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

2012-04-13 09:35:55袁薇錦歐維新
山西農業科學 2012年4期
關鍵詞:污染區域模型

袁薇錦,歐維新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水土資源的利用是區域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和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 (IGBP)共同確立的國際間研究計劃LUCC以及其后續計劃GLP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了解區域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及其對水文過程與水資源的影響[1-4]。有研究結果表明[5-6],在較長時間尺度上,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更加明顯,但在短期內,土地利用變化是水環境變化的主要驅動要素之一。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強度與空間布局都會引起水環境的綜合變化[7],改變能量、物質和水分的流動,導致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水污染等問題。

由于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復雜性,全球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一般以區域案例為基礎進行[8],區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變化最重要的來源與驅動力[9]。全球陸地計劃(GLP)也強調了從局地到區域尺度上的人地系統耦合研究[4]。通過對區域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水環境效應進行歸納總結,不僅有助于闡明區域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及其對水環境產生的影響,也為區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可持續性管理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依據,而且為更大尺度的全球變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1 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研究進展

水體的數量、質量受多種自然與人為因素控制,其中,土地利用是自然與人類活動交叉最為密切的過程。用途轉移(或地類變更)和集約度變化是土地利用變化的2種基本類型[10],對水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水文過程和水環境質量方面[11]。

1.1 水文效應

1.1.1 研究內容 典型試驗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變化對水體循環及水量平衡的影響十分明顯,被稱之為土地利用變化的水文效應[12],其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2個方面。

1.1.1.1 土地利用類型變化會造成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影響截留、下滲、蒸發等水文要素以及產匯流過程 城市化導致建設用地比例逐年增長,大面積的天然植被和土壤被街道、工廠、住宅等建筑物所替代,使得不透水地表面積比例上升,從而影響了地面徑流的時空模式和水量平衡狀況,主要表現為徑流系數和產水量增大、下滲減少、洪峰流量增加[13-15]。由于大面積相對平緩的濱水濕地可加大對季節性洪水的接納容量,降低洪峰的高程[16],因此,沼澤地墾殖、水域被建設用地侵占,使區域滯洪庫容損失,洪水調蓄能力降低[17-18]。

為了增加耕地的農業開發活動,改變了原有覆被類型的下墊面性質,一般均會產生不利的水文效應。如新中國成立后,在洞庭湖、鄱陽湖的圍墾,導致荊北所有通江湖泊被堵塞[19]。在長江流域,大量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頭,導致土壤蓄滿產流歷時變短、蓄存水量減少,土壤水庫容嚴重受損,加大了長江中下游的洪峰流量[20]。在一些區域,土地利用開發強度不斷增加,極大地破壞了土壤結構,促使土壤壓實和結皮,從而使入滲速率和土壤蓄水含量有所降低[21-25],增加了年徑流量[26]。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27-28]:林草地大規模轉為耕地,會使流域年徑流量和基流量顯著減少,耕地面積的增加導致年最大洪峰流量也呈遞減趨勢。但普遍觀點認為,當林地、草地、濕地被農業開發后,其年徑流量和洪峰流量具有明顯的增加效應[29]。

關于林地的水文效應,一般認為,林地的高入滲率、低產流率以及強烈的蒸騰作用對河川徑流調節作用明顯[30-33],森林采伐率的提高會導致徑流量增加、下游洪水泛濫的頻率和強度增大,并使得降水的再分配不平均[34-36],草原、牧地的土地類型變化也有同樣的效果[37]。但研究也表明,林地對洪水攔蓄的作用是有限的,植被因素對面積較大和土地利用類型復雜的流域攔截降水的作用會逐漸減弱[38],且不同的林地植被類型對降雨的響應不同,在較大降雨條件下,各植被類型對于雨水的調節作用差別較大[39]。同時,當暴雨達到一定強度后,森林對洪流的調節作用會減弱,地形、地貌的影響作用會增強[40]。

1.1.1.2 土地利用變化會改變區域水資源平衡,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 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水資源時空配置起著決定作用,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生活用水會增加,留給生態的水資源就會減少;上游用水增加,留給下游的水資源就會減少[41]。黃河流域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下游頻繁出現斷流,主要原因就是由黃河流域工農業、城市用水量大增,再加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利工程改變了土地利用及覆被類型等綜合造成的[42]。

