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勖,冉政語
(1.中國電信企業事業部,北京100032;2.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哈爾濱150018)
農村冬眠勞動力是新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近年來,關于新農村建設問題,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產關系、產業結構和非農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從農村生產力的主體——農民出發,并結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獨特的農業耕種情況,深層次分析該市可利用開發的勞動力、尤其是冬眠勞動力的發展問題,以更好地發揮農村冬眠勞動力的潛能,促進新農村建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
農村冬眠勞動力是指在特定時間段(一般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主要以休閑、避寒為主,沒有轉化為現實勞動力潛在的以冬眠為主的勞動力人群。本文主要分析哈爾濱市冬眠勞動力的現狀。哈爾濱市位于黑龍江南部,是黑龍江省省會,市轄8區10縣(市),總人口989.9萬,約占黑龍江省人口的1/4。數據顯示,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近一千萬。而哈爾濱市約有300多萬農村人口,其中,男勞動力約150萬,女勞動力約150萬。經調查可知哈爾濱市農村勞動力的勞作情況如下:農村勞動力約有8個月農閑時間,占全年的2/3。以一個五口之家農戶為例,農忙季節僅需2個月,約占40%的勞動力參加勞動,即60%的農村冬眠勞動力在66%的時間里處于非農忙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哈爾濱市特殊的耕種環境,以及傳統的生活習性,勢必會產生大量的剩余的冬眠勞動力。
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整體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產生了分布范圍較廣、發展潛力巨大的農村冬眠勞動力問題。因為農村冬眠勞動力的開發和蘇醒有較大作用,因而深入探討冬眠勞動力的成因顯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冬眠勞動力的成因。
1.農業、農村、農民的新發展。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農村建設項目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目前,第一批“百鄉千村”任務完成公路里程24 799公里,水泥路21 380公里,通鄉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1.6%;安全飲水工程1 208處,1 600個村的8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糧食產量達4 225萬噸,人口出生率為7.91%,人口死亡率為5.6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3%;糧食產量、人口質量大幅度提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 844.7元,農民的改變水平逐年上升;人民的生活不愁溫飽。而這種改變使大部分農民外出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2.非農產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人類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而中國現在勞動力就業結構還比較落后,還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地區轉移不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哈爾濱市的非農產業主要集中在主城區,縣城及農村的非農經濟發展十分薄弱,而目前的城市建設并不具備承載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致使大量縣鄉農村勞動力無法實現充分就業。這也是一部分冬眠勞動力不愿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
3.農民觀念較為落后。哈爾濱市土地肥沃,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對來說較為充足豐厚,人們的生活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富裕起來。而哈爾濱的冬季氣溫較低,因此每年從10月份開始,中年以上相當多的農村勞動力都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打麻將、打撲克等是其生活的常態。當然這與部分農民就業觀念淡薄、文化偏低、年齡偏大、勞動技能差、就業競爭力不強、再就業難度較高有關,也使得這部分農民較少有創業和勞作的想法。只有少部分年輕勞動力不像父輩祖輩那樣留戀農耕生活,而外出打工。
針對哈爾濱市農村冬眠勞動力形成的具體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哈爾濱市有八區十縣、58個鄉、109個鎮,有3個縣級市、17個民族鄉、3個民族鎮,縣域人口占全市的52%,縣域生產總值占全市的28.1%,縣域經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發展的關鍵期,哈爾濱市提出的“強縣”發展戰略無疑是全市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而加快推進強縣建設,必須把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作為必由之路,因為工業強則縣強,只有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縣域工業,包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等,并將農產品加工業、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向縣域園區轉移和集中,如此才能打造產業集聚、優勢互補、整體聯動的主體功能區,也才能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壯大主導產業,使縣域產業實現錯位發展。而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既可以吸納更多冬眠勞動力進入縣域產業,使冬眠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吸納更多農村冬眠勞動力。針對哈爾濱市存在的二、三產業發展不足,非農產品發展脆弱,農牧漁服務業比重小,糧經飼失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慢,非農收入比重小等實際情況,調整和優化全市的產業結構勢在必行。其中,非農產業的比重應逐步加大,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應成為重中之重。因為農村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少、就業成本低、容納勞動力多等特點,圍繞服務農業、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三服”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租賃和商服業等,不僅可以加大第三產業對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改變第三產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例過低的局面,也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冬眠勞動力,使冬眠勞動力不因氣候的影響而賦閑在家,這對擴大第三產業就業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的比例、促進農村經濟迅速穩定發展十分有益。
3.冬眠勞動力應轉變就業觀念,以實現充分就業。在推進農民工充分就業的過程中,不僅要優化就業環境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保障冬眠勞動力的權益,也需要加大對冬眠勞動力就業觀念的引導,使其適應勞動力市場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是改變就業地點偏好。目前,農民工在選擇就業地點時,往往傾向于經濟發達地區。而事實上,隨著一些中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地區性差異也在縮小,家鄉及周邊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城鎮同樣有機會實現就業,農民工并不需要遠離家門也可以獲得工資性收入。二是改變頻繁選擇職業行為。就業不穩定、求職行為短期化,不僅使農民工得不到應有的職業訓練,也增大了其就業的難度。因此冬眠勞動力在就業時應加強職業的穩定性,這對于增加就業機會十分有利。
4.培育冬眠勞動力的創業意識。處于冬眠階段的農村勞動力的創業意識一般比較薄弱,也缺乏主動創業的意識。這是因為在生產和生活中,冬眠勞動力接受創業的機會比較少,也缺乏對創業的全面了解,因此急需外界手段幫助其培育和強化創業意識。為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加強農村幼兒園教育,解放孩子家長以及老人等冬眠勞動力;興建公益圖書館,加強農村冬眠勞動力的文化教育和創業創新思想;開發創業普講會,激起冬眠勞動力的創業創新精神;樹立典范,培養創業風尚,提高公眾整體創業意識;將冬眠勞動力吸納到社會、經濟、文化等公益事業中來。這對于解放和發展冬眠勞動力,以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現實的生產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