來這樣晚,他說:我非常痛苦,非常受氣,天天晚上都要去會楊希閔、劉震寰,等他們把煙吸完,然后我才說,向他們借錢來辦黃埔軍校。”③
在廖仲愷和參加籌辦工作的葉劍英、鄧演達以及蘇聯顧問團的努力下,黃埔軍校于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擔任軍校總理,廖仲愷擔任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
黃埔軍校第一期有500多人,全校只有30多支真槍,所以第一期的學生訓練只能用木槍來代替。但卻由此誕生了國共兩黨的大批將軍和元帥。
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在回憶當時的情況中寫道:我記得幾晚廖仲愷先生兩點多才回家,有一夜,他吩咐我叫工人燒水,水冷了,他還未回來,一點鐘又再燒,他還不回來。到四點鐘回家,我十分生氣地罵他:燒了三次水都不回來,這樣我使人使得不過意,他含淚長嘆一聲說:我晚上是在楊希閔那里等他抽完大煙才拿幾千元錢,不然,黃埔的學生再過兩天便無米食。有一次,買黃埔的東西,錢不足,向我取400元錢,我又不足400元之數,借了女工30元才湊足該數。
在廖仲愷嘔心瀝血的努力下,黃埔軍校得到成長。1924年9月至10月間,蘇聯給黃埔軍校運來一大輪船的槍炮,8千多支槍和大量彈藥,于1924年底成立了兩個教導團。迅速成長的黃埔軍校,于1925年6月聯合了粵軍等其他各軍,擊潰了在廣州橫行霸道的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的部隊。廣州的國民黨報紙稱“粵民重見天日”。1925年8月,以黃埔軍校學生為骨干,成立了國民黨革命軍第一軍。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那時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組織的新制度的軍隊,在開始的時候不過兩個團,便已團結了許多軍隊在它的周圍,取得了第一次戰勝陳炯明的勝利,往后擴大成為一個軍,影響了更多的軍隊,于是有了北伐之役。④1925年8月20日,為黃埔軍作出重大貢獻的廖仲愷被軍閥暗殺。
二
廖仲愷被軍閥暗殺的時候,黃埔軍校的學生想起黃埔初期環境的險惡和經費的困難,想起廖仲愷的慘淡經營,差不多都哭了,好象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樣。
廖仲愷死后,黃埔軍校專門開設了《廖仲愷先生的革命事跡》這一課程,由何香凝講課。黃埔軍校師生親切稱她為廖師母。
1926年,何香凝在國民黨二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并代理宋慶齡擔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
何香凝在黃埔軍校的師生中享有崇高的聲望。何香凝還專門為黃埔軍校題詞:勿忘八月二十日(廖仲愷是1925年8月20日被暗殺的)。
為紀念廖仲愷,何香凝創辦了廣州仲愷農工學校(今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仲愷農工學校得到黃埔軍校師生大力支持。1926年,蔣介石和黃埔軍校師生捐款,在仲愷農工學校捐建了一座多功能的教學和宿舍樓。蔣介石親自為該樓題詞:精神不死。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了中山艦事件,何香凝繼續表示支持聯共政策,1926年6月27日,何香凝在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一次懇親會上的講話中說:我時常在說話的時候,同志都說我是共產黨,我不管是不是,我承認總理(指孫中山)容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共產黨即是我們的朋友。我時常對孫科同志說:你是總理的親生子,國民黨也是總理的親生子。共產黨是總理的養子,總理死了,就不管養子嗎?我希望大家不要歧視共產黨。⑤
當時,蔣介石正在搞排斥共產黨的整理黨務案,何香凝是站在支持共產黨的立場上的。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廣州清黨反共。何香凝當時兼任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和廣東省政府委員的職務。在武漢的何香凝不贊成廣州當局的反共行為,發電報給廣州當局,表示將辭去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和廣東省政府委員的職務,同時,何香凝又希望廣州當局要保護仲愷農工學校和黃埔軍校。何香凝在電報中說:“惟有所請求者,仲愷農工學校經費望予以維持,并懇愛護黃埔軍校及農工,是所切盼。”⑥
從這封電報可看出,何香凝是非常關心黃埔軍校的。
黃埔軍校遷到南京后,1928年3月何香凝參加了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何香凝在開學典禮上說:“三年前總理(指孫中山)在北京的時候,正是這幾天,當時總理問我廣東的消息怎樣,我說現在汕頭已為我們的教導團打下來(教導團是指1924年底黃埔軍校成立的兩個教導團)。那時總理聽了并不十分高興,后來我又說,黃埔學生,大受社會上的歡迎,總理覺得異常喜歡。”⑦