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地下水資源起著決定作用[43],尤其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業用水方式的變化,改變了地下水系統的天然循環路徑和方式[44]。上游農田灌溉面積增大,導致灌溉用水量增加,會造成下游地表徑流減少,從而加劇下游地區對地下水的開采[45]。土地利用變化對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則會影響降雨對地下水的補給[46],含水層逐漸疏干,改變了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以及含水層之間的天然補給聯系,使含水層參數、含水層性質及邊界條件等發生了變化[47]。這些都使平原地表水和地下水轉化關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1.1.2 研究方法 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文效應研究方法可以歸納為4類:試驗流域法、水文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水文模型法和綜合法[29]。試驗流域法適用于較小流域;水文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適用于下墊面條件比較均勻、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空間差異不大的流域[48],二者都是建立在對現狀和結果的數據統計與分析上,難以發現其演變的內在機理,僅能得出一些公式,缺乏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模型。

而基于物理機制的水文模型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刻畫流域的水文效應,隨著GI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逐步發展起來,成為當今水文學界研究的熱點和方向[49-51]。由于單一方法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現階段的研究已開始綜合利用以上方法研究LUCC的水文效應,如水文模型與各種統計學方法相結合[52]、結合不同模型的模型耦合法[53-55]、模型對比法[56]、組件式模型庫系統[57]等。

1.2 水質效應

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質的影響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引發的水土流失,使得流域產沙量增加;另一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2.1 研究內容

1.2.1.1 泥沙效應 土地利用變化對流域泥沙產出及其輸移的過程影響,雖然是在一定的氣候、地形等自然背景下產生的,但土地利用變化仍是最主要的驅動因子[58]。

農業作物植被雖然對泥沙輸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長期的耕作與農業用地的利用方式變化卻能大大促進泥沙的產出。早有研究表明[59],人類大規模耕種后,世界河流每年的輸沙量已增加了2~10倍。許多研究表明,坡耕地是各區域江河泥沙的主要來源[60-63],而荒地產流產沙量則更甚于坡耕地[64-65]。國外有研究證明[66],流域河流泥沙濃度在流經林地和濕地時,比在流經農墾地區要低1個數量級。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黃土丘陵區,在黃河流域,歷史上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林草植被的過度開墾造成該區域嚴重的水土流失[67-68],對水土保持的相關研究逐漸興起,坡度、土地利用類型、降雨強度是影響流域產沙量的主要因素:坡耕地的坡度越高,水土流失越多[69-71];林草地,特別是灌木林與自然草地的蓄水減沙效益要好于農地[70,72-74];降雨強度特別是暴雨對徑流和沖刷影響極大,會加劇水土流失[73-75]。退耕還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許多專家在這方面作了相關研究[61,73-74,76]。城市流域產沙相對較少,但市區基礎設施建設(例如修建道路[77])卻能對泥沙輸出有很大影響[78-79],尤其是快速城市化的發展會使河流年含沙量增加[80]。

1.2.1.2 水污染 許多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水質的影響是不同的[81-84],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的比例變化會導致河流水質發生變化[85-87]。

隨著工業點源污染的逐步控制,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面源污染對水質的影響日益凸顯,成為目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其中,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地表徑流污染是造成一些區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88-90]。

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地表水體(包括地下水)的N,P負荷來源與農業生產有關,而灌溉農業被認為是地表水體最大的N,P輸入源[91-92],耕地棄耕后也會造成N,P等土壤養分物質流失,造成污染。耕地擴張、大量化肥農藥的施用加劇了日益嚴重的地表水富營養化趨勢,還導致地下水水質變化[93]。隨著畜禽養殖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污染日益嚴重[94-95],由于大部分畜禽養殖場沒有足夠數量的配套耕地,以消納其產生的畜禽糞尿,原本可用作肥料的畜禽糞尿被直接排放入河中,也加速了水體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現已成為一些區域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96-99]。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使得區域建筑面積和工業交通用地不斷增長,相應產生大量工業和生活污水[95,100-101]。城市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則使得降雨在下墊面上更容易匯聚污染物質,通過徑流攜帶大量的沉積物、營養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物,加重了城市河流的非點源污染[101-103],城市地表徑流污染已成為僅次于農業面源污染的第2大污染源[104-105]。

