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勒香梨是巴州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在區域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香梨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滑坡現象,發展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十二五”期間,自治區政府提出了“北農南果”的發展戰略和在環塔里木盆地建設80萬hmz林果基地的發展目標。香梨產業是巴州最重要的林業支柱產業之一,為深入落實各級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進香梨產業科學發展,做大做強香梨產業,筆者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長期工作實踐,對香梨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以下分析并提出了建議。
1 巴州庫爾勒香梨產業發展現狀
1.1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到2011年,全州香梨總面積約4.9萬hm2(含農二師),總產量49萬kg,產值20億元。元公害生產基地1萬hm2.綠色食品生產基地0.33萬hm2,出口注冊果園86個0.34萬hm2,有機食品果園正在認證當中,具備了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
1.2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全州從事香梨生產、貯藏、加工的較大規模企業40余家,大型冷藏庫近百個,貯藏保鮮能力40萬t。全州香梨貯藏保鮮率達到80%以上。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占年產量的85%,已在北京、廣州、昆明、武漢、蘭州、上海等70個內地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在國際市場上有“中華蜜梨”、“梨中珍品”、“果中之王”、“梨后”、“梨中王子”的美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是巴州出口最早的果品之一。
1.3技術創新取得一定成果
開展了庫爾勒香梨品種選育,運用雜交育種方法培育出新梨1號、新梨6號、新梨7號、香酥梨、新香梨等優良品種;運用芽變育種方法,選育出沙01、新梨2號、芽變6號、芽變9號等品系。開展了矮化砧木選用研究,密植栽培研究,樹形研究;同時開展了蘋果蠹蛾、介殼蟲、葉螨、春尺蠖、梨木虱、樹干腐爛病、梨葉黃化病等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制定了《庫爾勒香梨標準體系》。這些科研成果對提高香梨品質和綜合生產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1.4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發展
1996年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國家級庫爾勒香梨原產地商標;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中國香梨之鄉”。曾連續獲“昆明世界博覽會”金獎、“優質產品”獎、第四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中華名果、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綠色食品”商標標志、“最佳果形獎”、“優質產品獎”、第五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中國名優果品、中國馳名商標、有機食品認證等多項認證及榮譽稱號,創出了“沙依東”、“艾麗蔓”、“2+8”、“東方圣果”、“天梨之鄉”等10余個名牌產品。
1.5香梨產業已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據調查,香梨主栽區香梨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達到36.6%,香梨產業已經發展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庫爾勒市阿瓦提鄉4大隊果農司馬義種植的5.3hm2香梨園,2008年667m2產量達到2.8t,667m2經濟效益7200元,總收入57.6萬元,去除生產成本純收入達到39萬元,較2007年增收7萬元。
2 巴州香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生產管理不到位,品質和效益下降
一是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差。大風、沙塵、低溫凍害、花期高溫、霜凍頻發,造成果樹減產或絕收。農民種植香梨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凍害造成的損失。據研究資料記載:自1967年以來,庫爾勒香梨產區發生過7次較大凍害,每一次凍害后均會引發腐爛病大流行,致使果樹死亡、傷殘,難以恢復,產量效益下降。農民在應對這些自然災害過程中,缺少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預防措施不到位。
二是間作、施肥、灌水不合理。氮肥施入量大、施入時間晚,磷鉀肥比例低,造成果樹徒長,木質化水平低,抗凍性下降。在香梨生產實際中,梨農為了增加前期收入,普遍采用“棉梨間作模式”,這種模式對香梨生長非常不利,香梨水肥需求規律是“前促后控”,而棉花后期大肥大水,造成枝條貪青旺長,冬季和早春很容易遭受凍害。
三是病蟲害防治不科學。由于長期使用化學農藥,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蟲害、病害逐年增加,僅從20世紀80年代后,庫爾勒產區香梨上就增加了5種害蟲,如香梨優斑螟、梨小食心蟲、梨喀木虱等。與此同時,腐爛病、黃化病、藥害的發生呈上升趨勢,造成樹勢衰弱、果品質量降低,甚至使果品喪失商品性,造成極大損失。
