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100732)
一
2012年3月,西方媒體大肆宣揚美歐股市反彈的利好消息,甚至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股市也一路沖高,讓人覺得美歐債務危機似乎已經得到緩解,美歐經濟也似乎開始回暖。但是,2012年4月初全球經濟回暖的樂觀氣氛卻戛然而止,美歐股市也普遍遭遇了恐慌性的拋盤打壓,尤其是西班牙也陷入了類似希臘的惡性循環漩渦:政府越是實施緊縮政策并削減財政赤字,社會需求越是萎縮并導致經濟衰退,政府稅收就越是下滑并導致財政赤字膨脹,而國際金融財團也就擁有了新的掠奪財富借口,并通過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向西班牙施加壓力,逼迫其推行壟斷性行業私有化及實施進一步的緊縮政策。這使人們意識到歐洲債務危機并未消失而是愈發擴散。
2011年,西班牙主權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8%。2012年,隨著西班牙經濟衰退,這一比重猛增至79.8%,據國際專家預計隨著西班牙實施第二輪財政緊縮政策,經濟惡性循環過程將全力加速并導致這一比重上升至100%,西班牙也由此出現了類似希臘的大規模社會抗議。歐洲傳出的一系列令人擔憂的信息,表明歐洲區經濟正在加速陷入更深的經濟衰退,歐元區工業活動指數下降了9個百分點,創下了25個月以來的新低;歐元區的經理人采購指數下降到45.9,為半年來的最低點;意大利的對應指數則跌到了9個月以來的最低點,西班牙的對應指數跌到了34個月來的最低點;3月份歐元區的失業率上升到10.9%,創下了歐元啟動以來的最高值;作為歐元區火車頭的德國,其3月份的失業人數增加了1.9萬,失業總人數升至287萬。歐元區經濟傳來的糟糕消息,恰恰是在歐洲中央銀行大舉救市之后,這表明其年初向歐洲銀行業投放的上萬億歐元巨資,除了刺激股市反彈外絲毫未能改善歐洲的經濟狀況。而歐洲經濟形勢的惡化將嚴重沖擊脆弱的美國經濟,令已開始顯露疲態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引爆金融衍生品核彈并將美國拖入嚴重衰退境地[1]。
2012年初,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美歐股市反彈并不意味著經濟好轉,而是國際金融財團為掠奪全球民眾財富制造的泡沫假象。由于年初美國股市炒作成交清淡、民眾反應冷漠,逼迫華爾街財團為制造這一波股市泡沫傾注更大財力,媒體也廣泛宣揚美國股市創下了危機以來的新高,歐洲各國和希臘的股市在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下也大幅上漲,于是不少人開始相信全球經濟和股市確實扭轉頹勢出現了回暖的勢頭。其實,西方媒體廣泛宣揚的美國股指上漲本身就存在虛假性,大多數美國的中小投資者并未挽回2008年危機以來的慘重損失。這是因為股指暴跌時中小股民很難堅守陣地不拋售止損,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也會自動拋售相當大一部分股票,而證券交易所則會調低道·瓊斯等股指中下跌股票的權重,同時相應調高金融財團重點炒作的股票在股指中所占權重,這樣即使道·瓊斯等股指創下了新高也不意味著股民挽回損失,而是更多反映了金融財團有選擇地打壓、炒作股市的意志,變成金融財團操縱市場、制造輿論和誤導股民的工具。可見,股市創下新高的輿論宣傳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往往會誘騙不少投資者放松警惕追漲而落入泡沫陷阱。
2012年初,美歐股市普遍洋溢著樂觀氣氛,但股市高漲并不意味著美歐實體經濟的改善。如美國的建筑業呈現短暫的好轉態勢,某些建筑指標與前幾個月相比也有所增長,但是,與上年同期相比依然延續著惡化的趨勢。2012年2月,美國的新房銷售量同比下降了1.6%,與經濟學家預測的增長1.3%相距甚遠,住宅價格也連續五個月下降,凱斯房價指數降至12年來的最低點。住宅建設是美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一行業尚未擺脫疲軟表明美國媒體以環比指標改善來宣揚房地產復蘇是虛假的。美國其他經濟領域的指標也暴露出了種種潛在隱患,美國商業協會所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2月份為71.6,3月份下降到70.2;達拉斯制造業指數2月份為17.8,3月份下降到10.8%;理查曼德制造業指數2月份為20,3月份則大幅度下降到7的低水平;3月份美國制造業的耐用品訂單金額下降了4.2%,為2009年1月以來的最大單月降幅[2]。