同時有研究表明,林地具有減水減沙、減少面源污染的特點[106],大量森林被砍伐會引起陽離子和硝態氮的流失。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占主導的流域中,林地和草地為主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質明顯好于以耕地為主的小流域[107]。城市中的綠地系統具有明顯凈化水質的功能[108],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系統對于凈化水質、蓄洪防旱的作用非常明顯[109-110]。在河岸建立緩沖帶,則有助于減少進入水體的面源污染物[111],例如,在有農田坡面徑流匯入的湖泊四周設置適當寬度的帶狀生態攔截人工濕地,可有效地截留來自農田地表徑流中的固體顆粒物、氮、磷和其他化學污染物,降低面源污染形成的危險[112]。

1.2.2 研究方法 關于水質受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常采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研究,早期主要采用經驗模型,即建立污染負荷與土地利用或徑流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利用相關分析、回歸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數理統計的方法可以描述土地利用變化參數與水質指標之間的關系強度[113-116]。在農業非點源污染計算中,廣泛應用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輸出系數Johnes模型、Soranno磷通量模型等均屬于經驗模型[117],還有 WRENS,FHWA,WMM等模型[118]。

隨著研究內容的加深和研究技術的改變,涉及土地利用對地表徑流污染特征、場次暴雨污染負荷以及長期土地利用變化對非點源污染負荷及水生生態系統響應等方面的機理模型研究逐漸興起[119],通常機理研究由降雨徑流過程、土壤侵蝕過程和化學物質轉化運移3個過程組成,其中,模型研究包括綜合水文、侵蝕和污染物運移過程的模型,如 CREAMS,GLEAMS,DRAINMOD-N,EPIC 等[120]。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3S技術在流域研究中的廣泛應用,一些學者把GIS技術和非點源模型進行耦合來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非點源污染模型,通過將已經定量化的土地利用變化數據和地圖以及水質變化數據疊加,從而得出水質變化與土地利用變化之間的關系[115,121-122],使得非點源污染模型更逼近環境過程的真實性。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所開發的AGNPS 及其改進版 AnnAGNPS,SWAT,BASINS模型等。同時,把傳統的非點源污染模型與專家系統或各種人工智能相結合,開發非點源模型系統平臺,為非點源污染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有利工具,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123]。

2 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2.1 存在的問題

前人對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已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土地利用變化與水環境效應之間的關系復雜。受研究資料與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2.1.1 研究內容

2.1.1.1 基礎理論與機理研究比較薄弱 20 a來,我們對土地利用變化的認識已逐步提高,但相關的理論成果仍比較匱乏,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仍然有待理論化[124],其最大的障礙就是缺乏全面、綜合的人地關系理論[11]。隨著LUCC及GLP研究的不斷深入,土地利用變化對水環境的影響受到普遍關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對現狀與結果的統計分析上,對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過程與機理研究較為薄弱,規律總結較少,因而,在預測模擬方面的理論研究不足。

2.1.1.2 水土復合系統及時空耦合研究較少縱觀以往的研究成果,或是把水土資源作為整體進行開發潛力與優化配置的研究,或是把二者分割開來加以研究,正如Falkenmark[125]研究指出:在環境政策中,土地和水的問題仍然被看成是不同領域的問題,由教育和專業背景相當不同的人員來管理。結果就是土地和水資源的管理傳統上是相互隔絕的。但大量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變化會影響到區域水文和水質,反過來水資源的開發也會影響到土地利用。而目前,由于對水土相互作用的過程與機理研究較為薄弱,從而導致對水土復合系統的作用規律、時空演變沒有很好地認識:土地利用變化對水環境作用的過程還未能建立空間演變模型,同時研究多集中在短期的水文水質變化過程,很少涉及長期土地利用變化過程的綜合水環境變化與預測研究。

2.1.1.3 缺乏統一指標、對比集成分析 目前,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研究多在單個區域內進行,研究者多在某個特定區域根據土地利用變化的數據,選取單個或多個水環境變化的指標參數進行統計分析,不同研究者選取的指標往往會有較大差異。由于缺乏統一指標體系,對不同區域的相同研究內容難以進行對比分析,因此,不同區域的對比集成分析較少,缺乏整體的綜合性及直觀的認識。

2.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監測與模擬實驗是獲取數據的基本途徑[126-127]。由于技術限制,一般來說,在人類活動較少的自然流域地形較易提取。而在人類活動較密集的地區,例如城市區域,由于土地利用與水環境變化過程的復雜性,數據獲取周期長等原因,使得動態監測難度較大,也限制了長期對水環境效應的綜合研究。在模型研究方面,目前盡管已建立了許多模型,但總體來說都只是考慮了土地利用變化參數而沒有將人類活動尤其是社會、經濟驅動因素結合到模型中,并且對環境效應過程與機理研究的欠缺,又必然會影響過程與機理模型的建立及其模擬與預測的精度。

