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磊
(蘇州立達中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是新的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受到有效的指導。
在如今的學校教育體系中,課堂班級授課教學的形式仍然是師生進行日常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學生獲取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要渠道。 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得到的最大收獲與發展,這也是現階段中小學教師所要認真思考并努力尋求突破的問題。 在本文中,筆者想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學片段,總結與探討一些有關基于學生預習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經驗。
筆者教學使用的教材為《化學(滬教版)》,教材中關于基本實驗操作的內容圖片豐富、例子生動,但文字的詳細介紹卻相對匱乏。 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比較好的了解實驗儀器、理解基本操作及其注意事項,本人自行印制一部分文字講義及其相應的文字填空預習練習,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并初步熟悉該部分內容的重點與易錯點。
片段一:
師: 大家已經課前預習了有關實驗基本操作的內容,也基本了解了基本操作的一些基本要求。 現在,這里有一瓶蒸餾水和一瓶白醋,請一位同學上臺來具體操作并將其區分開來。
生:(一位學生上講臺進行操作,扇氣入鼻,而其他同學在座位上觀察其操作是否正確)
……
師: 我這里有一瓶石灰石樣品和一瓶食鹽晶體,請兩位同學上來,分別來取一塊石灰石和少量食鹽固體。
生:(兩位學生上講臺操作,教師和其他學生在一旁觀察)
師:請問大家,剛剛這兩位同學的操作完全正確和規范嗎?
生:(其他學生討論并回答, 教師在一旁做出提示、引導并總結。 )
片段二:
師:通過同學們的學習和演示,我們都能夠基本了解實驗基本操作的規范與注意事項。 下面通過一些具體實驗來練習一下,并請各位同學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生:(兩位學生上臺后,分別進行了銅綠的加熱實驗和銅綠與稀鹽酸混合實驗。 )
師:請這兩位同學分別告訴大家,你們分別觀察到了哪些反應現象?
生:(展示實驗后的試管并表述實驗現象。 )
……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實驗基本操作內容,并親自進行了以上這種展示性與評價性兼備的實地演練,不僅能讓學生充分得到展示自學成果的機會,更是能夠讓全體同學融入到一個討論的氛圍中。 根據勒溫( Lewin)的群體動力理論,“在合作性群體中,個體具有較強的工作動機, 能夠相互激勵, 相互體諒, 個體間的信息交流也比較暢通, 促進合作性群體的工作效率明顯高于非合作性群體” 。在實際操作情景中,通過相互檢視、相互討論,學生分析各個基本操作的關鍵點,評價同伴們操作中的正誤得失,在相互合作、共同學習中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方法,在相互啟發、共同思考中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課堂演示實驗內容, 一般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在現階段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化學教師熱衷于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卻忽視了某些驗證性實驗的教學,有些課堂教學設計是為了探究而探究,而失去了實驗本身的意義。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預習某些課本演示實驗的內容,筆者一般會在開學初向學生們推介一些講解性的輔導用書書目,學生也能在相關參考資料的幫助下,比較順利的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 筆者在進行某些驗證性實驗教學中,仍會積極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的課前預習,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實驗的基本內容及實驗現象,而課堂上則通過討論分析等方式對實驗設計原理等方面進行解析,通過內在因素的分析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實驗設計與安排的理解。
片段三:課本演示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教學
師:我們通過課本預習得知,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占21%, 那我們通過什么實驗能夠驗證這個事實呢? 請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課本上的實驗裝置和實驗現象。
生:(學生經過了課前預習,能夠比較輕松的回答教師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如:實驗儀器、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等等。 )
師: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 那現在請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們這個實驗的設計原理是什么嗎?
生:(學生經過相互討論,起身回答)利用紅磷消耗瓶內的氧氣, 然后通過水的體積來代替原有氧氣的體積。
師:我們選用的藥品為什么是紅磷? 我們能不能用其他藥品來代替紅磷?
生:……(在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物質的狀態、物質的體積變化方面進行思考。 )
……
師:經過前面一段時間的討論,我們大家對這個實驗都比較清楚了,那請一位同學上來和我一起完成這個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氣密性檢查、藥品的取用等操作,然而,點燃紅磷后,教師故意慢慢地將橡皮塞旋緊,繼續讓學生按要求進行實驗,并觀察現象。 )
生:(一臉迷惑)氧氣約占空氣的1/2?
師:這個結果顯然是不現實的。 那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導致此次實驗失敗可能原因是什么?