美國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中消耗能源最多的行業,但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其能源消耗總量一直呈下滑態勢。可見,美國的制造業除了補充庫存消耗、季節調整的短期增長外,在推動整體經濟出現復蘇和促進就業水平增長等方面并沒有發揮較大的作用。2007年,美國曾存在能源提煉加工能力短缺的瓶頸,也曾被美國媒體批評是造成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美國官方宣稱進入經濟復蘇的2010年,美國能源提煉加工卻出現了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并被迫削減產能以適應美國國民經濟對能源需求下降的狀況。2012年,《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能源提煉加工企業在削減產能之后,仍然無法適應國內能源需求銳減的形勢,由此被迫轉向國際市場以尋求擴大能源出口,這也使得美國從能源凈進口國變成了凈出口國。由此可見,所謂美國制造業增長推動了經濟復蘇的說法是虛假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制造業出現了信息化、節能化,但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據,美國制造業對信息產業的訂單需求也呈下降態勢,已從2008年的280億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240億美元。這反映了制造業的整體下滑甚至影響到了信息產業。
美國還存在著一種說法是服務業取代制造業推動了經濟復蘇。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12年春季,恰逢美國官方宣稱經濟和就業形勢出現好轉之時,美國的大型零售連鎖企業卻出現了大規模解雇浪潮:美國一家大型電子產品連鎖零售企業宣布,由于市場不景氣導致季度虧損高達17億美元,將關閉全國50家商場;美國大型連鎖百貨商場西雅思也宣布季度虧損24億美元,將關閉全國1 200多家連鎖銷售商場,裁員規模將高達1萬~2萬。美國最新統計數據也顯示百貨商場的閑置率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上述事實表明美國的服務業和制造業一樣,自危機以來一直處于萎縮狀態而不是復蘇狀態,行業自身尚未擺脫虧損和裁員的困境,如何推動經濟復蘇?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盡管美國達到勞動力年齡的人口數量一直在不斷增長,但是,美國全部人口中愿意參與勞動市場的數量卻不斷下降,勞動市場參與率已從2008年的66%下降到2012年的64%,而且在官方宣布的復蘇時期的下降速度比衰退時期加快,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人因找不到工作而被迫退出了勞動市場,也意味著美國的就業形勢并未出現好轉而是仍在不斷惡化[3]。
二
美國官方和媒體宣揚的經濟復蘇掩蓋了經濟形勢的惡化,但是,歐洲各國的官方統計數據卻無法掩蓋經濟形勢的加速惡化,早在2011年第四季度歐洲各國就普遍出現了經濟衰退跡象,其中,英國經濟萎縮了0.3%,法國經濟萎縮了0.2%。據歐盟統計局預測,2012年歐元區17國經濟預計將萎縮0.3%,希臘和西班牙將出現深度經濟衰退。但是,2012年春季歐洲各國股市為何也同美國一樣出現大幅度反彈呢?這一方面反映出股市已不再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市同實體經濟運行出現了越來越大的脫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際金融資本已形成新型高度壟斷格局,并能夠操縱全球股市。
2011年希臘經濟出現了高達6.5%的深度衰退,2012年春季希臘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希臘各大城市均陷入持續不斷的抗議、騷亂浪潮。在這種形勢下,一般投資者是不敢貿然推高股市的,幕后炒作的只能是有充分獲利把握的特大國際金融壟斷財團,其必須具備巨大的財力和權勢脅迫各國的金融資本進行配合,必須準確預知并有能力操縱股市泡沫破裂的具體時間。而敢于逆向炒作的只能是有操縱全球股市能力的特大國際金融壟斷財團,也就是被稱為“世界主宰”、“通吃贏家”的高盛財團。
高盛敢于在歐洲和希臘陷入經濟衰退之時推高股市泡沫,是因為其擁有一般國際金融財團不具備的特殊高度壟斷權力,并通過安插代理人、收買高級官員直接控制了歐洲各國政要,當前歐洲中央銀行的行長德瑞格曾是高盛前歐洲區總裁,希臘的總理帕帕季莫斯、國債事務主管佩德羅也同高盛有著密切聯系,他們就是當年曾協助高盛造假誘惑希臘落入債務陷阱的始作俑者。2011年底和2012年春季,在高盛的授意下美歐各國中央銀行向私人銀行注入大量資金,美聯儲雖然沒有公開推出新的量化寬松政策,但是,美聯儲應國會要求被迫披露的交易數據資料,已暴露出令人震驚的高達16萬億美元用以救市的秘密注資。當美國面臨著占領華爾街運動和各種社會矛盾,迫切需要安撫民眾、粉飾太平,并且輔助奧巴馬競選,毫無疑問會延續數年來一直向華爾街秘密注資的救市行動。歐洲中央銀行數月來為挽救希臘等國債務危機也大舉注資救市,并通過各種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向私人銀行注資上萬億歐元巨資,但是,這些天量資金并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用于金融投機炒作,私人銀行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并未增長反而有所下降。這就是歐洲和希臘陷入經濟衰退而股市高漲的真實原因。
