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建 軍
(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高校課程開發評價是指導課程改革和建設、鑒定課程開發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專業所面對的職業活動和崗位需要分析為切入點,以培養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為課程評價的主要目標,結合專業教學實施的內容,建立相應的課程開發評價內容、評價辦法和評價標準,最終建構課程評價體系,從而為課程的開發、改進和提高提供依據和建議。高校課程開發離不開課程評價體系的指導,同時它也是衡量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敗與否的理論依據和基石。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才培養所需要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完善課程體系就需要不斷對專業課程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來發現當前現有的專業課程與科技發展、社會需求、崗位工作之間的差異性和存在的問題,確定課程需要改進的方面,以利于新課程的開發和老課程的改進,更好地適應社會用人需求。
開展課程評價,構建基于社會發展崗位需求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利于明確專業課程中具體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優化課程內涵,有利于明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與建設的方向和要求。
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衡量一個專業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內容是否完善,實施是否有效,效果是否達標;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實踐應用環節教學的改革和建設,發揮課程評價的監督、導向和激勵等作用,使課程的改革和建設能沿著正確的道路進行。
課程開發評價要體現應用教育課程開發的本質,課程開發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反映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教育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既要符合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目的,又要考慮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的完善。
評價必須堅持社會效果反饋。制定評價方案時,要廣泛征求意見,要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用人單位對學生工作情況評價以及畢業學生對課程體系的評議等都納入評價的體系。實施評價時,要有社會基礎,必須將評價工作者和課程體系構建人員、實驗人員、社會公眾、學生等的評價相結合,確保評價客觀、符合實際。
在制定評價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傾向的發展,不再以一元的認知標準來對課程狀況進行分析,而是將開發的課程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作為評價體系的基本指標。
為了避免在課程開發后又要進行較大程度的調整而帶來的麻煩,在課程設計、課程編寫階段進行的評價工作要求細致深入,把課程設計作為評價的對象,是要考慮課程的目標、指導思想和實施路線等問題。對課程設計的評價,包括對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安排、課程實施和課程成果總結等的評價。對課程標準的評價著重考察的是標準是否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要求,是否符合社會職業發展的需求;對課程內容評價的側重點是內容的正確性、可理解性和可教學性;對課程安排的評價著重點是課程安排的合理性、銜接性和內容體系的科學性;對課程實施評價的側重點是教學培養效果與效益;對課程成果總結評價重點考察的是結果與問題。
把課程系統作為評價對象,主要是考察系統中各有機組成部分的整體效應,以及環境的作用。課程系統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系統之一。課程系統是課程決策和課程實施的系統,它有三項基本職能:課程開發編訂、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系統的主要職能是編訂課程規劃,使它通過教學系統得到實施,并使它根據評價的反饋信息來加以修改。課程實施包含課程改革、課程教學策略和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等,課程評價包括評價教師使用課程、評價課程設計、評價學生課程效果和評價課程體系。
實驗階段的課程評價對于課程本身在設計上的合理性、有效性也要進行評價,但評價目的側重于考察各課程的協調性,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課程可行性程度。對可行性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是否適應社會需求,是否適合崗位要求,是否符合企業需求;課程是否科學合理;教師能否勝任;學生課程負擔是否過重,能否通過某些方面的改革使學生在合適的學業負擔下順利學完課程,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革等。
課程開發評價是課程評價者運用一定的價值標準,對開發的課程做出一定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影響課程設置開發的過程。隱藏在課程開發評價具體操作程序之中的課程開發評價的價值取向作為一只無形的手指揮著課程開發評價過程,并從一定意義上最終決定著課程開發的方向和效果,課程評價的取向支配或決定著評價的具體模式和操作取向。所以,評價的取向實際上是對評價本質的集中概括,人才培養最終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因此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崗位需求,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科技發展要求,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熟悉社會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一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的特定職業能力,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職業成功的可能性,職業能力分為一般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任何一個職業崗位有相應的義務要求和崗位職責要求,是否具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則是能否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所以大學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應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職業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接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和具備專業知識,同時要結合企業對專業、對崗位的能力、技能、素質的要求和職業發展需求,對專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行評價,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案等方面都應強調職業性,應科學、客觀地反映教育規律,經得起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檢驗,重點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使課程評價具有實效性和職業性。其中在課程評價中,專業能力是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是高校進行課程評價的重點內容,也是衡量課程設置合不合理的關鍵所在;社會能力又稱為通用能力,是從事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必須掌握的能力,具有在不同職業之間普遍的職業適應性和遷移特性。崗位技能評價是高職課程評價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崗位技能。技能評價要求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逐步進行,對于評價標準要細化,以便于評價操作。
崗位勝任力模型是在對工作崗位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圍繞崗位勝任力所需的素質能力要求,展開研究的模型系統,是為了進一步完成企業的實際工作,實現崗位業績目標和崗位價值所必須具備的相應勝任力組合的體系。企業崗位勝任力模型,第一個要確認企業的職位是什么,完成工作的崗位所需要的素質是什么,以及哪些行為對于工作績效和獲取工作成功來說是具有最直接的影響的。行為等級用具體的、可觀察的行為指標加以描述。根據每一項勝任力的具體行為表現,按照勝任力對于驅動目標實現的強度、受該勝任力影響幅度的大小等,給行為指標進行分類和制定一個等級。因此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采用逐步進行匯總的形式,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在依據勝任力行為等級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量化和標準化,按層次逐步向上進行匯總,最終形成完善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當然在進行高校課程開發評價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對課程進行的評價是否準確把握、是否經濟適應,同時在進行課程評價時還應注意結合課程內容對評價指標不斷進行更新、充實和完善。
專業課程是一個有機體系,專業課程的開發應考慮課程自身系統知識的完整性、層次性和遞進性,當然應該指出,專業課程的整體性并不是越全越好,越充實越好,而是應該在堅持實用的原則下達到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在內容上和邏輯上的連貫一致。在課程體系這個有機系統中,課程體系相互之間,尤其是課程系統中的每一個課程模塊或課程部分之間,課程模塊或課程部分與課程整體之間并不是片面地孤立機械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制約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課程開發的評估指標體系應全面系統地再現課程建設的各個方面,在對課程開發評價指標設計時,應著重考慮到整個課程建設過程中的課程所涉及的各個環節和各個主要因素,使課程評價人員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地考察分析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建設的全部,以利于課程評價人員能夠合理有效地進行課程開發評價。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教育培養身心健全的利于社會發展的人,因此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時,在關注學生專業成長、學業成就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與學生個體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職業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從專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專注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掌握,到專注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工作、學會適應社會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核和評價。因此課程開發價體系應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關注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機、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意志力、生活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認知風格以及情感體驗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