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圍繞黨中央近日的決定,各地紛紛表達支持。黨的團結和中國社會的團結都得到新的強化。這種團結是中國前進的前提性保障。
中國社會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過程,這一過程對國家治理各個層面的觸動都很細致而深入。這是中國現代化不可回避的過程,它的歷史進步意義無需質疑。但中國對多元化的管理十分陌生,考慮到中國的龐大體量,多元化的一些臨時性挑戰是否會導致猝不及防的全局性后果,我們不太清楚。
中國需要給多元化多留一些空間,寬容并適應它帶來的一些麻煩。同時社會團結的骨骼必須更堅固,與多元化形成卓有成效的互動,構筑中國的彈性。在我們對多元化加深了解的過程中,這一點尤為重要。
總有一些人輕視甚至反對營造團結,認為多元化的無限發展會自然生成社會的平衡和向心力。決不可讓這種不經實踐檢驗的推斷主導中國人的思考。中國根本沒有冒這個風險的資本,中國對社會治理的開放必須有放風箏式的可控性。
社會團結和多元化并非毫無矛盾,但也相互促進。社會對團結的感受越清晰、自信,就越不會因為多元化的發展而出現不安。因此削弱團結,最終一定會殃及多元化的展開程度。
支持社會團結,特別是在國家政治路線上促進全社會的共識,往往是解決社會各種長遠問題的鑰匙。
今天的中國面臨一個有較強牽動力的具體調整,黨內和全社會迅速形成統一意見,就會使這個調整來得快和斬釘截鐵。中國社會的活力首先取決于它的政治效率。
歷史證明,中國的平安和繁榮對團結的倚賴,遠遠超過人口數量較少的西方國家。中國對各種重大問題制造全國共識的速度,對這些問題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性質常常是關鍵性的。
中國人都應對此有一定的認知,并把這個道理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帶到這個國家的日常生活中來。
所有共產黨員尤其應當做這個道理的高度覺悟者。中共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執政黨,更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核心與根基。8000萬黨員同中國社會的血肉聯系和他們所起的中堅作用,使中國社會的凝聚力超越了這個國家人口數字通常意味的風險。
來自西方的輿論不斷向中國灌輸一個觀點:中國可以通過中共內部“合法分派”實現“民主化”。這種忽悠十分陰險。但它也從反面說明,外部力量其實清楚,中共的團結既是中國現實凝聚力的最大來源,也是它的根本保障。只要中共的團結牢不可破,一些人希望的中國混亂與解體就不可能發生。
宣揚團結常常不像鼓勵多元化那樣,更容易做到形式上的多姿多彩。但團結永遠是中國命運的口糧,它不像啤酒、果汁口味萬千,但卻是中國只要“活著”就離不開的空氣和水。讓我們珍惜團結,也珍惜培育、保護團結的各種手段和工具。
只有團結的中國才會被世界尊重。也只有團結的中國才能成為中國人發展權利和福祉的平臺。
環球時報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