目前,美歐中央銀行向私人銀行大量注資的負面效應已經日趨顯現,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經濟消息,截至2012年3月,全球食品價格已經連續三個月上漲,致使各國面臨著比2011年更為嚴峻的社會經濟形勢。2011年初的全球食品價格上漲曾引發中東地區的政局動蕩,當時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經濟仍然保持增長態勢;但2012年歐洲、日本等許多國家也陷入了經濟衰退[4]。筆者多年前曾撰文指出,美歐國家推行的經濟政策非但無法挽救危機,長期實行下去將會陷入“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困境,當前美歐國家正在顯現的經濟窘境證實了判斷的正確性。數年來美歐濫發貨幣的量化寬松政策未能挽救危機,繼續推行下去將會帶來更加嚴重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中國為了維護自身、各國民眾利益和外匯儲備安全,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理論和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理論,敢于指出美歐濫發貨幣、刺激投機和忽視實體經濟政策的危害,聯合世界各國民眾共同施壓要求美歐政府糾正這種錯誤的政策。
三
當前,美國正面臨更大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的危急形勢,迫切需要掠奪大量財富為即將破滅的金融泡沫輸血,并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全球自然資源和自然壟斷行業的控制,以求在全球經濟陷入危機時仍能牟取超額利潤。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為攫取、控制全球各地的自然資源,通常采取先挑撥國際、部落沖突和內戰的辦法,然后再向沖突雙方提出苛刻條件迫使其以出讓資源為條件交換武器供應,倘若無法收買某個國家的政府或無法挑唆其發生內戰沖突,就會策劃殘酷的暗殺、軍事政變或慫恿鄰國發動入侵戰爭。倘若上述辦法都不奏效,美國就有可能親自出面,宣稱某個國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支持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并動用美國軍隊或私人企業組織的雇傭軍,甚至糾集北約盟國的軍事力量入侵和占領某國家。
從美國為掠奪自然資源而挑撥國際沖突的一貫惡劣行徑,就可知道為何美國鼓動菲律賓等國挑起中國南海爭端。美國運用種種誘餌來慫恿菲律賓等國攪亂南海多年來的安定局面,甚至制造擦槍走火的突發事件來加劇南海緊張局勢,中國對此應有充分警惕,并制定預案應對突發事件發生。由于南海周邊各國的長期利益都是穩定、發展的,而美國的動機是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并轉嫁危機,因此,一方面中國不應落入美國設置的陷阱并讓其戰略企圖得逞,而是應讓有關國家明白:美國為自身利益隨時可能拋棄戰略盟友,美國為轉嫁危機制造國際動蕩不利于地區穩定和各國長遠利益,美國還面臨著重重經濟困難無法支持各國的長期發展,日益強大的中國才能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更多的合作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也應積極促成建立各種地區性經濟合作機制、組織,促進相關各國在金融、貿易、能源、旅游、漁業等領域的合作,并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向相關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同時將各國曾經廣泛認同的“擱置爭端、共同開發”落實到實處。如此,不僅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經濟凝聚力彌合各國分歧,也可以讓周邊國家清楚與中國合作的好處遠遠超過美國的經濟誘餌,從而抵御、制衡美國利用經濟利益引誘相關國家制造南海爭端。
從當前美國能源消耗水平尚未恢復到2007年危機前的水平,就可知道美國的實體經濟及其相關企業尚未擺脫衰退困境。美國實體經濟領域的企業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金融化,如美國三大汽車企業下屬的金融公司擴張快速,從事各種金融交易的規模甚至超過了制造汽車主業,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引起的投機虧損是其瀕臨破產的重要原因。當前,在美歐不斷進行金融衍生品創新的大環境下,私有股份公司治理結構正面臨著巨大危機,無論是美歐的代議制民主政體架構,還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治理架構,都無法抵御金融衍生品交易串謀欺詐的誘惑和腐蝕,因為其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高管的年薪和股權收益。這也成為美歐跨國銀行、企業難以擺脫衰落困境的關鍵。
