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徐州市第七中學 江蘇 徐州 2210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開放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為一名老師,一堂課要提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該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幾個問題按怎樣的關系組合起來,所以在提問方式上要下功夫研究,只有課堂提問方式優化,才能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近幾年我在課堂上一直盡可能多地設計開放式的問題,期待引起學生的思索,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靈感。但有時理想與現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有時我精心設計的問題到了課堂,要么學生異口同聲一下子回答出來了,要么是問題太大無從下手,只看著我發愣,使預定的教學任務沒有來得及全部完成。
比如,高三復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和正誤判斷專題時,我開了一節區公開課。改變了以往見慣的課堂模式:把常考查的題型分成幾類,以習題形式展現,學生解題,老師評價總結,學生鞏固練習等等。我設計一個可包含許多重要類型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寫出不同種類的酸與堿反應的離子方程式。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有最典型的H++OH-=H2O,還有同時又生成沉淀的、強酸與弱堿、弱酸與強堿、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除了中和反應還發生了雙水解反應、反應物的過量與少量問題等等,幾乎需要考慮所有常見的離子反應類型。我的目的是利用這一問題,使學生能聯想大多數離子反應的類型,并經過討論進一步熟練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但事實是我的問題一出,學生大多馬上寫出H++OH-=H2O這一離子方程式,也有少數寫了強酸與弱堿、弱酸與強堿的類型,接著就幾乎再難進一步了。接著我只能不斷引導學生去想更多的類型,這樣導致一節預定的教學任務沒來得及全部完成。
課后我不斷地反思,尋找能充分利用開放式問題,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有效方法。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出預設“開放式”問題的幾點策略:
開放性問題因其能有效地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倍受親睞,但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與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能一味求深求難。所以,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與教學務必重視基礎,而源于化學常識、課本圖表或基礎習題的開放性問題設計則是一個較佳的切入點。
例如:在高二化學(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專題三第二單元課題2“酸堿中和滴定”的教學過程中,在講到中和反應中用酚酞溶液作指示劑來確定反應的終點時,設問:紫色石蕊溶液和無色酚酞一樣都是指示劑,而且紫色石蕊遇堿變色,遇酸也變色,本領比無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用來確定中和反應的終點呢?問題一提出,同學們議論紛紛,課堂頓時活躍起來,但限于對紫色石蕊的pH變色范圍了解不夠深入,所以沒能做出全面的思考判斷。于是我乘機讓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紫色石蕊溶液和無色酚酞在不同的酸堿性中的顏色變化表,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用紫色石蕊來確定中和反應終點合適與否。在激烈的分組討論后,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最后請同學解釋不合適的原因。這樣基礎的問題、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師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例如:在講鋁的氫氧化物一節時,設計如下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如何制取氫氧化鋁?你能設計出哪些方法?當時學生討論分析設計了如下一些方案:
(1)向氯化鋁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2)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氯化鋁溶液;
(3)向氯化鋁溶液中加入氨水;
(4)向氨水中加入氯化鋁溶液;
(5)向鹽酸中加入偏鋁酸鈉溶液;
(6)向偏鋁酸鈉溶液中加入鹽酸;
(7)向氯化鋁溶液中加入偏鋁酸鈉溶液;
(8)向偏鋁酸鈉溶液中加入氯化鋁溶液。
對這些設計方案我們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在操作中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沉淀的多少與加入的溶液量的多少是否有關以及最后是否能得到沉淀。毫無疑問,有些實驗現象與原有設計的初衷剛好相反,最后并不能得到我們需要的白色沉淀。此時每個人的大腦中都出現了一個問號,然后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實驗現象并作出解釋,再得出最佳方案。這樣使學生既體會到了進行創造性思考的樂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然要注重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和滲透。在傳統教學中,教學重視的是學生學會知識,而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是遠遠不夠的,也同時阻礙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其一重要特征就是學科之間的高度綜合。
例如設計這樣一個綜合性題:如何區分兩瓶已失標簽的蒸餾水和NaCl溶液?同學們從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出發,進行多角度、多視野、全方位的討論探究、教師再適當點撥引導,從而得出下列答案:
1.加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食鹽水。
2.加熱蒸干,有晶體剩余的是食鹽水。
3.用玻璃棒分別蘸取兩種液體,在酒精燈上灼燒,產生黃色火焰的是食鹽水。
4.利用密度不同,稱量相同體積的兩種液體的質量。
5.利用兩者密度不同,比較同一木塊在兩者液體中露出的體積大小。
6.把兩條小金魚分別放入盛兩者液體的中水缸中,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它們生長情況。
7.把兩片相同菜片分別放入兩液體中,過一段時間取出并涼干,比較兩葉片質量。
8.試驗兩者的導電性。
中學化學內容豐富,教學中應注意各個部分和知識之間的滲透和聯系,培養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創造個體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張揚個性化的探究品質,體驗成功,從而產生再探究、再學習、再發現的新動力。
總之,無論以上哪一方面,設計的問題也不能保證是萬能的,畢竟我們面對的是有獨立思想的學生,所以除了預設好問題外,還要充分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才能做到能放能收、收放自如。課堂教學才能順暢,課堂效率才能提高。
[1] 馮建國.關于化學開放性問題設計切入點的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2002,(2)
[2] 張淑珍.創設化學問題情境 引領學生學會學習[J].新課程(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