四是果園防護林網建設不完善。由于片面追求土地效益,香梨產區農田防護林體系落后于基地建設,大多數果園防護林面積占農田面積低于要求的12%,林相不齊,防風效果較差。庫爾勒地區春秋兩季5級以上大風頻率較高,災害性8級及以上大風幾乎每年都有發生,對香梨的生產危害較為嚴重。花期遇干熱大風,降低授粉率。采前大風,造成落果減產,重者絕收。而目前果園林網化程度較低,小網格、窄林帶模式還不健全,小氣候還未完全形成,對香梨抵御自然災害影響較大。
五是種植區域布局有待調整。從歷年凍害分析,除北四縣種植香梨風險大外,庫爾勒周邊的蘭干鄉、上戶鎮、28團、29團、30團、綠寶農場種植帶,每逢凍害年份,重災區均分布在這一區域.因此種植應慎重,有待調整。
六是采摘搶青造成品質下降。香梨總體產量小,銷售企業為競爭產品。不到成熟季節就提前收購。部分果農為提高產量,在采摘期灌水施尿素,造成果實耐貯性變差,黑心比例增大,品質下降,風味變淡,影響了品牌信譽。
2.2科技支撐薄弱,制約香梨發展的技術瓶頸尚未得到真正解決
由于研究機構人員、手段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發展中許多難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如品種退化、品質下降,龜背果、宿萼果、畸形果多,石細胞多.果心大,貯藏期黑心病等問題,新品種選育、配方施肥以及香梨有機果品生產技術尚未成熟,深加工開發等問題有待突破。
2.3產業鏈不完善,轉化增值能力低
一是產后處理落后。產后果品清洗、分級、打蠟、包裝跟不上,果品參差不齊,缺少精包裝,沒能體現出優質優價,始終沒有跳出“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怪圈,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也影響了香梨的市場美譽度和品牌形象。
二是物流基礎薄弱。遠離國內消費市場,導致出疆果品運輸成本非常高。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導致果品在途時間長、運輸損耗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現代化冷藏貯運基礎設施滯后,特色果品冷鏈體系建設剛剛起步,目前全疆還不到10%的鮮果在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鮮果在運輸過程中腐損率較高。
三是果品監測體系不健全。缺少果品監測機構,林果產品質量檢驗標準低,出疆林果產品因食品安全原因遭拒現象屢屢發生,難與國際市場接軌。
四是缺少深加工。發達地區一般果品加工比例在60%以上,而巴州在四大林果產業中,唯有香梨基本只有鮮食,缺少深加工,加工增值效益未得到體現,每年采收期有5%~25%的等外品、殘次品被浪費,梨農收入減少。
2.4行業服務不到位,組織化程度低
當前,香梨協會和香梨專業合作社數量少、運作水平低,在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等方面服務不到位,科技成果轉化不及時,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香梨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生產經營模式與現代化大市場極不適應。
2.5規模化發展不到位,產業基礎薄弱
“十一五”期間巴州就提出了發展6.7萬hm2香梨的建設目標,而目前全州香梨面積只有4.9萬hm2.近幾年又呈下降趨勢。就一個產業而言,香梨規模太小,產業基礎不牢,發展空間和潛力遠未得到發掘。
3做大做強庫爾勒香梨產業的主要對策與建議
3.1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增強驅動能力
香梨生產周期長、見效慢、前期投人大,單靠農民個體的力量,發展困難較大,近幾年又出現滑坡現象,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引導力和驅動力,充分調動農民發展香梨的積極性。一是對香梨種植戶享受退耕還林政策,實施補貼。二是為避免間作對香梨造成的危害,對1~5年幼齡果園結果前期給予適當財政補貼,停止間作棉花。三是香梨從采收到貯藏,時間短、資金用量大,應為收購貯藏企業流動資金的貸款提供方便。四是對綠色果品基地、有機果品基地建設、出口注冊果園給予補貼,促進果品上檔升級。五是探索啟動林果業政策性保險業務,利用政策性保險制度優勢,降低香梨生產中大風、凍害、高溫、霜凍等自然災害的風險。
3.2優化產業布局,適度擴大種植規模
做大做強香梨產業,規模化發展是基礎。根據庫爾勒香梨不同區域多年栽培的表現情況,香梨產業以庫爾勒市、尉犁縣、輪臺縣適生區為重點,以國家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為依托,按照巴州林果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力爭使總面積達到6.7萬hm2,無公害面積達到90%,其中綠色食品基地面積占20%以上,有機食品基地面積占10%,出口注冊果園認證面積達到20%,總產量達到60萬t,擴大產業規模。
3.3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科技貢獻水平
一是要完善科技機構。逐步建立健全州、縣、鄉、村四級科技服務機構,巴州林業局成立林果管理科,市縣林業局成立林果科技推廣中心,鄉級成立科技推廣站,村村都有農民技術人員,戶戶都有技術能手。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重點要增加在科技項目組裝配套、科技培訓與科技推廣、科技人員獎勵等方面的投入,真正把科技推廣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強化科技協作與聯合攻關。以市場化利益機制為紐帶,政府部門積極搭建平臺,支持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之間的聯合攻關,形成合力,力求在香梨產業中帶有基礎性、前沿性、關鍵性技術方面形成重大突破。四是對香梨生產瓶頸問題持續不斷開展研究。在新品種選育和香梨石細胞多、果心大、宿萼果、畸形·果問題及在配方施肥、有機生產、生態果園建設、果品貯藏保鮮等主要難題上進行持續不斷的研究,力爭形成有效的、成熟的技術成果。
3.4大力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果品質量