在技術方面,研究方法與3S技術的結合仍然比較薄弱。GIS和RS技術的應用雖然給模型研究思路和技術方法帶來了創新和革命,但由于各區域自然條件、水文現象的復雜性決定了各類模型很難通用。同時,遙感資料還沒有完全融入水文模型的結構中,直接應用還有很大困難,不斷出現的衛星系統水文數據也需要新的模型來分析和處理。

2.2 未來研究展望

針對目前對于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研究的不足,未來應注重在幾個方面繼續開展深入研究。

2.2.1 強化科學理論體系 土地變化科學是當前地理學尤其是自然地理學重要的科學前沿與研究領域,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土地利用變化科學理論體系,識別土地系統變化的原因、本質、后果以及對土地可持續性利用的綜合分析,更好地認識陸地上人類—環境耦合系統的脆弱性和持續性與干擾相互作用的特征及驅動力等。許多專家認為,人地關系論是地理科學的理論基礎,它滲透于地理科學的每個分支研究領域,對于建立、鞏固、發展和完善地理科學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需要構建全面、綜合的人地關系理論,以更好地掌握土地利用變化科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及任務。

2.2.2 加強過程與機理研究 水土資源的利用不是分開單獨進行的,土地利用與水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著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水土復合系統的研究,深入了解土地利用變化與水文水質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加強過程與機理的研究,識別水土資源在動因、結果和本質方面的變化,掌握水土復合系統的作用規律、時空演變,為認識區域水土資源生態安全與合理、高效利用水土資源提供理論基礎。同時,有必要構建統一的指標體系,從而更好地量化水土耦合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2.2.3 加強多尺度集成分析 社會和環境動力學發生于多尺度,不同尺度的動力學具有許多聯系[4]。因此,在區域尺度上考慮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時,更應關注不同區域尺度的水環境問題,綜合考慮人為干擾、社會經濟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加強不同區域尺度上的比較研究,尋求不同尺度上研究結果的聯結。而在微觀尺度上,應更加重視長期土地利用變化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影響,例如,地層性質與地質特征對地下水與地表水循環的影響,土壤與巖石理化性質的差異對水體物質含量的影響等。因此,加強多尺度的集成研究,對認識地方與全球的耦合關系、深入了解水土資源的微觀機理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2.2.4 完善模型研究以及與GIS,RS技術的融合對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研究離不開模型支持。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完善,需要加強過程與機理模型的研究,有必要將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融合到模型研究中,以期對不同土地利用發展模式下可能導致的水環境效應進行模擬預測,為全球、國家和區域的水土資源可持續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目前,GIS和RS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在獲取區域水土變化數據方面,遙感監測的優越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有必要加強GIS和RS等現代技術與水文水質模型的集成與耦合,建立結構上匹配、機制上合理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提高對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的認識和估算水平,完善評價結果,為流域綜合管理、水污染防治和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3 結語

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不僅影響到水資源在區域間的重新分配、改變了區域內部的水分循環,而且加劇了水資源污染的程度,嚴重破壞了水資源可持續的地域耦合空間結構及流域和諧的生態水文過程,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增加了水資源供需壓力。一方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驅動下,城市不斷增加的非透水型地面,改變了地面徑流的時空模式和水量平衡,城市徑流量的增多也增加了進入河流與湖泊的泥沙量和污染負荷,加重了城市非點源污染。另一方面在一些生態脆弱區,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砍伐,加重了干旱與水污染。林地具有延緩和削減洪峰、降低洪水總量的作用,濕地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然而,伴隨著土地利用和水資源利用的集中化與規模化,濕地與林地的總量與質量正在下降。因此,深入認識和研究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實現科學的水土綜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在更深層次上有助于為人類與環境耦合系統研究作出貢獻。

[1]Nunes C,Augé J I.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implementation strategy[R].Stockholm:IGBP Secretariat,1999:7-21.

[2]Serneels S.Priority questions for land use/cover change research in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J].LUCC Newsletter,2001,12(7):1-9.

[3]Defries R,Eshleman K N.Land use change and hydrologic processes:a major focus for the future[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4,18(11):2183-2186.

