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干
(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江蘇 阜寧 224400)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積極、敏捷和高效的狀態所采取的最好的教學手段就是激勵。 現就一些有效的激勵手段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分別進行分析探討,以求對化學創造教育提供參考和啟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一個人學習不可缺少的“內驅力”。 我們通常講“啟動學生的內驅力”,事實上首先采用“興趣激勵法”。 因為一個人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他就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地學習,有時甚至忍受肉體上、精神上的種種痛苦,以求創造性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就是外部激勵轉化為自我激勵的效應。 筆者通過以下措施有意識地激發興趣。
(1)熱愛學生,變情感激勵為興趣激勵。
(2)運用掛圖、模型、幻燈、投影、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媒體,提高直覺效果。
(3)化學性質教學盡量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自然現象、工農業生產實際,變枯燥為生動。
(4)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設化學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出化學專刊,舉行化學魔術晚會,多寫小論文,進行小設計、小制作等活動。
(5)介紹我國在化學工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化學學科的新發展、新趨勢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6)組織各種形式的化學競賽,引入競爭激勵機制。
(7)組織參觀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如結合教學有計劃地參觀磷肥廠和有機化工等單位,讓學生認識化學在科學中的地位,學習化學知識、技能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把他們的興趣引導到打好化學雙基上來。
當暫時興趣發展為穩定興趣, 也即成樂趣和志趣時,學習效果會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 學生就能從心理上把學化學當做樂事,并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之中,積極主動且創造性的鉆研,以苦為樂。
懸念激勵就是指教師在正式講授內容之前,根據所授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一種孕育著疑難問題而又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思維處于活化狀態,然后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去追根求源,進行探索,發現規律。
如講《分子間作用力》時,我這樣引入新課,首先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赫然寫下:“100+100≠200”, 教室里迅即鴉雀無聲, 學生一個個疑惑不解。 接著演示,將100mL 酒精和100mL 水混合, 總體積不等于200mL,抽一位學生上臺觀察,結果并未使懸念解除,反而更加扣人心弦,令學生欲罷不能。 這時教師指出,欲解釋實驗結論,須學習分子間作用力的有關知識。 短短幾分鐘,課堂上懸念迭出,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并急于破懸解答。 這節課的效果肯定比“平鋪直敘”地引入有關概念要強得多。
化學理論的建立、化學概念的形成以及化學新物質的發現和創造大多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小故事,而這些故事肯定可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通過對化學史和化學家的介紹,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養成學生注意科學發展的習慣,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示,而且對于培養學生不甘落后,勇于進取,敢于創新的創造性心理素質也大有裨益。
如講有機物概念時,為了推翻“生命力學說”,向學生介紹第一個由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德國化學家維勒,1982 年用氯化銨和氰酸銀合成尿素的故事, 又介紹1945 年德國化學家柯爾柏以木炭、硫磺、氯氣、水為原料合成醋酸等的發明。 如講電解質溶液時,又補充了阿倫尼烏斯等青年學者敢于向門捷列夫等大權威挑戰提出電離學說的故事。 學生明白了:“小人物”敢于同“大人物”爭辯,敢于向金科玉律挑戰,科學才能發展。 因此,教師應激勵學生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或向老師質疑,激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開拓,培養其創造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 化學實驗以其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作為教師要善于對各類實驗進行多樣化設計, 激勵學生在求異思維中得到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變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正如學生們自己所說:“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探究實驗,我們為自己的創造性愿望得到滿足而興奮,為成功而激動,同時更加激勵我們向更大的成功邁進。 ”
如筆者上《原電池》一節時,把課堂搬到實驗室,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動手的探究性實驗,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快下課時再發給學生一塊鋅片、一根碳棒、 導線和一燒杯FeCl3溶液叫學生再設計一個原電池,90%以上的學生都能設計成功。 又如活動課時,我發動興趣小組同學根據啟普發生器原理用漏斗、干燥管等代用品設計了6 套簡易裝置。 總之,我近幾年課堂內外結合,用實驗激勵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做了有益嘗試,以達到化學創造教育所賦予的目標。
思維的啟動一般是從遇到問題開始的。 教學實踐證明,要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思維。 “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 化學教學中采用問題激勵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來 “為難”學生,創造一種不斷提出問題的氛圍,向學生提出一些挑戰性的有成功把握的問題,相互質疑;其次是給學生提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變換思維和發散思維,力求一題多解,多解中選優,使學生在探索求解的喜悅中受到鼓勵;第三是激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
似乎人們只要一提創造發明, 就認為這只是天才、神童的事,與大多數人是無緣的,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因此,盡管對社會產生的價值不同,但創造力人人都有,每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是量的差異和領域上的不同,而不是有和無的問題。 “有創造力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有創造力”,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教學中我有時隨便點幾個所謂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讓他們注重自學,培養創造性思維,結果到高三時他們不僅在高考中取得了較好成績, 而且在參加的化學競賽中也獲得了一定的獎項。 這就是“期望激勵”的效應。
總之,以上是筆者在化學創造教育中嘗試的幾種手段。 只要我們堅持運用適當的激勵藝術,并交叉綜合使用,就能培養出具有一定化學素質與綜合素質和創造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