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兵
(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 江蘇 南京 211800)
新課程改革6年以來,傳統教學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教學時間受到較大程度的擠壓,特別是2009年全省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對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作出“五嚴”規定以來,進一步對高中課堂教學的形式、策略與效果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在當前形勢下,如何解決好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矛盾,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筆者認為,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矛盾,它已經成為阻礙素質教育推行的痼疾,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1.教師將自己對教材的消化結果強加給學生,教師未能真正起到學習的主導作用,不能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關于知識內容本身教師保留了過重的權威色彩。以至于,課堂之上,教師一家之言,學生失了興趣,被動接收。
2.教師篡奪了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權利,把實驗作為一種引證自己教學結論的工具,不能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設計實驗,探尋新知識,也缺乏對實驗意外結果的解決方法。
3.濫用多媒體資源,把課堂變成制片廠,教師成為導演,完全按自己想法去實施教學過程,不理會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沒有容許學生去思考討論。
4.大力推行題海戰術,使用習題訓練代替知識鞏固,盲目使用高難度,多變化的陳題舊題,忽視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不注重解題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1.準確把握教學要求,不隨意擴展教學內容
在當前減負的大背景下,化學課時必然相應減少,教學過程必須精煉高效,這就要求廣大化學教師應當花大量時間去研究教材,熟悉教學大綱。大綱要求的知識內容必須分層組合,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式簡潔地呈現出來,大綱沒有提及或者明顯超綱的則一絲一毫也不需要擴展。只有提高教師對教材、大綱的駕馭能力,才能真正地把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還學生平等、和諧、探究的學習過程,從而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特別是起始年級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做好以下方面:
(1)突出知識的基礎性
(2)重視知識生發過程的教學研究
(3)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當教師應當換位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夠準確地理解學生學習困難,也才更容易突破教學難點。我們常把基礎知識一筆帶過,完全忽視新知識的生發過程引導,也不重視實驗研究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結論與記憶,大量習題訓練等,短時間看可能好象走了教學捷徑,但實際上無異于拔苗助長。
2.精心設計教學案,不搞一言堂式教學
教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而編寫的講義,它能引導學生獨立完成新知的學習,也是學生復習、鞏固,運用課堂已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形式。好的教學案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與探究,也能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教學案的設計與編寫過程中務必注意以下問題,而不至于使其成為一本單純的練習冊:
(1)學案采納內容要體現基礎性,著重于知識回顧與衍變
基礎就好比高樓大廈的樓基,它承載著大樓的全部重量,它的一點細微裂縫都可導致大樓傾覆。任何時候,任何學科不打下扎實基礎都無法完成系統化的知識學習。因而,在教學案的內容安排上一定要體現學習內容的基礎性,但這并不等同于單調簡單的重復訓練。要在內容安排上引導學生將知識的產生過程再現出來,給予基礎知識點一定的衍變,讓學生在變化中尋找規律,從而達到靈活運用,鞏固基礎的目的。
(2)學案設計思想要著眼能力培養,以問題和方法引領全局
應將能力培養作為學案設計的主要思想,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過程,把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目標。教學案中還應強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通過問題的解決與歸納,讓學生思考問題的共同之處,找出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從而能夠主動地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獲取新知識。
(3)學案編寫格式上要注重課時化,強調分層學習原則
分課時編寫教學案,確保教學案和課堂教學內容整體上對應。這樣既便于控制單個課時內容的知識量,也可以加強學案的針對性、計劃性,較好的實現課時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認知水平的差異,在編寫過程中,應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學習內容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分層排列,加上適當的探究引導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解決過程也盡量細化,分步驟設計,讓學生將自己的知識水平充分發揮出來。
3.重視實驗教學,不以主觀表述代替實驗現象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點,也是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用來驗證已知理論、定理,結論,也可能用作對未知世界的探究。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必須要恰當使用化學實驗教學,讓實驗自己來說話。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某些實驗采取“講實驗”的方法,還有一些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其實,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方法。試想,知識本身來自實踐,是前人對實踐的總結概括,而今,我們在課堂上,用文字表述代替實驗,且不說學生是否完全信服,描述過程本身就可能忽略了許多細節,埋下了一些可能的錯誤。我們教師應當盡可能將知識本來的面貌呈現給學生,而最大限度地去除自己的主觀評價。在學習濃硫酸的性質時,與其費盡口舌講解強氧化性、吸水性,脫水性,不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直接發些藥品讓學生自己探索。
4.加強課外指導,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
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在課堂中加強知識訓練,也要加強課外指導,將化學學習延伸至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查找、收集、整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設計相關的探究性實驗等都是非常好的學習形式。
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探究性學習,著重點是改變以前“接受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解決問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的學習方式。但高中生對于怎樣從事課題研究,怎樣查找和整理資料,怎樣撰寫總結等等,都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指導,教師可以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起著至關重要的組織、引導、促進與評價的作用。
在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問題,防止因指導不善導致研究過程和結果過于空洞乏味。
(1)選取身邊的受關注的研究課題,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2)找尋與教學內容結合較好的研究方法,設計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3)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開展研究,使研究過程成為一次學習能力的綜合實踐機會。
(4)科學地評價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既要肯定研究過程,也要努力捕捉研究中實驗與經驗的細微出入,借此開展科學思想教育。
應該說,當前形勢下,學科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好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只要廣大高中化學教師都能夠緊扣教學大綱,潛心研究教材教法,注重以上四個方面,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我們的教學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一定能夠得到更好的提高。
[1] 林肅浩.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育,2008,(3)
[2] 王新全.化學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探討[J].中國教育科研論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