[4]IHDP/IGBP.GLP:Scienc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M].Stockholm:IGBP Secretariat,2005.

[5]V?r?smarty C J,Green P,Salisbury J,et al.Global water resources:vulnerabilityfrom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J].Science,2000,289:284-288.

[6]Arnold J G,Srinivasan R,Muttiah R S,et al.Large area hydrologic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part I:mode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8,34(1):73-89.

[7]于術桐,黃賢金,程緒水.土地利用變化的水環境效應研究進展[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Z2):177-181.

[8]Turner B L,Skole D L,Sanderson S,et al.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cience/research plan[R].Stockholm:IGBP Secretaria,1995.

[9]Calder I R.Hydrologic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C]//Maidment D R.Handbook of Hydrology.New York:MCGraw-Hill,1993:50.

[10]李秀彬.土地利用變化的解釋 [J].地理科學進展,2002,21(3):195-203.

[11]石龍宇,盧新,崔勝輝.土地變化的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4):73-79.

[12]甘紅,劉彥隨,李憲文.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與水資源利用相關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3):82-88.

[13]Bruijnzeel L A.Hydrological functions of tropical forests:not seeingthe soil for the trees?[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4,104(1):185-228.

[14]Liu Y B,Gebremeskel S,De Smedt F,et al.Predicting storm run off from different land use classes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distributed model[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6,20(3):533-548.

[15]萬榮榮,楊桂山,李恒鵬.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洪水響應: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為例 [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3):10-15.

[16]尹澄清.內陸水—陸地交錯帶的生態功能及其保護與開發前景[J].生態學報,1995,15(3):331-335.

[17]李仁東.土地利用變化對洪水調蓄能力的影響:以洞庭湖區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6):90-95.

[18]吳運金,張甘霖,趙玉國,等.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滯洪庫容量的影響研究:以南京市河西地區為例[J].地理科學,2008,28(1):29-33.

[19]夏軍,談戈.全球變化與水文科學新的進展與挑戰[J].資源科學,2002,24(3):1-7.

[20]張生,朱誠.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對洪災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1,15(6):9-13.

[21]De Roo A,Hazelhoff L,Burrough P A.Soil erosion modelling using'answers'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1989,14(6):517-532.

[22]Fohrer N,Haverkamp S,Eckhardt K,et al.Hydrologic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catchment scale[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 B:Hydrology,Oceans and Atmosphere,2001,26(7/8):577-582.

[23]Moussa R,Voltz M,AndrieuxP.Effects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n the hydrological behaviour of a farmed catchment during flood events[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2,16(2):393-412.

[24]孔祥斌,張鳳榮,齊偉,等.集約化農區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 [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6):747-753.

[25]韓曉增,王守宇,宋春雨,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黑土生態環境的影響[J].地理科學,2005,25(2):203-208.

[26]Costa MH,Botta A,Cardille J A.Effects oflarge-scale changes in land cover on the discharge of the Tocantins River,Southeastern Amazoni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3,283(1/4):206-217.

[27]Lorup J K,Refsgaard J C,Mazvimavi D.Assess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catchment runoffbycombined use of statistical tests and hydrological modelling:Case studies from Zimbabwe[J].Journal ofHydrology,1998,205(3/4):147-163.

[28]Gatot I,PerezP,Duchesne J.Modellingthe influence ofirrigated terraces on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 ofa small basin[J].Environmental Modellingand Software,2001,16(1):31-36.

[29]李麗娟,姜德娟,李九一,等.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7,22(2):211-224.

[30]Aerts R,Maes W,November E,et al.Surface runoff and seed trapping efficiency of shrubs in a regenerating semiarid woodland in northern Ethiopia[J].Catena,2006,65(1):61-70.

[31]Calder I R.Forests and water-ensuring forest benefits outweigh water cost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51(1/2):110-120.

[32]郭漢清,韓有志,白秀梅.不同林分枯落物水文效應和地表糙率系數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2):179-183.

[33]鄭紹偉,慕長龍,陳祖銘,等.長江上游森林影響流域水文過程模擬分析[J].生態學報,2010,30(11):3046-3056.

[34]Wigley T,Lough J M,Jones P D.Spatial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a revised,homogeneous England and Wales precipitation se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1984,4(1):1-25.

[35]Richey J E,Nobre C,Deser C.Amazon River dischar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1903 to1985[J].Science,1989,246:101-103.