……
通過以上案例可認識到,驗證性實驗的功能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它“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正確’的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或體驗獲得結果的過程” 。 對于教師而言, 在驗證實驗進行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結果,如果僅為驗證,那就無法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學生就沒有發現的快樂,也感受不到科學的魅力;也只有經歷了激烈的思考過程,才能對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對科學方法有自己的感悟。 所以,教師就應充分挖掘實驗內涵,改變驗證性實驗“照方抓藥”式的設計,多些反思和改造是提升驗證性實驗功能的發展之路。
在驗證性實驗的進行過程中,也能穿插一些“探究性實驗”的片段,以更好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片段四:在講解課本演示實驗《過氧化氫制取氧氣》過程中(附裝置圖)
師:我們按圖連接儀器之后,緊接應該是什么操作啊?
生:(齊聲回答)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師:就現有裝置,請你們思考下如何檢查氣密性?
生:(思考回答)類似于原來手捂試管的方法……
(教師請學生上講臺演示,通過操作,使學生能深刻了解到,利用這種方法時,一方面可以在集氣瓶中添加水以代替水槽,另一方面,必須將分液漏斗的活塞關閉,才能正常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
師:還請各位同學思考,還有什么方法能檢驗該套裝置的氣密性?
(學生通過提出方案, 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相關操作,以觀察現象,驗證方法的正誤,同時教師及時地分析、總結。 )
在上述案例中, 筆者在驗證性實驗中穿插了一個“裝置氣密性檢查”的探究片段,在學生的交流嘗試中,不斷地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傾聽過程中,教師不急于判斷方法錯與對; 在實際的探究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及時糾正設計缺陷,從而達到最佳設計效果。 教師利用現有資源, 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探究思維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
化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是初中化學基礎教學內容之一, 因其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它的學習對于剛涉足化學的初三學生來講,難免會有點棘手;大量的專業術語、專業名稱也會讓學生感到手忙腳亂,記憶混亂。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能夠利用寶貴的時間來去偽存真、去粗求精,從而對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有清晰而準確的理解,這對于一名初中化學教師而言,是一個必須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在關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我一般同樣會布置預習作業,即對課本相關概念進行熟悉,再通過一些相關問題來幫助學生了解它的內涵與外延。
片段五:催化劑定義的教學
師:(展示6%的雙氧水, 并取出少量溶液置于試管中,讓學生觀察)請大家告訴我,過氧化氫的顏色和狀態。
生:過氧化氫是無色液體。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我這里試管里的雙氧水與普通的水外觀上有什么不同?
生:(仔細觀察后)有點像雪碧,試管壁上有些細小氣泡。
師:你們猜想這氣泡是什么氣體?
生:應該是氧氣。 (學生已經預習過相關的實驗內容了。 )
師:沒錯,是氧氣。 但是這種情況是否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
生:不適合,太慢了!
師:對的。 為了加快反應速率,那我們就應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劑。
(教師邊講邊操作,學生則觀察實驗現象。 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了催化劑定義中“一變兩不變”的特征。 )
師:我們學了催化劑之后,有沒有什么問題? 我們有沒有考慮過,能否研究一種催化劑來實現“水變油”的夢想? 我們能不能用MnO2來催化所有化學反應? ……
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對催化劑概念進行深一步的探討。 )
……
化學概念與理論學習的一般過程可概括為:感知——加工理解、形成概念——聯系、整合——運用、遷移。 初中學生在對化學基礎知識與理論的預習過程中,一般停留在對概念的識記感知的階段,初步對概念等理解,很少能夠做到相互聯系、相互整合,此時,教師就應該利用課堂時間,設計一系列的情景與問題,通過對概念的順化與同化,增強學生的知識建構組成,并在實際應用中幫助學生將知識向技能的轉化,這期間需要把知識轉化為一系列規則、方法,并在實際運用中鞏固知識、發現問題,補充、修正、發展所學知識。
課程專家葉瀾說:“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 ”課堂教學的舞臺,不能是“教師獨唱”的獨角戲,也不能是“你問我答式” 的單向交流,應該是陣容龐大的“群口相聲”,激情四射的“辯論大會”。 當然,要想課堂中能上演精彩的表演,絕不是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花哨,它的出現應該是在遵循學科本身的特點之上,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上,適時地將學習主動權交回至學生的手中,適時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更重要的是, 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后自主預習,讓學生真正去懂得“學會學習”。 緊張的課堂40 分鐘,教師更應該積極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和科學素養,讓他們親切體驗到自主預習中難以獲得的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