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海安縣曲塘中學 江蘇 海安 226661)
化學課堂教學中,包含很多的細節,諸如教學目標細節,教學方法細節,教學程序細節等,除了這些主要細節之外,還包括教師上課的語言細節、回應學生的方式細節以及應變細節等。有些細節雖小,但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只有將每一個細節進行最優化組合,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
化學課堂教學要想達到有效與高效,除了要注重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之外,教學語言也必須做到精煉、準確、規范,但又不失風趣幽默,枯燥泛味的語言與風趣幽默的語言,會對教學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內容設計、備教學方法,還得備教學語言。
化學學科有其特定的學科用語,學科的專業性造成學生的常規生活語言與學科專業語言出現混亂,例如:“試管夾”說成“夾子”;“通入氣體”說成“加入氣體”。 因此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句話,細心研究每一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仔細斟酌推敲課上講的每一句話。對于一些化學原理、概念的敘述以及實驗基本操作,語言必須準確、規范、嚴謹,具有示范性,不能含糊其辭。例如: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電解質強調的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中間用的是“或”,而非電解質強調的是水溶液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中間用的是“和”,教學中必須清晰的告訴學生它們之間的差異;實驗現象的描述中石蕊遇酸變為紅色,不能說成酸遇石蕊變成紅色等。
現代課堂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講解的目的是讓學生聽懂、理解透徹,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做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教學中如果能將一些化學知識簡化約定為一定的化學短語,這樣學生易于接受和記憶。例如:原電池和電解池中的電極反應,很多學生容易記錯、記反,可以簡化成:陽氧陰還,負氧正還;再如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部分,涉及元素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氧化劑與還原劑、被氧化與被還原、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等知識,學生總是分不清,如果將其關系簡化為十二字:失、升、氧,得、降、還,若是劑,兩相反(氧化劑發生還原反應,得還原產物,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得氧化產物)。經過教師的提煉和簡化,語言簡潔明了,學生很容易記憶與掌握,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化學這門學科,其知識受其專業性限制,其語言雖不如語文學科那樣精彩,但是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多動動腦筋,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也能使化學課堂聲情并茂,豐富多彩。因為幽默能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比較HClO、Na2O2、H2O2等的漂白原理與SO2不同時,將前者形象為“革命徹底”型,后者形象為“革命不徹底”型;鋁元素具有兩性,三氧化二鋁是兩性氧化物,氫氧化鋁是兩性氫氧化物,真可謂“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將化學知識與妙趣橫生的生活用語聯系在一起,使得枯燥知識趣味化,學生在快樂中理解掌握了知識。當然幽默只是配合教學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不能失“度”。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必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個性差異,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教學形式,是傳授基本知識、啟發學生思維、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問題提出后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回應方式各有不同。在一次校級化學評優課中,課題是《硝酸及其化學性質》,不少教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通過實驗手段驗證稀硝酸和銅反應的還原產物是NO?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的差異,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期望有差距。但由于是一節評優課,學生的反饋直接影響教學進程,教師心態的微妙變化直接導致教師回應學生的方式各有差異:
(1)眼看教案,不判是非——“坐下,下一位某某同學回答。”
(2)面色凝重,批評指責——“你有沒有思考?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不會?坐下去。”
(3)微笑示人,循循善誘——“你剛才描述的思路基本正確,很不錯,但在實驗步驟的一些細節上還有一點缺陷,坐下再思考。”
(4)面帶笑容,微微點頭——“你回答得很好,很具體,請坐!”
(5)含糊其辭,模糊不清——“你認為你的回答怎樣?”等等。
教師任何時候必須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個體差異,加上智力因素、語言基礎、環境等因素,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全面、不夠正確或是不夠深刻,這是很正常的,當有領導或教師聽課時,學生會顯得比較緊張,因此教師首先要:
(1)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拓展思路中加以引導;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回應,回應方式應該直接了當,開誠布公,不能含糊其辭,模糊不清,否則學生會有悵然若失之感;
(3)回應方式上要注意一些策略。每個同學都喜歡被贊揚,在贊揚中學生始終會保持愉悅的心情,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雖然有些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但也會有他合理的一些地方,教師在指出錯誤的同時也要肯定其合理的地方,加以褒揚和鼓勵,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甚至批評指責,那樣會挫傷學生的自尊,使其在一次次失敗中喪失自信,最終失去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難免遇到一些讓教師不愉快的事情。例如:課上正當教師講得神采飛揚、激情洋溢的時候,偶然發現一個學生出現了不和諧的舉動——打瞌睡。對一個負責任的教師來說,當然應該提醒該學生的行為,但如何提醒,不同的老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何處理這個小的細節,教師的行為、態度,蘊含、折射出教師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蘊和人格魅力,處理不當將直接影響著教師已設計好的教學程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趣和思維。
曾經參加一位教師上《氨和銨鹽》的公開課,課上教師正準備做銨鹽和堿共熱的性質實驗,他在研缽中將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固體混合的時候,偶然發現一個靠后的男生在打瞌睡。他并沒有立即提醒,而是一邊研磨一邊面帶微笑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常溫下銨鹽和堿混合能發生化學反應嗎?”并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研缽上,然后他捧著研缽,走到那位同學身邊,說“請某某同學聞聞研缽中有什么氣味沒有?”此時該同學突然驚醒,滿臉通紅,但是在教師的刻意引導下他也給出了正確的回應。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沒有影響課堂教學,而且在不傷害該同學自尊、情感的前提下達到了提醒、教育該同學的目的,學生也會從骨子里更加尊敬甚至崇拜教師。
優化化學課堂教學,使教學更加高質、高效,需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在教學中如何將這些細節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可辦到的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多積累,總結反思,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就能逐漸走向完善、走向成功。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欣賞細節,雕琢細節,就能使化學課堂魅力無窮。
[1] 劉知新.化學教學系統論 [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2] 鄭金洲.課堂教學的 50個細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