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祥
(東臺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 東臺 224200)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同學已經不再適應聽老師講課、看老師板書的學習方式,教師也早已厭倦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落后的教學模式。 以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為特征的多媒體教育正沖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將圖、文、聲、像等各種多媒體信息引入課堂,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必然。 然而,如何讓多媒體教學發揮它的最大功效? 這才是我們更應該致力于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2010 年10 月中旬, 筆者有幸參加了江蘇省第三屆中學化學優秀多媒體課件的展評活動,全省各個大市選拔的共計65 個課件參與評比,涉及的制作軟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8.0、Excel2003、Director、chemsketch10.0、3DSMAX、Iebook、Notebook、RPG Maker XP1.03、仿真實驗室等。 其中不少課件構思巧妙,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藝術性,對解決中學化學教學重點、難點問題上,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南通市通州區石港中學的《烴的結構與性質》取材于《物質結構與性質》(人教版高中化學),內容涉及原子的誕生、原子結構理論、能層能級、原子軌道以及核外電子排布原理,以PPT 的形式科學而直觀地展示出教材內容;揚州中學的《苯的結構與性質》從苯的發現入手,通過化學史、學生實驗、視頻演示實驗的手段逐步探究苯的結構與性質;鹽城大豐中學的《金屬晶體》通過圖片、視頻等媒體幫助學生掌握鐵和銅的冶煉的內容。
蘇州黃埭中學的《簡單3D 化學》,其作者歷時三年開發出一種能夠任意搭建所需物質的3D(分子、晶體)的結構,讓人瞠目結舌;南通海安中學的《原電池》利用Flash 將鹽橋在原電池中的加入和取出, 突破教學難點;連云港灌云中學的 《中和滴定突變曲線的動態繪制》用Excel2003 就輕易的將滴定突變的實時曲線表現得淋漓盡致; 南通天星湖中學 《原子共線、 共面》用Chemsketch10.0 制作出相應的分子, 再將分子插入PPT中, 使用ACD/ Chemsketch 做出豐富多彩的3D 分子模型,直觀而形象。
連云港朝陽中學的《初中化學重點實驗》將九年級化學中的氧氣制取、二氧化碳制取、溶液的配置、粗鹽的提純四個重要實驗做成電腦模擬操作,有效的避免了實物反應裝置的規模小、實驗現象瞬間即逝的缺陷;揚州開發區實驗中學的《常見氣體虛擬實驗》,由兩位作者歷時一年多,制作成的1W 多個積件組成的原創課件,具有“高交互、高參與、高仿真和實用性強”的特點,被學生評價為可隨時移動的、屬于自己的實驗室;泰州姜堰勵才實驗學校的《化學與環境》將酸雨、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巧妙地制作成Flash 動畫,使課堂趣味橫生,深奧的原理變得淺顯易懂;鎮江市第三中學的《石灰石的利用》將大量展示石灰石用途和生活中常見含碳酸鹽的物質用Iebook 做成電子相冊,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給學生以美的熏陶。
常州市北郊中學的 《化學實驗復習》, 利用RPG Maker XP 軟件制作,采用RGSS 語言編寫,通過編程以游戲人物角色扮演的形式, 使課件具有了強大的互動性,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不知不覺進行實驗復習。 蘇州市第十六中學的《鐵的冶煉》選用比較新穎的展示制作工具Netbook, 電子白板有展示和交互的雙重優勢, 局部放大和聚光集中的特殊效果,內容拉幕式的遮掩展示,以及視頻和圖片的靈活處理,使得課件不再是老師專屬的操作工具,而是作為師生交流的平臺存在于課堂,徹底有別于傳統課件的媒體整合方式,讓課堂交互性和開放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體現。 鎮江實驗學校的《化學與健康》采用Web 瀏覽器運行,將網絡信息與教學進行整合,從明確目標→提出問題→網上探究→網上協作→論壇討論→反饋評價,充分發揮了網絡教學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
在現代課堂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常態,但與此同時我們不少老師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作和使用中還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 多媒體課件簡單的將黑板“電子化”[2]
