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婷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南京210009)
“城中村”指被城市建設用地包圍的原有農村聚落,是農村-城市轉型不完全的、具有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的地域實體。在我國各大城市中,部分高校周邊有這樣一類具有特殊發展規律的“城中村”[1]。其在地里位置上與高校毗鄰,甚至與高校的次入口相銜接;在服務對象上以高校在校師生為主要目標,以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尚在創業起步階段的打拼者、社會考研人員等為次要目標;在服務內容上以出租房屋、餐飲為主體,以娛樂、日用品供應為補充。本文把具有上述特征的城中村稱之為“鄰校村”。與山西大學緊鄰的許西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鄰校村”,本文以太原市許西村為例對“鄰校村”的更新與改造進行深入研究。
“鄰校村”是城中村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兩者都是城市“要地不要人”的發展產物,都屬于城市無序建設的“重災區”。但是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鄰校村”服務對象的素質、文化層次、消費能力均高于城中村,其更新與改造途徑不能簡單套用城中村的整改模式進行,因此將“鄰校村”作單獨研究,尋求適合它的最佳整改途徑有一定的意義[2]。
提到“鄰校村”,很多人憤恨地將它稱之為高?!岸玖觥?,狹窄的街道,琳瑯滿目的小攤小吃,布局緊湊的出租房,恣意橫流的污水……似乎都是其“臟、亂、差”的彰顯。但是,也有人憐惜地將它稱之為城市的“傷口”,低廉的房租,豐富的小型商業街,四處覓食的流浪狗……這里成為了剛畢業的大學生、尚在創業起步階段的打拼者、心懷夢想的社會考研人員的中轉站。研究“鄰校村”對城市以及高校造成的影響,以尋求和諧的改造模式有一定的必要性。
目前對城中村改造所進行的理論研究以及相關實踐很多,但將高校周邊的城中村作為單體的相關研究還處于探索期,因此關于“鄰校村”更新改造研究仍有諸多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1)“鄰校村”是怎樣形成的?
(2)“鄰校村”對城市以及高校有怎樣的影響?
(3)如何有針對性地對“鄰校村”進行更新與改造?
在城市未擴張時,城中村只是城市外圍由血緣、親緣、地緣、宗教、民間信仰、鄉規民約等社會網絡聯結而成的農村居住聚落,村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隨著城市的擴展,城市邊緣的農業用地逐漸被城市征用,城中村成為城鄉結合的紐帶,部分城中村享受到延伸而來的城市基礎設施,同時原先位于城市邊緣或郊區的高校隨著城市的拓展,所在地帶成為市區,由農業生產逐漸向非農業活動轉變的村民開始尋求高校周邊潛在的商機,這是“鄰校村”的萌芽期。在城市進一步擴展后,農業用地基本被城市征用完畢,只剩下被城市建成區包圍的原居住聚落,基本不再從事農業活動的村民在無法靠耕種養家之際發覺可以“依校生存”,于是利用本村與高校毗鄰的優勢,在學校次入口利用自家臨街的房屋開店,開辟了“鄰校村落商業街”,而房屋出租也為村民帶來了豐厚收入,由此發展起活躍的依校村落經濟,于是這樣的城中村真正演變成“鄰校村”[3]。
(1)城市化帶來了城市建設用地的快速擴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迅猛發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尤其自1990年代中期后,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山西省為例,從1978年到1990年城鎮化率由19.18%提高到27.31%,2002年城鎮化率為38.09%,而到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了45.11%。從上述數據可知,1990年以前年平均增長率為0.6個百分點,而1990年后年均增長率提高到0.9個百分點。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后是工業化的推動,在粗放型發展模式下,大量占用土地資源成為其基礎,由此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展,繼而高校周邊農村被動地為城市包圍而形成“鄰校村”。
(2)城鄉的二元管理體制導致的“田”“農”分離。城鄉二元指的是城市社會為一元、農村社會為另一元的城鄉分離狀態。面對土地補償和村民拆遷安置等方面可能需要支付的巨額成本,也為了規避與之相關的社會管理問題,“只征農田,忽略村民”的尷尬局面形成,失去耕地的村民仍然留在原居住地,整個村落成為都市里的鄉村。由于與高校相鄰,無法繼續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將目光投向校園,“鄰校村”也逐漸形成[4]。