[36]Sala O E,Chapin S F,Armesto J J,et al.Global biodiversity scenarios for the year 2100[J].Science,2000,287:1770-1774.

[37]Meyer W B,Turner B L.Hum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global land-use/cover change[J].Annual ReviewofEcologyand Systematics,1992,23:39-61.

[38]宮淵波,張君,陳林武,等.嘉陵江上游不同植被類型小流域典型降雨產流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2):35-39.

[39]李耀明,王玉杰,儲小院,等.降雨因子對縉云山地區典型森林植被類型地表徑流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44-249.

[40]張曉明,余新曉,武思宏,等.黃土丘陵溝壑區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水文動態響應 [J].生態學報,2007,27(2):414-423.

[41]李秀彬.土地覆被變化的水文水資源效應研究:社會需求與科學問題[M]//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境效應.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2:1-6.

[42]陳霽巍,穆興民.黃河斷流的態勢、成因與科學對策[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1):31-35.

[43]Qi S Z,Luo F.Wate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arid northwestern China[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Assessment,2005,108(1):205-215.

[44]張勃,丁文暉,孟寶.干旱區土地利用的地下水水文效應分析:以黑河中游地區為例 [J].干旱區地理,2005,28(6):764-769.

[45]王慶平,劉金艷.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灤河下游地區水資源變化影響分析[J].中國水利,2010(15):41-44.

[46]Kim Y Y,Lee K K,Sung I.Urbanization and the groundwater budget,metropolitan Seoul area,Korea[J].Hydrogeology Journal,2001,9(4):401-412.

[47]談樹成,薛傳東,趙筱青,等.城市化進程中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S1):8-9.

[48]張蕾娜,李秀彬.用水文特征參數變化表征人類活動的水文效應初探:以云州水庫流域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2):62-67.

[49]Barlage MJ,Richards P L,Sousounis P J,et al.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on runoff from a Great Lakes watershed[J].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2002,28(4):568-582.

[50]Legesse D,Vallet-Coulomb C,Gasse F.Hydrological response of a catchment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in tropical Africa:Case studysouth central Ethiopi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3,275(1/2):67-85.

[51]王中根,劉昌明,吳險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綜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6.

[52]高玉芳,陳耀登,張展羽.沿海地區地下水模擬優化管理模型[J].水科學進展,2010,21(5):622-627.

[53]Krause S,Jacobs J,Bronstert A.Modelling the impacts of land-use and drainage density on the water balance of a lowland-floodplain landscape in northeast Germany[J].Ecological Modeling,2007,200(3/4):475-492.

[54]陳瑩,許有鵬,尹義星.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情景分析的長期水文效應研究:以西苕溪流域為例 [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2):351-359.

[55]Mccoll C,Aggett G.Land-use forecastingand hydrologic model integration for improved land-use decision support[J].Journal of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4(4):494-512.

[56]Johnson M S,Coon W F,Mehta V K,et al.Application of two hydrologic models with different runoff mechanisms to a hillslope dominated watershed in the northeastern US:a comparison of HSPF and SMR[J].Journal of Hydrology,2003,284(1/4):57-76.

[57]Leavesley G H,Markstrom S L,Restrepo P J,et al.A modular approach to addressing model design,scale,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issues in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ling[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2,16(2):173-187.

[58]馬萬棟,張淵智,施平,等.海岸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5):87-94.

[59]Milliman J D,Meade R H.World-wide delivery of river sediment to the oceans[J].The Journal of Geology,1983,91(1):1-21.

[60]史學正,于東升.我國亞熱帶土壤侵蝕的生物工程治理[J].水土保持研究,1999,6(2):137-141.

[61]楊德生.珠江流域坡耕的整治 [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69-71.

[62]王克勤,宋澤芬,李太興,等.撫仙湖一級支流尖山河小流域的面源污染物貢獻特征[J].環境科學學報,2009,29(6):1321-1328.

[63]周璟,張旭東,何丹,等.湘西北小流域坡面尺度地表徑流與侵蝕產沙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3):18-22.

[64]高嶙.黃丘5副區復興流域不同治理措施的產流產沙規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3):123-126.

[65]于國強,李占斌,張霞,等.野外模擬降雨條件下徑流侵蝕產沙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9,23(4):10-14.

[66]Cronan C S,Piampiano J T,Patterson H H.Influence of land use and hydrologyon expor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 Main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9,28(3):953-961.

