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彬
(四川省瀘縣畜牧局,四川 瀘縣 64610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人的狂犬病為我國甲類法定傳染病,病人發病后幾乎全部死亡。筆者認為:狂犬病流行病學特點決定了控制動物狂犬病流行是控制人狂犬病疫情的基本策略。關鍵要建立健全動物狂犬病免疫接種制度,改善犬只免疫現狀,在動物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1.1 犬類管理法律法規和制度滯后 目前,我國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農業部《狂犬病防治技術規范》相關法律法規,在防控動物狂犬病方面沒有強有力的法律約束作用,這是當前控制狂犬病的一大障礙。大部分地方管理犬只所依據的,只是一些地方性的預防控制狂犬病條例和暫行管理辦法。這些規定、辦法都過余陳舊、不能適應現狀,并且缺乏具體明確操作規范,有關部門的權、責、利分工也不明確,所以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能和意義。多年以來,盡管不少地方為了治理“犬患”,曾多次開展各種專項整治活動,但由于缺乏法律的統一支撐,整治行動往往不能深入持續下去。不少地方整治風頭一過,隨意養犬、惡犬傷人等現象照樣出現。對犬的防疫重視不夠,免疫密度也很低。
1.2 犬只數量龐大,管理不到位 近年來,農村地區犬數量明顯增多,城鎮也由于空巢家庭數量的上升和寵物熱的升溫,犬只數量大大上升,據估計中國犬只數量至少在7千萬到1個億。犬只管理非常困難,很難到位,加上養犬戶不負責任,不進行栓養,也造成了流浪犬的數量不斷增多且無人管理的混亂局面,惡犬傷人、流浪犬(無主犬)傷人事件時有發生。據有關調查表明,我國犬登記率極低,城市犬登記率不到10%,農村就更少了,加之城市和農村還有大量的流浪犬,犬類管理極不到位。
1.3 免疫率低,沒有形成免疫屏障 對犬、貓進行全面免疫,是世界各國防控狂犬病的有效措施。但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犬、貓免疫率低,農村地區犬只免疫率僅為10%,貓則幾乎沒有進行過免疫。四川城鎮犬總免疫密度不足60%,農村犬總免疫密度不足30%。按國際通用標準,犬只免疫率至少要達到75%才能基本控制狂犬病的蔓延,現有犬只免疫密度不能有效防止狂犬病疫情發生。并且,貓基本沒有被列為免疫對象。現在免疫屏障根本沒有形成,這是人患狂犬病例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1.4 犬只免疫和管理投入經費不足 動物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狂犬病防控由公安、畜牧、衛生等部門分工負責,但是,目前各級獸醫部門、公安部門普遍存在防控經費不足,無專項資金的問題。另外,犬對人有很強的攻擊性,開展狂犬病免疫、采血檢測等,存在被犬咬傷的危險,因此,狂犬病防控工作很受影響。我國對狂犬病免疫、撲殺等尚沒有專項經費,畜主與防疫人員配合積極性不高,免疫與撲殺等措施落實困難。
1.5 流浪犬貓成為管控盲區 許多犬、貓被拋棄或偷跑以后迷路,便成為了流浪犬、貓,數量越來越大,隨處可見。這類犬、貓最容易感染或攜帶狂犬病毒,是目前最主要的狂犬病傳播者,是產生風險因素最大的群體,也是當前動物狂犬病防控工作中最困難的問題。
減少或消除人患狂犬病,關鍵是在動物(主要是犬)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要提高犬的免疫密度,在犬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就必須實施“管、免、滅”綜合防制措施。只有通過抓好犬的管、免、滅工作,確保犬的免疫密度,才能在犬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從而降低人的狂犬病發生率。
