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宏 武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州 350119)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本位”和“實踐主導”的本質和定位逐漸清晰,并已得到普遍認同[1]。在此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紛紛對辦學模式和課程設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目的就是為了突出職業特色和實踐品質。然而,在這一進程中,基礎知識教學的處境卻遭遇尷尬。很多院校對于基礎知識課程的功能、定位以及設置等問題的態度模糊不清甚至出現偏頗,這勢將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本身和高等職業人才的培養帶來不利影響。
我國高考制度無意間將職業院校與“差生”、“低分”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換句話說,我國的職業院校是低分學生“迫不得已”的無奈選擇。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他們的學生大部分是高考“失利者”,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有的甚至完全“缺失”。這是職業院校學生的“天然不足”,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
基于現狀,高等職業院校本應該制定相應的機制和課程來為學生進行必要基礎知識的補充,然而很多學校卻始終專注于專業技能課程的改革和大量技能的練習。要么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不夠重視,要么對相關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學生基礎知識不足的事實就這樣被無情地忽視了。因此,很多高等職業院校提出的基礎知識“必需、夠用”的人才培養要求,也就淪為了一句空談。
高等職業教育是把知識教育、技能教育、素質教育融為一體的教育,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十分重要的基礎,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因而,基礎知識的傳授程度直接關系到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學生的情感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興趣和愛好常常左右著對學科的學習態度,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過程和學習效率[3]。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掌握“必需、夠用”的基礎知識,既是這些高考“失利者”在此位置的起點,也是他們順利克服職業教育起步階段“茫然期”的最好過渡;既是他們由淺入深地感受專業特點、發展進程、技術變革、社會價值的途徑,也是教育規律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因而,高等職業院校必須重視基礎知識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
高等職業教育不是高深的學術理論教育,更不是簡單的技能培訓;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也并非一般的技工型人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其專業對相關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如果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再次缺失基礎知識的補充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那么將直接影響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操作。
對于實踐操作和技能學習來說,學生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理論基礎,就不能明了相關技術操作的原理和流程,還很容易陷入“克隆”、“模仿”的機械學習模式中,這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和知難而退的心態[3],并對技能練習產生消極情緒和倦怠感。
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走進社會時一定要有實用的技能水平,但也一定要有相當的基礎知識,絕不能成為只會操作的“機器”。 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停留在滿足學生的求職需要層面上,應該通過加強基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較寬厚的基礎和素質,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繼續學習的能力[4,5]。這是高等職業教育對廣大學生負責任的表現,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
而單從目前就業市場的反饋情況來看,用人單位是很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卻更加重視學生的通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技能操作不會靈活革新、現代先進技術理論無法融會貫通是大家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普遍看法。因而,高等職業院校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繼續學習和科研創新能力已成為很多行業的期待[6]。
縱觀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他們一貫推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本身和職業人才的創造力早已成為其提升國際競爭力主要動力。我國的職業教育必須通過制度完善和機制改革,盡快推動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戰略轉型[7]。要實現這一轉型,關鍵之一就是要培養學業和職業兼優的人才。
相對于只有理論或者只有技術的人員來說,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兼備理論與技能,他們應該是天生的行業變革、技術革新、戰略轉型的主力軍。一旦高等職業教育忽視基礎知識教學的風氣盛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行業技術革新就會缺乏理論支撐,經濟發展和技術革命也就失去了動力。
相對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是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8]。這一核心理念指導著高等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進程,也鞭策著高職院校不斷加強實踐教育,強化技能訓練,培養職業能力。“基礎夠用,技能實用,全面提升”已經成為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培養的基本綱領。但實際情況是,基礎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認識,狹隘地將高職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訓,唯技能訓練為大,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教授和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無法真正做到“三位一體”,出現嚴重的認識“錯位”。
同時,很多院校將這種認識傳遞到了學生身上,導致學生對高職教育和自身發展根本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有相當多的學生把高等職業教育看作一般的技能培訓,這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喪失了學習基礎知識的熱情[9]。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構成比較復雜,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學生基礎差,自覺性差,學習動力不足,個體差異大[9]。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得絕大部分學生能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一件十分有挑戰性的事情,也是很多教師最頭疼的事情。因而,很多高職院校默認了一種判斷,即與其將大量的精力用于低效率的基礎知識教學中,不如讓學生直接學技術。這種情況下,一種“武斷”的教學方式便應運而生,即不論學生基礎如何,片面側重技能培訓,進行“一刀切”、“一鍋燴”的培養。
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根據市場調研、技術工種、考核標準、人才培養方向等來制定[10]。從目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專業技術課程和實踐實訓課程的設置較為完善。但在基礎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隨意壓縮課時、刪減知識點、盲目趕進度等問題,有的基礎課程則是長期脫離實際、脫離專業技術發展進程。還有的院校直接將基礎知識的教學任務分散到了專業課中,這導致很多專業技術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要為學生補習基礎知識。這種作法既占用了大量的專業課時間,不利于技能課程教學,而且還容易出現有的內容被重復講授,有的內容被忽略的情況。
認識的“錯位”使得大家的目光都盯在學生技能的成績上,方式的“武斷”導致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成績普遍較差。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基礎知識采取了“寬松”的考核與評價辦法。相比于狠抓學生各種等級證書和資格證書的取得,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基礎課程的考核評價缺少強有力的外部評價機制,內部評價機制則十分粗糙、寬松。
對學生而言,這種寬松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根本起不到激勵作用;更可怕的是,這種評價機制給了學生一種暗示,即學習基礎知識是不重要的[2]。
對教師而言,很多高職院校一方面大力要求教師投身科研、實踐,并將此作為評價教師工作和職稱評定的主要標準;一方面對于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卻十分寬松。在此背景下,很多教師沒有精力和動力去潛心研究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教學內容的革新受到了冷落,甚至成為很多教師的累贅。
針對目前的情況,高職院校應在突出技能教學的同時,必須認識和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教育規律的指導下,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與時俱進,研究基礎知識的教學方式和布局,緊密結合專業特點及時調整基礎課程內容,使學生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從而達到培養方案和人才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努力研究教學方法,加強對教師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習基礎課程的考核,督促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此外,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考核評價,既要立足課程也要立足職業,理論和技能必須兼顧。
高等職業教育要摒棄功利觀念,為學生的全面和持久發展負責;全社會要努力提倡學生先夯實基礎,再學好技術,還要全面發展。
我國高等職業正處在不斷改革和高速發展之中,要避免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化、學術化,但更要避免高等職業教育淪落為技能培訓。我們在強調和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必須給予基礎知識教學以足夠的重視和強化。“基礎夠用,技能實用,全面提升”這一原則應是高職院校亙古不變的人才培養綱領,不能荒廢和忽略其中任何一條。
參考文獻:
[1]張健.高等職業課改應做好“加法”與“減法[J].職教通訊,2011,(24):1.
[2]張正華.論文化基礎課在我國職業教育中的功能作用[J].價值工程,2011,(36):229~230.
[3]王金革.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學中消極情感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6):5.
[4]施曉軒.瑞士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2,(1):11~14.
[5]宋強.論高等職業學生學業與職業教育如何才能兼備[J].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2011,(24):31.
[6]朱玉茹,李淑蓉,王慶義.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冶金教育,2011,(6):77~79.
[7]職業教育也要向“中國創造”轉型[N].人民日報,2011-11-23.
[8]孫琳,李里.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與發展模式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4):13~15.
[9]吳飛.從高職教育對象現狀談高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5,(2):9~10.
[10]閆其順,李曉芳.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之我見[J].職業,2011,(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