(3)土地二元體制引發的市場缺位。雖然城中村在區位上劃歸城市建設用地,但是土地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土地的二元所有制引起土地使用權的混亂,而法律對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也無明確規定,土地流轉因此受阻,即使地理位置優越,也很難像一般城市土地進行市場開發。
(4)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學生居住空間的緊張。如山西大學是一所具有碩士、博士點授予權的綜合性大學,學生居住空間原本就十分緊張,由于近幾年的持續大規模擴招,更顯脆弱。與教育部頒發的本科生8 m2、碩士研究生生12 m2、博士研究生24 m2的人均居住面積標準有相當的差距。此外隨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學生個性化突出,再加上高校面向全國各地招生以及終身教育興起,傳統的校內住宿空間已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5]。以此為背景,與山西大學依偎的許西村憑借多樣化的住宿空間開始吸引學生前來租住,成為真正的“鄰校村”。
(5)高校與城市中心距離帶來“鄰校村落商業街”的發展。如坐落于太原市小店區的山西大學,因太原城區不斷向外延伸擴大,其所在地成為市區,但距太原市中心五一廣場、柳巷仍有一定的距離。而許西村部分村民借勢沿街開店設鋪,滿足學生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鄰校村落商業街”也順勢形成。
諸多文獻都將城中村視為城市健康軀體上的“毒瘤”,而“鄰校村”的存在也令許多人眉頭緊皺。不可否認,“鄰校村”對城市以及高校在環境治安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但是“存在即為合理”,其有負面的一面,必然也存在積極的另一面,因此對“鄰校村”產生的影響進行辨證分析,有利于提出更有效的更新改造措施。本文將以許西村為例來作具體分析。
(1)許西村的存在為村民帶來一定收入。根據調查,許西村43%的村民是丈夫進城打工,妻子以租房為“職業”;有28%的村民家庭收入全部來源于房租;有19%的村民除房租收入外,還通過在許西村擺攤設點,為山大師生以及在許西村居住者提供飲食、商業服務獲得收入;另有10%的村民自己占用一層或一個房間,將其余房屋整體外租,夫妻雙方均進城務工。通過上述數據看到,許西村村民家庭收入來源有三種:房屋租金、打工勞務費、個體經營收入,而除第二種收入方式外,另外兩種都依許西村而生??梢姡S西村的存在加快了村民邁進小康社會的步伐。
(2)許西村為學生帶來便利。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高校持續大規模擴招,使學生人數激增,食堂不堪重負,許西村豐富的餐飲店鋪分解了部分人流;許多考研、留學、考公務員的學生要求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而學生宿舍由于成員的復雜性無法滿足這一點,許西村則為這類學生,以及部分個性張揚的學生租房提供了便利;許西村自發形成的商業街滿足了步行距離的要求,為學生“逛街”帶來便利。
(3)許西村為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尚在創業起步階段的打拼者、社會考研人員提供容身之地。對于無經濟基礎的人來說,不求高檔舒適的房間,只求有個可以安睡的窩。當建筑師、規劃師精密計算日照間距時,社會的這個群體卻對日照幾乎無要求,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事業剛剛起步的打拼者或朝九晚五,或早出晚歸,他們只需要一個有窗戶,價格低廉的房間。許西村雖然建筑密度大,但內部空間設施齊全、干凈衛生、價格低廉,且因緊鄰山西大學,文化氣息相對較濃,租客素質相對較高。因而許西村吸引了眾多剛參加工作的學生、尚在創業起步階段的打拼者以及社會考研人員前來暫住。
(1)經濟建設問題。為了獲取更多利益,村民盲目在自家房屋上加層,部分自搭亂建的違章建筑也“浮出水面”。這些屢禁不止的違法搭建使得城市建設的開發投入增加,城市征地的開發建設投入成本也由此增大。
(2)社會安全問題。雖然“鄰校村”較一般城中村居住人口素質高,但仍不乏社會下層人口。外來人口聚集的出租房屋滋生著“黃、賭、毒”,部分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極容易受其影響,誤入歧途。此外,許西村與山西大學貫通,兩者之間既無大門,也無人管理,許西村居住者可以隨意進出山大校園,對校園治安帶來隱患。
(3)衛生環境問題。許西村存在“臟、亂、密”的衛生環境問題:小攤小販魚目混雜,食客們隨地亂扔垃圾,野貓野狗四處亂竄,許西村成了流動“垃圾站”,并且許西村嚴重缺乏公共設施,排水、垃圾處理等基本設施不配套,衛生環境問題堪憂。
