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利香,王志峰
(河南省濮陽縣畜牧局,河南 濮陽 457100)
1.1 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1.1.1 場址選擇。豬場選址應在干燥,有緩坡、向陽、通風、靠山,距公路不遠,且水源充足,水質潔凈的地方。
1.1.2 豬舍環境。應加強豬場綠化工作,多種樹種草,形成綠化帶和人工草坪,有利于吸塵滅菌,消減噪音,防暑防疫,凈化空氣。
1.1.3 小氣候調節。豬舍要保持干燥、清潔、通風、溫度、濕度適宜。夏季可采用噴淋降溫、濕簾一風機降溫、一般機械通風降溫等措施;冬季可采用紅外線燈、電熱板保溫箱和熱風爐升溫等措施,為豬的生長提供衛生舒適的小氣候。
1.1.4 良好的糞污處理系統。豬場必須高度重視糞污處理問題,應根據投資節省、操作簡便、運行有效、綜合利用的原則建立糞污處理系統,使豬場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糞污處理可結合畜禽水產養殖、蔬菜林果種植、沼氣利用等進行綜合考慮。
1.2 選擇優良品種,建立抗應激品系 現代養豬生產者大多追求瘦肉率高的品種。但瘦肉率高通常與PSE肉發生率的特點聯系在一起。而影響肉質的主要基因是氟烷敏感基因。因此,要改善肉質,必須加大控制和淘汰這一有害基因的育種選種措施,制定有效的應激敏感基因的消除方案和雜交模式。如選擇杜洛克、長白豬等外來的品種或這些品種與我國優良豬種的二元、三元雜交豬種。
1.3 科學合理配制營養平衡的全價日糧
1.3.1 日糧配制時應避免蛋白質浪費和糞氮尿氮含量過高,降低豬舍氨氣濃度,減少環境污染。
1.3.2 限制礦物元素的添加量。很多豬場為追求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盲目使用高銅、高鋅及砷制劑,其結果是使豬肉組織中銅、鋅、砷的含量過高,同時,使豬糞便中銅、鋅、砷的排放量增大,造成環境污染。
無公害產品生產,應考慮降低上述元素的添加量。銅和鋅的用量為 100~300 mg/kg即可,最大量不超過500mg/kg,或者采用有機銅、鋅螯合物,如賴氨酸銅,蛋氨酸鋅取代無機銅,鋅制劑,更能達到高效,安全生產的目的。
1.3.3 酌情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長期使用會導致以下問題: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使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引起畜禽內源性二重感染;在畜產品和環境中造成殘留。因此,養豬生產者必須慎用抗生素。在確需使用時,也應嚴格遵循我國《允許作飼料添加劑的獸藥及使用規定》,劑量要適當,并嚴格執行停藥期。
1.3.4 杜絕使用違禁藥品。豬場堅決杜絕使用激素類藥物,如含鹽酸克倫特羅的瘦肉精、鎮靜劑等,這些藥品會在豬肉及內臟中大量殘留,危及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1.3.5 積極使用無公害添加劑。
1.3.6 嚴把原料質量關。慎重選擇購貨渠道,詳細了解飼料作物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的施用情況以及土壤環境的污染情況。盡可能選購土質好、無污染、無農藥化肥、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飼料原料。
1.3.7 合理加工調制日糧。各種原料的粉碎粒度大小要適中,應充分攪拌、混合均勻,有條件的豬場可采用膨化和制粒技術抑制飼料中的某些抗營養因子,殺滅有害微生物,提高養分的消化利用率。
1.4 注重生豬防疫保健
1.4.1 建立科學的免疫程序。充分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和獸醫預防科學研究創新的最佳成果,對生豬進行高密度、程序化免疫,增強豬體特異免疫功能,建立高抗體水平的健康豬群。
1.4.2 堅持有效的消毒措施。對豬場環境、豬舍、飼具和豬體進行定期與不定期消毒,不留死角,注意消毒藥物的有效性。
1.4.3 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按照現代養豬工藝流程,調控繁殖節律、實行早期斷奶,按周安排生產,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有利于疫病的控制與凈化。
1.4.4.消滅疫病傳播媒介。開展經常性地滅鼠、滅蟲、滅蚊、滅蠅活動,減少疫病傳播媒介。
1.4.5 按規定處理病死豬。建立病豬隔離區、死豬集中處理區。對病死豬要作無公害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1.4.6 加強生豬飼養管理。通過合理喂料、充分飲水,合理分群,減少應激,提高豬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疾病發生率。
2.1 加強飼料生產經營的執法管理 飼料安全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加強飼料生產和經營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飼料質量生產監測體系,加大對違禁藥品生產、銷售、使用的查處打擊力度,大力促進無公害飼料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應用,為無公害豬肉的生產奠定物質基礎。
2.2 加強疫病的防檢體系建設獸醫衛生問題是關系人民身體健康和影響養豬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突出問題,是需要花大力氣,下硬功夫解決的當務之急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獸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動物防檢體系,確立疫情監測報告制度,加大《動物防疫法》和《食品衛生法》的執法力度,制訂生豬生產及肉品經營的衛生質量標準,切實做好生產、屠宰加工及出口環節的檢疫檢驗工作,杜絕劣質生豬及其肉品上市。對違法違章生產經營生豬及肉品的單位或個人,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罰款、吊銷營業執照、追究刑事責任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