[67]齊矗華,甘枝茂.黃土高原侵蝕地貌與水土流失關系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5-46.

[68]胡大鵬,項靜恬.利用統計方法對土壤侵蝕中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的比較 [J].數理統計與管理,1994,13(2):8-13.

[69]楊風亭,劉紀遠,莊大方,等.中國東南紅壤丘陵區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展 [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5):43-55.

[70]黃志霖,傅伯杰,陳利頂.黃土丘陵區不同坡度、土地利用類型與降水變化的水土流失分異 [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4):11-18.

[71]Carey S K,Woo MK.Slope runoff processes and flow generation in a subarctic,subalpin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53:110-129.

[72]侯喜祿,曹清玉.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植被減少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1990,10(2):33-40.

[73]吳欽孝,趙鴻雁,韓冰.黃土丘陵區草灌植被的減沙效益及其特征[J].草地學報,2003,11(1):23-26.

[74]張金銘,王小平.定西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水土流失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8(8):31-32.

[75]侯喜祿,梁一民,曹清玉.黃土丘陵溝壑區主要水保林類型及草地水保效益的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1991,12(14):96-103.

[76]Du X,Dou T,Feng L,et al.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young elm trees belt-pumpkin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 at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northern China[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10,9(8):1183-1193.

[77]張仁鐸.環境水文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79.

[78]Krishnaswamy J,Halpin P N,Richter D D.Dynamics of sediment discharge in relation to land-use and hydro-climatology in a humid tropical watershed in Costa Ric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53(1/4):91-109.

[79]Luce C H,Black T A.Sediment production from forest roads in western Orego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9,35(8):2561-2570.

[80]Nelson E J,Booth D B.Sediment sources in an urbanizing,mixed land-use watershed[J].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64(1/4):51-68.

[81]Carpenter S R,Fisher S G,Grimm N B,et al.Global chang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92,23:119-139.

[82]Field CK,Siver P A,Lott AM.Estimatingthe effects ofchangingland use patterns on Connecticut lak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6,25(2):325-333.

[83]Tufford D L,Mckellar H N,Hussey J R.In-stream nonpoint source nutrient prediction with land-use proximityand seasonalit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8,27(1):100-111.

[84]Fisher D S,Steiner J L,Endale D M,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practices to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the Upper Oconee Watershed of Georgia[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0,128(1/2):39-48.

[85]Miller C V,Denis J M,Ator S W,et al.Nutrients in streams during baseflow in selected environmental settings of the Potomac river basin[J].Journal of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7,33(6):1155-1171.

[86]Murray K S,Rogers D T.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plann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and Management,1999,42(6):801-810.

[87]Ouyang Y,Nkedi-Kizza P,Wu Q T,et al.Assessment o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water quality[J].Water Research,2006,40(20):3800-3810.

[88]于興修,楊桂山.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對水質的影響:以太湖上游浙江西苕溪流域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12(3):211-217.

[89]Polyakov V,Fares A,Kubo D,et al.Evaluation of a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AnnAGNPS,in a tropical watershed[J].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07,22(11):1617-1627.

[90]Jia Y W,Niu C W,Wang H.Integrated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2007,1(1):12-19.

[91]劉宏斌,李志宏,張云貴,等.北京平原農區地下水硝態氮污染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J].土壤學報,2006,43(3):405-413.

[92]Zhou J B,Xi J G,Chen Z J,et al.L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in soil after application of N with irrigation:A soil column method[J].Pedosphere,2006,16(2):245-252.

[93]蔣勇軍,袁道先,張貴,等.巖溶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以云南小江流域為例 [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6):707-715.

[94]梁流濤,馮淑怡,曲福田.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機制:理論與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74-80.

[95]張凱,王潤元,張勃,等.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資源效應研究:以黑河中游地區為例[J].土壤,2008,40(1):51-56.

[96]Tim U S,Jolly R.Evaluat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using integra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ydrologic/water qualitymodel[J].Journal ofEnvironmental Quality,1994,23(1):25-35.

[97]楊桂山,王德建.太湖流域經濟發展·水環境·水災害[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23-128.

[98]董延軍,孫春敏,鄭江麗,等.新豐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面源污染負荷的影響[J].水電能源科學,2011,29(1):9-12.

[99]張維理,武淑霞,冀宏杰.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估計及控制對策Ⅰ.21世紀初期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估計[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7):1008-1017.

