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華
(江蘇姜堰市二附中 江蘇 姜堰 225500)
初中化學記憶法初探
王美華
(江蘇姜堰市二附中 江蘇 姜堰 225500)
文章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識規律以及個人的教學經驗,進行了一些記憶法的說明,使學生巧妙的掌握一些記憶的技巧,有助于讓他們輕松地學好化學。
初中化學;記憶法
記憶是指經歷過的事物在頭腦中經 “識記”、“保持”、和“再認”的過程。記憶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可正如宋代學者張載說的:“不記則思不起。”因為記憶是思維能力的倉庫,倉庫里空空也,思維能力再強也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化學學科的特點是“易懂難記”。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且知識點分散,較為瑣碎,記住后容易忘記。如果知識點記不住,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會表現出思維遲鈍、分析判斷能力差等現象。如何強化學生的化學記憶能力,使他們有效掌握化學知識,是化學教學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心理實驗證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淺,關系到記憶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會激發人的記憶,記得快,也會記得牢。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充分利用實驗帶給學生感官的沖擊力,這樣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以強刺激,深化感知印象,從而激發學生的記憶。如在做鎂帶燃燒的實驗時,鎂帶燃燒時耀眼的強光,燃燒前后物質形狀的改變,以及實驗時夾持鎂帶的儀器——坩堝鉗,還有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白煙(對于后三者,教師在實驗時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些明顯的實驗現象會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能激發學生記憶化學知識的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由于對記憶對象的認識膚淺且片面,在頭腦中形成的刺激并不強烈,很容易遺忘;理解記憶是指在獲取記憶對象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再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比較、應用、反饋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深刻認識其本質屬性及與外界的聯系,這樣的記憶是持久而牢固的。對這種記憶來說,對于對象的理解程度是記憶牢固與否的關鍵。如在選擇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時,必須要分析高錳酸鉀是一種固體,反應條件要加熱,所以選擇固固加熱型的裝置,而如果用過氧化氫溶液(用二氧化錳做反應的催化劑)制取氧氣時,選擇什么樣的發生裝置呢?過氧化氫溶液是液體,二氧化錳是固體,且反應不需加熱,在常溫就可以進行,所以選擇固液不加熱型。當學生理解后,還要讓學生分析歸納發生裝置選擇有沒有什么規律可循,學生會欣喜的發現,若反應物是固體(可以是一種或多種)反應條件要加熱,就選擇固固加熱型的發生裝置;若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反應不需加熱,就選擇固液不加熱型的發生裝置。這樣理解后學生就能記得更牢固。
趣味的東西能引起興趣,導致神經興奮,激起學習動機,創造最佳的記憶心理狀態,易于記憶,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該把一些枯燥無味難于記憶的化學知識盡可能趣味化。這一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應用。可以利用諧音、會意、聯想等方法,可以幫助記憶。
(1)諧音記憶法,就是把需要記憶的化學內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諧音結合起來記憶。例如,地殼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鋁”,可記為“養閨女”。再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嫁)鈣(給)鈉(那)鎂(美)鋁(女),鋅(新)鐵(鐵)錫(衣)鉛(嫌)氫(輕),銅(統)汞(共)銀(一)鉑(百)金(斤)。解釋詞義后再連在一起讀:嫁給那美女,新鐵衣嫌輕,統共一百斤。
(2)會意記憶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進行自我理解后,再加工處理,然后去巧記。如: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操作可會意記成:“氫氣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前者顛倒要爆炸,后者顛倒要氧化。”
(3)關鍵字詞記憶,這是記憶概念有效方法之一,針對一類化學知識或規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可選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詞縮略成提綱挈領的骨架進行記憶,例如,實驗室制氧氣的七個實驗步驟記為:“查、裝、定、點、收、利(離)、息(熄)”。再如,過濾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
聯想記憶一切記憶的基礎是聯想,或者說聯想是記憶的秘訣聯想記憶法就是把一些化學實驗或概念用聯想的方法進行記憶。電解水的實驗中,與電源負極相連產生的氣體是什么?負氫(父親)就是與負極相連產生的氣體是氫氣。與正極相連產生的氣體是什么?——正氧。
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趣味方法,可以激活學生的記憶,大腦皮層的興奮度越高,也就會記得越牢靠。
