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波
(四川省綿陽市畜牧站,四川 綿陽 621000)
2012年,四川綿陽市畜牧業產值超過21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以上,已占據農村經濟的“半壁河山”。綿陽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為全市飼料工業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在此談談綿陽飼料工業的發展情況。
綿陽市現已初步建成了集飼料原料、飼料添加劑、飼料產品加工工業和飼料質量監測及生產服務于一體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省重要的飼料生產基地。2011年底,全市共有飼料生產企業84家,其中年生產量達萬噸的企業13家;飼料工業總產值34.2億元,飼料產量和產值均位居全省前三名。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為提高全市畜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2.1 飼料生產能力逐年擴張,飼料生產總量持續增長。5·12地震后,許多飼料企業借災后重建的契機,積極投資籌辦新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能力,飼料加工能力進一步擴大。據統計,從2007年至2011年,全市主要工業飼料(濃縮飼料、配合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總產量由64.7萬噸上升到96.5萬噸,年平均增長率在9.8%以上。從總量看,飼料產量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并開始由速度型向質量、速度并重型轉變。
2.2 產品結構趨于合理,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過多年研發、吸收和發展,目前全市飼料企業開發生產出上百個品種,包括豬、禽、兔、牛、羊、水產等。初步構成了適應養殖業發展需要的品種體系。產品結構日益多樣化,養殖類別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滿足了不同飼養品種和不同養殖方式對飼料品種的需求,推動了飼料工業與養殖業協調發展。
2.3 飼料生產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骨干企業的作用更加明顯。一些飼料生產企業通過多年的技術改造,生產設施設備有了較大的改進,特別是較大型飼料加工廠的加工設備引進、更新換代較快,自動化程度明顯有了提高。目前正在形成微小企業日漸減少并退出市場,較大型飼料企業日趨強盛的局面。
2.4 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飼料工業企業強強聯合的步伐加快,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通過發揮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優勢,千方百計延長產業鏈,不少飼料企業走出了單純的飼料生產模式,產業覆蓋飼料生產、動物養殖、良種繁育和畜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有些企業還實現了跨行業的生產擴張,在經營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的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整體抗風險能力。
2.5 飼料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近年來,全市飼料生產企業越來越重視抓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通過近年來的飼料質量抽檢表明,飼料產品合格率連續幾年保持較高的水平。未發現使用和添加違禁物質,瘦肉精檢出率為零。
3.1 多數飼料企業生產規模小、效益低下。全市大部分飼料企業都是小型加工廠,規模小,管理落后,生產粗糙,年產量極低,無法形成規模效益。現僅有十來家大、中型飼料加工企業具有先進設備,配套性較好,能夠生產品種類別齊全的飼料產品。其他大部分小型企業產品質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不理想。
3.2 企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盡管每年有大批的畜牧、獸醫、動物營養及相關專業的學生進入飼料行業,但是真正從事飼料開發、試驗、生產的還比較少。多數一線工人還是非專業人員,專門的技工很少。
3.3 科技含量高的領軍型企業少。大部分企業科技開發能力欠缺,從事新原料、新工藝開發的科技人員少。很多企業沒有科研隊伍,有的也只是形同虛設。
3.4 知名品牌較少,企業創新能力不夠。一些企業品牌林立,但都沒有精心打造。普遍存在散、亂、雜的現象,沒有對已有技術、管理、信息、網絡進行整合,各個系列產品沒有差異,營銷手段單一。
4.1 一系列政策支持,保證了飼料工業的發展。2008年初,綿陽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生豬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把發展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作為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柱產業,此后幾年里,特別是5·12地震后,為加快災后重建,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如推進“千萬頭優質生豬工程”建設、促進奶業產業化發展、推進畜牧業標準化建設、落實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等等,為保證飼料工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4.2 全市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了飼料工業的發展。2011年,全市畜牧業產值達211億元,助農增收貢獻值達401元/人。2011年創建農業部畜禽標準化示范養殖場1個、省級畜禽標準化示范養殖場11個。2011年規模化養殖生豬出欄數473萬頭。這些有利因素有力地拉動了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
5.1 加強飼料監管體系建設,促進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市、縣農業(畜牧)部門應進一步健全飼料管理機構,明確工作職責,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確保飼料工作監管有力,把飼料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軌道,為全市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5.2 加強人員培訓,提高飼料企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飼料監管部門和畜牧部門要充分發揮相關專業和技術人員多的優勢,認真做好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工作,邀請省內外專家,加強對飼料企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咨詢工作,提高飼料配方技術水平。科學合理地使用飼料添加劑,嚴格執行各種飼料產品的技術標準,規范飼料生產經營行為,同時定期舉辦飼料科技培訓班,推廣新技術和科技成果,提高應用科技的能力。
5.3 依靠科技進步,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大型的飼料生產企業要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骨干帶頭作用,不但要努力提高飼料產品質量,降低飼料生產成本,還應投入資金進行飼料新產品的研發,加速飼料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小型飼料生產企業要加大生產設施、設備的技術改造,盡快改變飼料加工的落后局面,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增強發展后勁。
5.4 加強飼料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加大飼料質量監督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飼料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綿陽市飼料質量監督所作為飼料管理工作的技術支撐,是綿陽唯一的具有飼料質量認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多年來,在全市飼料質量安全監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要不斷完善內部建設,大力增加投入,積極引進人才,擴大檢測范圍,建立健全嚴密的質量控制體系,力爭建成川西北飼料檢測中心,確保飼料產品質量的安全。
5.5 利用區域優勢,打造集團化飼料企業基地。游仙區是飼料企業最集中的區域,將其建成中小型飼料企業創新基地,通過資源整合,把邊遠區縣的飼料企業引進基地內,形成飼料企業集團。安縣和江油市飼料添加劑企業較集中,可將其著重打造成飼料添加劑生產基地。充分發揮科技城的科技優勢,以高新區為基地,組織多家飼料企業集團,聯合科研院所,創建一個大型飼料研發權威機構,為綿陽飼料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5.6 加快飼料行業整合和改革,充分發揮骨干企業主導作用,帶動飼料工業發展。積極引導起點高、規模大和產品質量可靠的飼料企業與養殖、畜產品加工等企業聯合,發展產業化經營,形成一批生產規模大,產品檔次高,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積極支持“飼料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合作形式,增強承受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飼料生產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現代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推動全市飼料工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