板書是教師很重要的一種基本功,也是教學中一種很重要的媒體,具有其他媒體(包括課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前提下,有機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和化學課堂教學,利用視頻、動畫、圖片、網絡、游戲、積件等,旨在幫助學生強化重點、突破難點,促進學生認知建構,提高課堂的時效性,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而并非要將黑板“電子化”,成為教師懶于板書的替代品。
誤區二 用課件演示代替實驗操作
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是化學教學非常重要的內容和形式,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培養動手能力、 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一些具有危險性、 污染性和某些化工生產流程等,可以用課件進行模擬外,教材中安排的實驗一般都應該進行實際操作。 而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有些地方、學校和老師由于種種原因, 往往用課件演示來代替實驗操作,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等都是非常不利的。
誤區三 用動畫等形式模擬微觀過程時出現科學性錯誤
動畫、圖像、視頻等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和啟發、教育的功能,一些比較困難、抽象的概念和微觀過程正越來越多地用多媒體課件來模擬、表現,這些課件的使用, 確實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和微觀世界的理解,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出現科學性錯誤,對學生造成誤導。 如初中講水的電解時,有的老師為了形象地表現水分子的分解過程,設計了這樣的動畫:兩個水分子先慢慢分散為4 個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然后氫原子、氧原子分別兩兩結合形成兩個氫分子和1 個氧分子。 而水電解的微觀過程實際并非如此。 大家都知道,水電解的實際過程是:水分子電離生成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在電極上放電,產生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氫原子、氧原子分別兩兩結合形成氫氣和氧氣放出。 所以上述動畫的設計與實際不符,存在科學性問題,容易給學生造成先入為主的錯誤印象。
誤區四 片面追求課件的華麗和制作技術, 而忽視設計理念和思想
課件的使用是為了輔助教師的教學,是為了取得比傳統媒體和手段更好的教學效益。 所以課件的使用一定要恰到好處,不能為了趕時髦、圖熱鬧,華而不實、嘩眾取寵,這是不可取的。 正如有很多老師會認為PPT 的課件相比其他的新型多媒體軟件有些老套, 沒有技術含量,無法展現出更多的亮點,其實不然。 如:淮安市北京路中學將九年級化學的緒言課改名為 《第一次親密接觸》,從學生一天的衣食住行出發,體現化學學科的魅力所在——有趣、神奇、實用,整個設計別具一格,讓人眼前一亮。 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實驗學校的《金屬的防護和回收》本著“快樂課堂、快樂學習”的宗旨,利用學生對動畫人物喜羊羊的喜愛,自編了小鐵釘去羊羊診所看病的故事,將鐵生銹比喻成小鐵釘生病,將防止鐵生銹的方法編成通俗易懂的三句話:①注意衛生(保持鐵表面的潔凈和干燥)、②穿好衣服(涂保護膜)、③增強體質(制成合金),貌似有點嘩眾取寵之嫌,但殊不知這樣的設計深受學生的喜愛,能很好的調動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寓教于樂,何樂而不為? 南京鼓樓區教研室的薛春蘭老師的《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現象》利用3DSMAX 和Flash 不僅很好的展示了溶解、乳化的微觀過程,更重要的是同時矯正了很多教師和學生認識上的一些誤區:①認為圍繞在鈉離子和氯離子周圍的水分子數相等;②認為蔗糖溶液中蔗糖分子不是水合分子。
現代化的技術必須要有現代化的思想與之相適應。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應圍繞教學需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務教學為宗旨,防止為單純的應用而使用,或刻意追求課件創作意境和功能, 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更不能簡單的采用多媒體演示代替學生的主動思考,這也是課堂教學中的大忌。
[1] 余薇薇等.化學仿真課件在訓練學生發教思維過程中的作用[J]. 化學教育,2010,(8):63-65
[2] 陳向東等. 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提高微生物學教學水平[J]. 中國大學教學,2002,(Z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