(4)道路交通問題。許西村道路狹窄彎曲,最繁華的“鄰校村落商業街”道路寬度只有2.5 m,消防車無法進入,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此外,村內電瓶車、自行車極多,高峰時期“交通堵塞”現象時有發生。
以許西村為例,雖然許坦房地產股份公司成立,標志著農村集體經濟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集體土地依法轉為國有土地,村民戶籍也轉為居民戶籍,今后會有更多的實惠分到居民頭上,但是村民依然不想失去依房租而來的豐厚收入。此外,村民早已習慣當前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輕松易得收入的銳減,很容易令他們對“鄰校村”整改充滿恐懼、抵制甚至對抗[6]。
“鄰校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弊端,也影響著周邊高校的校園環境安全,但是“鄰校村”的整改涉及面太廣,而且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一旦協商不妥,很容易引起糾紛,導致校方不愿冒風險而采取回避態度,這可謂校方對“鄰校村”的怨。同時,“鄰校村”緩解了高校提供的住宿無法滿足全部學生的要求這一矛盾,“鄰校村”對校方又有一種“恩”。正是這樣一種兩難情緒,使“鄰校村”整改陷入了困境。
“鄰校村”與一般城中村有所不同,在改造的過程中,不單單是解決農民的城市化問題,而且還需要實現村民、學生、校方等的和諧共贏,即村民得到持久豐厚的收益,學生贏得滿意的租住環境,校方得到良好的口碑,以及可供學生居住的安全的新場所。在這種情況下,“鄰校村”的更新與改造研究需要從三方面著手:(1)分析其現有物質空間環境,從根本上改變環境現狀,提高生活水平;(2)探索其現有社區空間,了解村民、學生、校方的需求所在,引導村落持續更新,合理改造;(3)關注村落原有文化價值,在村落的更新與改造中使其延續。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
城市建設的龍頭是規劃,在“鄰校村”的更新與改造中規劃是重中之重,應做好“鄰校村”更新改造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良好銜接。由于“鄰校村”的特殊性,規劃時應該考慮社區服務于高校,高校輔助提高社區品質,在符合校園發展的框架下實現“鄰校村”的更新與改造。具體建議為:(1)將現有的“鄰校村落商業街”作為“鄰校村”的主要軸線加以保護性改造,使其發展成專為學生服務的特色街;(2)結合地理優勢,規劃白領青年公寓與文化創意產業園、科技產業園;(3)規劃布置高品質廉租房,滿足創業起步者、在校學生等的需求;(4)進行綠地規劃與工程設施規劃,提高社區環境。
“鄰校村”的更新與改造過程是村落與高校博弈統一的過程?!班徯4濉闭稳粲纱骞煞莨局鞒謱嵤娜菀缀鸵话愠侵写甯脑熠呁魅趿似渥鳛椤班徯4濉钡膬瀯菖c特色。反之,整治若由高校后勤集團主持實施,很容易造成村民對高校的再次依賴性,使整改陷入新的困境。而村股份公司與高校后勤集團聯合整治,既有利于發揮校方特有的優勢,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達到多方融資的效果,保證開發工作統一拆建、統一規劃、整體協調,又可以使村民長期得利,使高校持續增容,最終達到和諧共贏的目標[2]。
“鄰校村”的更新與改造還需要軟環境建設,既要增強治安意識,做好社區與高校環境的綜合治理工作,也要提高社區文化氛圍,使“鄰校村”在真正意義上成為高校的后花園。軟環境的建設,能使村民盡快融入都市生活,將生活、學習、教育、休閑、娛樂相融合,也有助于形成開放、文明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鄰校村”作為城村的一種特殊形態,既是“毒瘤”,也是“傷口”,更像一把“雙刃劍”而存在。根據以上分析,若能對“鄰校村”加以合理引導,它可成為高校居住與文化的拓展地;處理不當則會影響高校甚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閆小培,魏立華,周銳波.快速城市化地區城鄉關系協調研究——以廣州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城市規劃,2004(3):30-38
[2]汪波.高等院校老校區周邊學生村出路在何方——以武漢市為例[J].華中建筑,2009(9):47
[3]胡海波.從對立走向和諧——多元化的“城中村”更新模式[J].江蘇城市規劃,2006(11):37
[4]劉吉,張沛.“城中村”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9)
[5]王麗娜,高冀生.學生公寓的研究與認識[J].世界建筑,2003(10):20-23
[6]王曉東,劉金聲.對城中村改造的幾點認識[J].城市規劃,2003(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