一是加強基地認證工作。以優質、安全、營養栽培為理念,推廣生態安全健康果園栽培技術,加大綠色果品、有機果品基地建設認證工作力度。二是大力推廣香梨標準化生產技術。針對目前香梨生產管理水平,邀請有關香梨栽培、植保等方面專家舉辦培訓班,搞好對技術人員和果農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香梨產業經營管理水平。
3.5完善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化水平
一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按照“引進培育一批、扶持壯大一批”的指導思想,積極發展以果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增加殘次果的處理能力,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強現有龍頭企業,進一步擴大對龍頭企業扶持的廣度和深度,在技改、稅收、貸款、用地、用電等多方面制定優惠政策與扶持政策;給予龍頭企業全方位的服務,促進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加快發展速度。二是搞好果品產后處理。加快分選、分級、清洗、預冷、冷藏、包裝現代生產線建設,重點搞好果品分級、小包裝、精包裝,滿足高端市場需求,提高果品商品化水平。三是加快現代物流建設。以搭建物流快速通道為目標,依托現有的物流園區、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加強果品的貯藏設施、流通加工、理貨操作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傳統的交易功能基礎上向物流配送、加工包裝、綜合服務等多項功能轉型,實現市場功能的延展和擴大。同時,大力推動交易方式的創新,引入電子商務等新型現代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四是建好產地市場。鼓勵和支持四大林果產業帶建設和改造一批特色林果專業批發市場,使其成為果品流通主渠道。對于果品批發市場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用地、用水和用電等方面要給予優惠。五是建立安全監測機制。成立果品安全監測機構,逐步建立健全果品檢驗檢測、市場準入、索證索票、溯源和不合格產品退市制度;著眼于果品全過程可追溯,加強果品包裝識別制度建設。
3.6完善社會化服務,提高組織化水平
一是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農場、大戶牽頭,組建一批香梨產業協會和專業營銷組織,吸引更多農民進入組織,搞好行業服務和行業自律。在生產過程中,積極推進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采摘、統一分類、統一收購、統一包裝標識、統一檢驗檢測及分戶經營管理的“六統一分”模式。二是鼓勵企業、農戶和中介組織,通過“訂單農業”、“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戶”等形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要在合同契約明確規范生產、加工、銷售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基礎上,鼓勵和支持果品企業和農戶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通過設立風險資金、利潤返還等方式與果農形成緊密的利益關系。三是整合現有信息資源,加快果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既能為果農提供果品交易服務又能為呆農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的信息平臺。
3.7強化風險意識,努力提高應對風險能力
以構筑災害綜合防控體系為核心,增強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一是加強果園防護林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小網格、窄林帶”模式,防護林比例不低于12%,以減輕風沙災害。二是搞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建立預測預報監測網絡,及時發布香梨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范圍、程度,為果農預防提供科學依據。三是強化果園凍害防范工作。合理施肥灌水,秋季要嚴格控制氮肥水平、增施磷鉀肥,提前澆灌冬水。提高果樹木質化程度,增強抗寒能力。冬季防凍要做好根基培土、樹干涂白、主干包扎等基礎工作。四是搞好市場信息服務。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重要媒體,搞好香梨市場信息發布工作,讓果農及時掌握市場信息,規避市場風險。五是探索建立林果政策性保險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將巴州特色林果業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范圍,獲得國家財政扶持。同時,要盡快研究啟動自治州特色林果業政策性保險業務,開展林果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緊研究制定自治州特色林果業保險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把林果業保險業務落到實處,減低果農風險損失。
3.8加強組織領導
由州政府牽頭,成立由財政、金融:國土、水利水電、林業、農業、質檢、檢驗檢疫、工商等多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統籌安排香梨產業化建設工作。當前工作重點:一是研究制定扶持壯大香梨產業的有關優惠政策;二是研究完善科技推廣機構,搞好隊伍建設;三是協調好科研推廣單位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四是搞好科研推廣單位與企業、協會的銜接,組織抓好科技推廣工作;五是組織召開大型綜合的協調會、工作會。力求形成“政府牽頭、多部門聯動、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真正把工作抓實、抓好,把香梨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