同美歐爆發危機以來跨國企業、銀行不斷衰落的趨勢相比,中國的國有企業、銀行則適應了危機沖擊并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業500強中,中國共有59家國有企業榜上有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位列前十。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59家國有企業中,當年新增的企業超過10家,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作為國有企業核心的中央企業更是表現出強大的市場活力與競爭能力,其資產總額、營業收入、上繳稅金五年內均實現了倍增式的跨越,年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到115%。正因如此,美國跨國企業、銀行、政府和商會才會將中國國有企業視為“眼中釘”。早在2011年5月中美戰略會談前夕,美國商會領導人就宣稱將注意力集中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是“危險的”,中國國有企業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美國商會主席狄安華稱,中國許多國有企業的規模已經大到可以在海外擴張,不僅能夠在中國國內、甚至在海外業務中都可能從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手中奪得業務,特別是在電動轎車、清潔能源和高速鐵路等一系列領域,中國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政策扶持本地企業,對美國的跨國企業構成了嚴重的市場競爭壓力[5]。
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美國壟斷財團通過政府施壓、媒體渲染等各種渠道,對中國的國有企業發動了政治、經濟、外交、輿論的全方位攻勢。2012年2月3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發表的一篇題為《美國對中國公司發動攻勢》的文章明確指出:“美國貿易官員們對美中商業沖突的核心環節受到大量保護和補貼的中國國有企業,發起了協同攻擊。”2012年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公開談到:“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及其補貼和扭曲對中國的貿易伙伴們非常有害。”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此前也在紐約表示,美國希望全球商務領域能夠實現“競爭中立”。美國副國務卿霍麥茨直言不諱地指出,“競爭中立”原則主要針對中國,“因為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憑借政府支持,實力大增,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對美國企業構成巨大挑戰”。與此同時,美國還在中國進行了廣泛公關活動制造“倒國有企業”的輿論,通過網站、媒體甚至發送手機信息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以壟斷、制造腐敗、領導特權、擴大分配差距之類罪名猛攻國有企業。美國情報機構暗中資助的中國某經濟研究機構,還專門發布了影響廣泛的誤導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報告。
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美國攻擊中國國有企業的輿論是相互矛盾的:美國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存在壟斷和低效率的弊端(而依靠壟斷獲利的低效率企業顯然不會威脅美國,也不會支撐中國崛起威脅到美國的全球經濟軍事霸權),但同時美國又指責中國國有企業對跨國公司已構成巨大競爭威脅,并聲稱不能容忍中國經濟崛起威脅美國的全球霸權。從美國對中國國有企業自相矛盾的指責可以看出,中國國有企業絕非是靠壟斷地位獲利的低效率企業,中國國有企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市場上都可以同跨國企業進行競爭,“都能夠從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手中奪得業務”,這樣才能構成“最大威脅”。美國特別抱怨中國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的威脅恰恰說明了問題的關鍵,也證明中國國有企業不是依靠低效率或壟斷地位獲利的,而是在技術創新、產品生產開發等方面都擁有高效率,如此才能展現出令美國跨國企業恐懼的強大競爭力。
美國向中國提出政策建議時聲稱,不按其方案改革中國經濟將陷入危機,對此中國應有清醒的認識。事實上,中國要崛起并避免陷入經濟危機,必須按照與美國施壓相反的方向設計改革,即不是降低而是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所占比重,不是限制而是進一步毫不動搖地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并使之成為削弱西方跨國公司壟斷地位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同時,中國也不應依照美國改革建議讓國有企業按商業模式運行,相反應發揮公有制獨特優勢讓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中國更不應放棄扶植實體經濟和限制金融投機的產業政策,而是應繼續實施要求國有企業堅守主業并禁止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規定。