[100]歐維新,楊桂山,于興修,等.鹽城海岸帶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資源科學,2004,26(3):76-83.

[101]李英,王中根,彭少麟,等.土地利用方式對珠江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3):55-59.

[102]Moglen G E.Hydrology and impervious areas[J].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9,14(4):303-304.

[103]熊興,江源,任斐鵬,等.東江下游河網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水體的生態影響 [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8):1320-1331.

[104]Booth D B,Jackson C R.Urbanization of aquatic systems:degradation thresholds,stormwater detection,and the limits of mitig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7,33(5):1077-1090.

[105]Deletic A B,Maksimovic C T.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factors in storm runoff from paved area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998,124:869.

[106]秦耀民,胥彥玲,李懷恩.基于SWAT模型的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非點源污染研究 [J].環境科學學報,2009,29(2):440-448.

[107]李俊然,陳利頂,郭旭東,等.土地利用結構對非點源污染的影響[J].中國環境科學,2000,20(6):506-510.

[108]楊麗韞,李文華,彭奎,等.太湖流域城鎮綠地系統水生態服務功能研究[J].資源科學,2011,33(2):217-222.

[109]何池全,趙魁義,余國營,等.濕地生態過程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0,15(2):165-171.

[110]呂憲國,劉紅玉.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69-96.

[111]Tran C P,Bode R W,Smith A J,et al.Land-use proximity as a basis for assessing stream water quality in New York State(US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0,10(3):727-733.

[112]翁白莎,嚴登華,趙志軒,等.人工濕地系統在湖泊生態修復中的作用[J].生態學雜志,2010,29(12):2514-2520.

[113]Brezonik P L,Stadelmann T H.Analysis and predictive models of stormwater runoff volumes,loads,an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from watersheds in the Twin Cities metropolitan area,Minnesota,USA[J].Water Research,2002,36(7):1743-1757.

[114]Bahar M M,Ohmori H,Yamamuro M.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water qualityand land use in a small river basin running through the urbanizing area of Central Japan[J].Limnology,2008,9(1):19-26.

[115]岳雋,王仰麟,李正國,等.河流水質時空變化及其受土地利用影響的研究:以深圳市主要河流為例 [J].水科學進展,2006,17(3):359-364.

[116]Bahar M M,Ohmori H,Yamamuro M.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water qualityand land use in a small river basin running through the urbanizing area of Central Japan[J].Limnology,2008,9(1):19-26.

[117]程炯,林錫奎,吳志峰,等.非點源污染模型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2006,15(3):641-644.

[118]金樹權,呂軍.水環境非點源污染模型的研究進展和展望[J].土壤通報,2006,37(5):1022-1026.

[119]Ahearn DS,SheibleyR W,Dahlgren R A,et al.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 in the last free-flowing river drainingthe western Sierra Nevada,California[J].Journal ofHydrology,2005,313(3/4):234-247.

[120]王夏暉,王波,張惠遠.農村景觀格局的水環境效應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6):1590-1596.

[121]Sliva L,Dudley Williams D.Buffer zone versus whole catchm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land use impact on river water quality[J].Water Research,2001,35(14):3462-3472.

[122]Sarukkalige P R.Impacts of land use on groundwater quality in Western Australia[C]//Improving integrated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a vulnerable and changingworld.Hyderabad:IAHS,2009.

[123]張秋玲,陳英旭,俞巧鋼,等.非點源污染模型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8):1886-1890.

[124]Walker R,Solecki W.Theorizing land-cover and land-use change:the case of the Florida Everglades and its degradation[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4,94(2):311-328.

[125]Falkenmark M.Society's interaction with the water cycl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1997,42(4):451-466.

[126]Webb B W,Phillips J M,Walling D E,et al.Load estimation methodologies for British river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he LOIS RACS(R)programme[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7,194:379-389.

[127]于興修,楊桂山,王瑤.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環境效應研究進展與動向[J].地理科學,2004,24(5):627-633.

猜你喜歡
污染區域模型
一半模型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對抗塵污染,遠離“霾”伏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国产伊人|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色综合国产|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第4页|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成肉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亚洲精品va| 日韩欧美色综合|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91丝袜|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最新网址|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久久伊人色| 91九色国产porny| 激情亚洲天堂| 91网在线|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综合天天色|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制服丝袜 91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欧美啪啪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成人一级|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色综合婷婷| 亚洲天堂高清|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