1929年,何香凝為了籌集廣州仲愷農工學校的經費,帶上的自己的書畫作品和譚延闿等名人的作品300余幅,出國籌款。1931年,寄居法國巴黎的何香凝,得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后,毅然決定回國參加抗日斗爭。
在法國巴黎的一些中國人,為何香凝歸國舉行了送別會。參加的有黃埔軍校的學生,何香凝激動地對黃埔軍校的學生表示希望他們迅速回國,參加中國的抗日斗爭。
三
何香凝從海外回到中國后,積極參加中國的抗日斗爭。
1934年8月20日,何香凝在上海《申報》發表了《廖仲愷紀念日告黃埔同學書》,何香凝在告黃埔同學書中說:“紀念廖黨代表,諸同學當然有慷慨與悼念之言詞與文章,然與其舉行例行儀式,曷若作良心的紀念。諸同學知之,‘九·一八’事件如發生在民國十四年以前 (廖仲愷1925年8月去世),廖黨代表必領導諸同學對日作殊死戰。”
1935年6月,國民黨中央為紀念廖仲愷,決定把廖仲愷的靈柩由廣州移至國民黨首都南京。6月18日廖仲愷柩梓運到南京時,在車站參加迎靈的有近6000人,何香凝還特別對黃埔軍校的學生發表談話,要求他們積極抗日。
1935年,黃埔軍校校友集資購得20畝地于南京,準備建一洋樓勸請何香凝留住南京。何香凝知道后拒絕了,她說:為國犧牲的不止廖先生一人,要造房子,不如在廖先生墓側造平房一所,以便掃墓時避避風雨。個人要一幢大洋房干什么?我沒有物質的要求,我所要求的是廖先生的精神。她又回到上海居住了。⑧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5日,何香凝致電廣州黃埔軍校時期的入伍生隊長張治中,要求他奮勇殺敵。張治中原來擔任黃埔軍校教育長(當時叫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剛剛被任命為國民黨京滬警備司令,在上海與日本作戰的有許多是黃埔軍校剛畢業的學生。
何香凝在致張治中的電報中說:昔日黃埔同學較多,是誠先生化雨之功,而黃埔開辦以來,為民族爭光,最光榮的今日也。全市市民(指上海市)為之安慰,適8月20日瞬即屆臨,黨代表(指廖仲愷)有此忠勇同學,雖死猶生。總理(孫中山)、黨代表(廖仲愷)靈而有知,亦當含笑。⑨
1937年10月29日,何香凝又寫信給堅守在上海閘北四行倉庫的800勇士,稱贊他們:“你們每一個人,都已充滿了孫總理和廖黨代表的革命精神。”
上海被日本占領前夕,何香凝移居香港,以后又移居粵北、廣西等地。在抗日戰爭中,她多次發通電,號召黃埔軍校師生奮勇抗日。
抗日戰爭勝利后,何香凝于1946年8月20日,發表了《為紀念廖仲愷先烈告黃埔軍官同學書》⑩,號召黃埔軍校師生不要參加內戰。何香凝在告黃埔同學書中寫道:“我細想一下,黃埔同學,新新舊舊,遍滿全國。就個人方面講,20多年來,知識經驗,更多豐富了,地位更加崇高了,責任更加重大了。應該知道黃埔軍校的歷史,體認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認識黃埔軍校建立的意義,深切記憶黃埔軍校的創辦艱難這一段經過事實。我們大家都不會忘記,當時孫總理提示建立軍校,廖先烈秉承遺教規劃進行,廢寢忘食。一身全力負擔這一宗大事。幾經艱苦,得到開辦,得到蘇聯的軍械幫助,乃至編練成軍。黃埔同學們一定能了解這一點。總之言之,我國今日必須從速實現民主和平。”
綜上所述,何香凝在黃埔軍校創辦初期,就與黃埔軍校有很深的淵源。在以后幾十年的歷程中,何香凝一直與黃埔軍校的師生,保持著非常深厚的關系。1982年7月25日,廖仲愷何香疑的兒子廖承志(當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給臺灣的《致蔣經國先生信》,再次在大陸和臺灣之間的黃埔軍校師生中,引起巨大反響。廖承志的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的,廖承志在信中說:國共兩度合作,均對國家民族作出巨大貢獻。這句話對今天的影視界、史學界仍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注釋:
①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卷第103頁。
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
③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卷第45頁。
④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載《毛澤東選集》一卷本,第351頁。
⑤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卷第45頁。
⑥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5月9日。
⑦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卷第103頁至第104頁。
⑧尚明軒:《何香凝傳》,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23頁。
⑨上海《申報》,1937年8月16日。
⑩見廣州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