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樹棟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262200)
某,男,48歲,2008年5月26日初診。平素常有畏寒肢冷、便溏等癥狀。自4月12日始,每日16~22時出現發熱,體溫最高時達到39.5℃,一般都在38℃ ~39℃之間,曾在當地某醫院治療月余,診斷為“不明原因發熱”,先后用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異煙肼等多種藥物治療,未見明顯效果,故自動要求出院。出院后改投當地某中醫治療,予服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治療,體溫不降反升,最高時達40.2℃,畏寒癥狀更甚,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遂停剩余中藥來診。診見:身體消瘦,精神不振,形寒肢冷,面色萎黃,伴全身乏力,頭暈心悸,自汗不止,食欲不振,便溏。自述腰背部冷甚,似有冷水澆灌。舌質淡胖,舌邊有齒痕,苔白膩而潤滑,脈沉細。辨證為脾腎陽虛,氣血兩虧。治宜溫腎暖脾,益氣養血。自擬方:炮附子10g,桂枝10g,干姜10g,炙甘草10g,當歸15g,蒼術 15g,白術 15g,白芍 10g,半夏 10g,補骨脂 10g,雞內金10g,大棗 15g,木香 10g,黃芪 20g,黨參 15g,酸棗仁 20g,茯苓15g,菟絲子15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連服7劑,體溫漸至正常,精神明顯好轉,食欲改善,腹瀉亦止。后改服附子理中丸、歸脾丸調理2周,諸癥全消。
本病屬中醫學真寒假熱范疇,是內有真寒而外現假熱癥候。其發生的機理,是由于陰寒內盛,格陽于外,陰陽格據而成,又稱“陰盛格陽”。其體溫升高為標,而畏寒肢冷、便溏等寒性癥狀為本,故用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等寒涼藥物治療無效,反使病情加重。究其病因,本病乃由脾腎陽虛,氣血雙虧所致,故用溫腎暖脾,益氣養血之法指導遣藥組方,亦系循中醫學“治病求本”“熱因熱用”“甘溫除熱”“虛則補之”等治療法則,而不是一味的用寒涼攻伐之品?!坝惺亲C用是藥”,藥證相符,故能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