倘若中國堅持上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正確道路,而不受美國建議的誤導和陷入危機等威脅的干擾,就會發現中國憑借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會順利實現經濟崛起,而美國因難以限制私人資本貪欲和金融衍生品欺詐將會加速衰落。盡管美歐的跨國公司依然存在著許多微觀合理性,中國的國有企業依然存在著許多有待改革的微觀缺陷,但是,中國國有企業憑借有能力克制金融衍生品投機貪欲的優勢,不僅能夠避免西方跨國公司因無法克制金融投機貪欲而自我毀滅的厄運,也能夠憑借優先考慮全社會利益的宏觀合理性贏得競爭優勢,并能支撐中國經濟在美歐因頻繁爆發金融危機衰落時加速崛起。中國應時刻牢記的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有信心、不動搖、不上當、不折騰。
美國聲稱中國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損害了社會和民眾的利益,但是,私人壟斷的尋租貪欲和危害將會遠遠大于國有企業壟斷,某些學者制造輿論稱國有企業導致了腐敗現象,但是,國有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腐敗程度,遠遠低于私有化廉價出售巨額國有資產的腐敗程度,兩者仿佛是水渠管理者多喝水與侵占整個水庫的差別,不能因為多喝水的腐敗就干脆讓腐敗的管理者盜取整個水庫,這種自欺欺人的治理腐敗辦法將給公眾造成更大損失。某些學者稱國有企業高管享有特權和高薪損害分配公正,但是,同等規模的國有企業高管薪酬遠遠低于外企、私企高管,領導與職工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遠遠小于外企和私企。更為重要的是,國有企業上繳的稅收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外企、私企5~10倍,國有企業私有化不僅意味著國家將難以支付民眾的養老、醫療福利,也意味著國家缺乏財力扶植教育、科研事業和維護國防安全,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經濟金融主權、領土完整和社會穩定受到威脅。
面對美國輸出通貨膨脹和政治動蕩的危險,中國應將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和遏制通貨膨脹當做頭等大事,一是國家應建立大宗商品價格穩定基金和戰略物資儲備,以防止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傷害企業和消費者;二是國有企業應努力消化成本上漲壓力,而不是跟隨國際市場投機漲價趨勢謀求超額利潤,否則整個社會和相關企業都會蒙受更大損失;三是各級政府應積極鼓勵外貿國有企業繞開西方金融資本操縱的商品期貨市場,直接同實體經濟領域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商談長期交易,以減少投機干擾。
就國有企業而言,既要擺脫按西方公司制企業運行的狹隘改革思路,也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尤其要利用國有企業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組織能力,主動幫助解決社會民眾不滿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包括向廣大民眾供應物美價廉、安全可靠的食品,消除假冒偽劣食品惡性事件頻發引發的廣泛擔憂;按人口數據有計劃大量興建質量可靠的低價保障性住宅,充分滿足80%中等、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需求;消除房地產投機泡沫破裂誘發金融危機的宏觀風險;支持扶貧、教育、就業培訓、醫療、科研等公益事業;在社會群體事件頻發和分裂活動猖獗的地區,興辦提供大量穩定就業的新型企業,未雨綢繆地消除社會動蕩、國家分裂和西方干涉的土壤。如此,中國的國有企業才可能實現穩定發展。
[1] Mike Larson.Euro Zone Heading Off a Cliff[EB/OL].(2012-03-04)[2012-04-04].http://www.moneyandmarkets.com.
[2] Mike Larson.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EB/OL].(2012-04-27)[2012-05-04].http://www.moneyandmarkets.com.
[3] Jeff Nielson.Rebutting The Recovery[EB/OL].(2012-04-01)[2012-05-04].http://seekingalpha.com.
[4] Martin D,Weiss Ph.D.Triple-Crisis on the Near Horizon[EB/OL].(2012-04-09)[2012-05-04].http://www.moneyandmarkets.com.
[5] 美國商會稱中國國企是美國最大威脅[EB/OL].(2012-05-05)[2012-05-07].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