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卉,劉進遠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飼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近期,由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專家組成的“四川省安全高效生豬養殖技術與產業化示范”課題小組在四川省井研縣調研了當地的生豬養殖行業,深入了解了當地生豬養殖業的發展現狀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出了諸多建議。根據調研情況,在此談談井研縣生豬養殖業的特點以及科技創新帶給這個行業的影響力。
政府引導農戶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帶動養豬大戶實行標準化生產。選擇當地的養豬大戶作為帶頭人,積極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生產服務,加大資金補貼力度,鼓勵他們擴大豬場規模,運用現代化飼養管理模式發展豬場,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出欄生豬質量。同時,以培養的新型養豬大戶作為標桿樹立模范典型,以點帶面,鼓勵散養戶實行規模化養殖,嚴格飼養管理,提高預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加強自身與養豬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的合作,構建信息平臺,建立和完善市場風險預警機制,共同致力于生豬養殖業的發展。
井研縣近幾年引進了“新希望”、“藍雁”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由企業出資興建了新希望馬踏種豬場,藍雁養豬場等大型規模養殖場。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模式,創新生豬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企業不僅自產自銷,還為周圍養豬戶提供技術指導和管理培訓,簽訂收購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并充分體現優質優價,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另外,企業還鼓勵農戶入駐其創辦的標準化豬場進行分戶飼養,由企業提供仔豬、飼料資源以及防疫、技術等服務,并統一收購產品。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帶動專合組織和農戶的生豬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壯大了生豬產業鏈,提高了農民養豬積極性,而且將新的科學養豬技術和管理模式帶給了農戶,推廣普及了近年來我國畜牧科技發展的成果,對“科技創新養豬模式”意義重大。
豬場的糞污處理是養豬業至關重要的問題,如何將糞污變廢為寶,應著眼于經濟和環保的角度并行出發。首先,生豬的糞便包含農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鉀等多種營養成分,還含有75%的揮發性有機物,經處理后可作為肥料、飼料、燃料,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其次,固體糞污經處理后可作為高效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生長。利用這兩個特點,無論當地的大型養殖企業還是小型豬場,都在豬舍周圍栽種了多品種的經濟作物,其中包含名貴的銀杏樹、價值可觀的中藥材,有效地體現了“廢品”的經濟價值,成功地推行了種與養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再次,污水經過適當的凈化處理可以用于農田、綠地的灌溉,進入魚塘養魚或沖洗豬舍。從長遠來看,豬舍糞污處理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既推進了環境衛生保護工作的開展,又帶動了種植業發展,降低了養殖業風險,提高了經濟收益。
井研縣畜牧產業緊緊圍繞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方針,依托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將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到企業和農戶,加快了畜牧科技的發展腳步。2002年,井研縣國家級畜牧高科技園區總體落成,通過了國家驗收。通過畜牧高科技園區的建設,形成了一個科研、生產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平臺,為學科發展、技術研發、標準研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對于生豬養殖業來說,它形成了以豬育種為特色、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和優良種豬推廣服務的科研創新基地,幫助企業或養豬生產者們解決生產實際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率先推廣普及科研成果,引領養豬業蓬勃發展。
井研縣在推進畜牧產業由傳統模式轉向現代化模式發展的過程中,將科技創新擺在首要位置,有力促進了畜牧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其發展政策和推廣模式已輻射到全省多個農業縣,成為模范學習的標桿。但是,四川省利用科研成果推進畜牧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和探索,現提出以下觀點和建議。
4.1 強化人才培養,提高科學服務水平 人才建設是科技發展的必備條件,只有積極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推出切實可行的引才政策才能為科技發展夯實基礎、積蓄力量。政府應加強人才學術交流,促進內外合作,定期選派業務骨干到農業科研院所進修學習,參加全國專業技術培訓班、國際研討班以及各類交流會,并邀請專家學者到本地舉辦養豬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干部職工的技術水平和科學服務能力。
4.2 創立并完善養豬業協會,構建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致富橋梁 養豬業協會的建立促進了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兩者互助互利,共同致富。
4.2.1 建立咨詢平臺,為會員提供關于場區規劃、豬舍設計、設備應用及排污治理等方面的咨詢服務。
4.2.2 專門成立技術服務組,向會員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當業者遇到問題時及時提供技術支持。
4.2.3 統一向會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及法規的投入品。保證飼料、獸藥、豬精液、設備及時優質供應。
4.2.4 統一向會員提供有質量保證、品種優良的種豬。
4.3 完善科研創新機制,健全養殖體系建設 科學技術對提高現代生豬產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將科技發展抓牢、抓實。首先,堅持科研與實踐相結合,良種示范與技術推廣服務齊頭并進,以科技服務“三農”,提高養豬水平。通過建立科研園區,以園區作為示范點輻射周圍,向專合組織和農戶提供良品種豬以及養殖技術培訓、咨詢等服務。其次,根據不同地區的生豬品種、養殖水平、技術條件不一等情況,因地制宜開展科研調查,運用當地的品種資源培育雜交新品種,擴大種豬繁育體系,推進科研創新的步伐。再次,應對市場需求,確定科研方向,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擴大養豬業的科研范圍,包括應用優良豬種優化組合配套、育肥豬保健、標準化暖棚豬舍建設、商品豬育肥、飼料配合加工、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技術,使整個科研體系融入到生豬養殖業的各個環節中,有力地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4.4 強化環保理念,促進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是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要處理好生豬規模養殖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行業主管部門要落實排污治污措施,把環保治污納入規模養豬場的統一規劃,包括場地設計、糞污處理設備的選擇都應從環保經濟的角度考慮。同時,要增強業主與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增加環保投入,大力推行“種-養”結合模式,利用養殖場糞便繁育經濟林木,變廢為寶,延伸產業鏈。
井研縣養豬業產業化發展始終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將科研貫穿于產業化發展中,為行業提供技術支撐的模式既降低了養殖風險,又引領了整個行業向更寬闊的領域發展,推動了養殖業的跨越式發展,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