2.1 完善有關法律和規定 落實“管、免、滅”措施,必須要有法律法規的統一支撐。應盡快出臺全國性的犬類管理法律法規,將動物狂犬病防控納入法制管理。首先,把狂犬病列入“強制免疫”病種,犬、貓列為強制免疫對象,做到“不免就滅”,應將“管、免、滅”的具體內容寫入法律法規。其次,國家對狂犬病的防控要制定規劃綱要。這個規劃要明確政府的職責,各級政府要全面落實動物狂犬病防疫責任制,使各級政府對動物狂犬病防疫工作真正負起總責,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要親自抓,做好主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充分發揮社區和村委干部的作用。
2.2 成立專門機構并給予經費支持 飼養犬的數量大,范圍廣,必須要有專門的隊伍去管理,并進行免疫接種,需要有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一是成立專門的犬類管理機構,并提供機構工作經費,確定部門權限,進一步明確和完善相關的責任追究機制,進而解決一系列養犬引發的“犬患”問題。二是各級財政要加大公安及畜牧部門對動物狂犬病防治的經費投入。我國犬用狂犬病疫苗年直接費用約為35~50億元,據統計數據推測,還不足人用狂犬病疫苗的10%。
2.3 建立審批許可制度 防控狂犬病首先要管住犬只。目前,只規定疫點禁止養犬,城鎮、近郊區、工礦區、游覽區、港口、碼頭、車站和機場為犬只限養區,農村養犬數太大,且無法控制。所以,農村也必須實行限制養犬政策,一戶養犬不得超過一只。對飼養犬實行審批、登記、許可制度,進一步加強對城鎮和農村養犬管理。城鎮養犬要先到街道辦事處或社區登記后送當地派出所報批,由公安機關審批發證。農村養犬由村委會初審登記,報鄉鎮政府(或專門機構)審核備案、發證,實行審批注冊和年檢制度。禁養區內除警衛犬、軍犬、科研犬、演藝犬外,其它犬只一律禁止飼養。經批準飼養的犬必須進行免疫、栓養或圈養,并加強監管。飼養未經批準、發證和免疫接種的犬,均屬違規行為,應對違章飼養的犬只進行強制撲殺,并對違章人員進行處罰。
2.4 加強戶口檔案管理并提倡節育 飼養犬除了要進行批準外,一律要建立戶口檔案。一是對飼養的犬建立有關檔案;二是出生和死亡的犬要申報備案;三是犬的買進、賣出、贈送、丟失等情況要申報備案;四是提倡對公母犬用藥物或閹割方式進行去勢,控制犬的繁殖數量。
2.5 加強免疫和監測,形成免疫屏障 增大家犬預防免疫密度是控制和消滅狂犬病的根本。國內外的很多資料足已證明,持之以恒地使免疫覆蓋率連續數年達到75%以上時,就可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發生。為保證達到上述免疫率,養犬戶應每年定期到轄區動物防疫部門規定地點為犬注射狂犬病疫苗,配合政府組織的集中免疫工作。對免疫后的動物佩戴統一的二維碼溯源免疫標識,將免疫相關資料輸入“動物免疫檔案系統”進行溯源、動態管理。只要加強管理,城鎮和農村犬只的免疫率完全可以分別達到90%和75%以上,在犬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另外,動物防疫部門要開展狂犬病檢測、檢疫、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評估工作。發現陽性帶毒犬應及時處置。保證了犬只免疫率,當人被犬只咬傷后就完全可以按照世衛組織認可的“十日觀察法”,大大減輕被咬者的經濟費用。
2.6 大量捕殺減少犬只數量據公開資料,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一年因患狂犬病死亡的人數曾經達到7000例,之后進行一輪滅犬大行動,疫情降到100多例。由此,應在3~5年通過開展一次滅犬行動,減少犬只數量,降低人狂犬病發生率。現在,流浪犬成為管控盲區,而狂犬、流浪犬又是導致狂犬病傳播的最大隱患。據四川省狂犬病疫情分析,全省狂犬病發病死亡病例中58.38%是被狂犬、流浪犬咬傷所致。各級政府只有成立專門的撲殺狂犬、流浪犬的隊伍,采取集中收撲處置,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從而消除人患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