在初中化學中,有很多知識需要機械記憶,機械記憶比較枯燥,達不到妙趣橫生的效果。形式多樣的競爭比賽是激發情境、激活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競爭永遠是一劑課堂興奮劑。教師設計與內容相關的比賽,在學習比賽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學習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如在記憶元素符號時,我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搶記,然后規定比賽規則,全班分成兩大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答對一次,得一個笑臉,答錯一次,得一個哭臉。我用多媒體投影,每投一次,學生搶答一次,并記錄結果,結果原本枯燥的記憶,變得妙趣橫生。課堂上,我也常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比賽誰的點子多,誰想的方法更容易讓我們記住。并每周統計,點子多又好的人,就評為“周星”,并進行累計,評“月星”、“期星”等。
運用競賽,能挖掘學生的學習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思維的靈敏性。化“枯燥為神奇”,學生在緊張歡樂的氣氛中既獲得知識,又不易產生心理疲勞,有效地避免了學生課堂上的“走神”現象。
俗話說:“好記性抵不上爛筆頭”。做筆記,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記憶、積累和梳理,因而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只動腦不動手,一堂課下來沒留下片言只語而另外一些學生則事無巨細,整節課都忙于記錄。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有失偏頗。前者失之于“疏”,沒有留下學習的痕跡不利于之后的復習、鞏固和提高;后者失之于“密”,丟棄了應有的思考時間,影響了聽課質量和效率。筆記是課本知識合理的濃縮、補充和延伸,為以后的再學習提供再現記憶的激發點和深化理解的出發點。在特別有價值的內容或是知識掌握的薄弱點前,還可用“☆”號標明,作為復習的重點。當學生遇到有些知識點記不起來時,我要求他們翻開筆記,不僅復習本知識點,還要把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叫一補一串。經常利用筆記進行復習,還會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補充了因遺忘而產生的缺憾。
有一位國際化學奧賽金牌得主深有體會地說:“經過解題訓練,原來似懂非懂的公式理解了,解起題來得心應手。”練習也是一種復習過程,可以通過題型發散(一點多題)、解法發散(一題多解)、命題發散(一題多變)等,進行多思、多解、多變訓練來強化記憶。根據對遺忘規律的研究,已經貯存的知識信息、若不反復運用,強化信息的痕跡,將會自動喪失而使得到的知識流失。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地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如有代表性讓學生做些上節、上章以至上冊的習題,增加一定數量的綜合題,可多次刺激,強化記憶,減少遺忘。
有記憶就有遺忘,復習是鞏固記憶最有效的方法。“記憶之母”是重復和復習。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速度曲線”,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實驗證明:對剛掌握的知識,如果不及時復習,第一天就可能遺忘20%,一個星期后遺忘30%,一個月后就只能保留50%左右,時間越長保留的知識就越少。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記憶規律,幫助他們運用科學方法與遺忘做斗爭。對課堂上需要記憶的重點內容要在下課前要進行小結,及時鞏固復習;并且要抓好課始的復習提問,提問的目的是減少學生的遺忘,鞏固學生的記憶,也是為了給新課掃平道路。還要引導學生在課下復習,經常應用,多次在頭腦中強化。當然,這種強化要避免機械重復,每次復習都應給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在多次強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內涵,從而達到螺旋式的上升,。這樣根據記憶規律,引導學生循環復習,不僅可以鞏固記憶,而且可以讓知識上升到高一級的層次。
“有比較才有鑒別”,中學化學中涉及到的概念、物質及其性質的相似點是記憶發生錯誤的重要根源之一,有關對象越相似則越容易發生記憶錯誤,比較記憶在掌握相近和對立的知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如去除油脂的兩種方法:用洗滌劑去除后用汽油去除,這兩種方法的原理是學生容易混淆的,洗滌劑乳化油污,汽油溶解油污,這樣比較后,學生就容易記住了。再如鐵參加置換反應時,生成的鐵的化合物中,鐵的化合價均+2價, 名稱中均有 “亞鐵”, 如:Fe+2HCl=FeCl2+H2↑Fe+CuSO4=FeSO4+Cu生成的鐵的化 合物分別叫氯化亞鐵、硫酸亞鐵。而鋁參加置換反應時,生成的鋁的化合物中,鋁的化合價只有+3 價, 如:2Al+6 HCl= 2AlCl3+ 3H2↑, 2Al+ 3CuSO4= Al2(SO4)3+3Cu,這樣,經過比較后就很容易就能抓住它們的本質屬性,挖掘出規律,找出異同點,從而深刻認識對象的本質區別和內在聯系。
總之,現代科學正在逐步揭示記憶功能的秘密。而且人的記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培養鍛煉出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向學生介紹一些化學知識的記憶技巧,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有很大作用,同時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這對于學生學好這一門學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能牢固掌握化學知識。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陳曉英.如何幫助學生加強化學記憶 [J].新課程 (教研版), 2009,(07):24-25
[3]張存山.淺談初中化學學習的科學記憶法[J].化學教學,2011,(02): 18-20
[4]趙麗.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J].考試 (中考版),2008,(09):13-14
[5]楊文斌.有意義學習理論對中學化學教學的啟示[J].化學教育,2003,(4): 16-19
[6]朱玉榮.最優記憶法探析 [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996,(03): 135-137
1008-0546(2012)03-0077-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