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中心衛生院(102447)崔伯兵
高血壓屬中醫學“頭痛”、“眩暈”、“肝陽”等范疇,并與“心悸”、“胸痹”、“中風”等有一定聯系[1]。中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腎”兩臟有關。體質的陰陽偏勝偏衰,氣血功能失調,是發病的因素。其發病機理,主要為上實下虛,上實為肝氣郁結,肝火肝風上擾,氣血并行走于上。下虛為腎陰虛損,水不涵木,肝失滋養,而致肝陽偏勝。早期多為肝膽偏勝(或肝火亢勝),中期多屬肝腎陰虛,晚期多屬陰陽兩虛[2]。高血壓在我國成人發病率為11.1%,現有患者1.6億人左右[3],臨床極為常見并且是誘發心腦血管病最為重要的因素,社會危害大,國家為此肩負著龐大的醫療衛生負擔。現在高血壓治療強調終身服藥,但藥物治療有一定局限性及副作用且患者依從性差等。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為了讓患者少受藥物的毒副作用影響,運用中醫適宜技術,特組織北京市的幾個區縣(包括房山區青龍湖鎮)進行耳穴貼壓對高血壓干預治療的臨床觀察,旨在效果明顯則進行全市推廣,為高血壓患者提供治療新途徑。
1.1 對象 來源于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社區35~55周歲6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其中,頭痛伴眩暈患者15例,眩暈伴耳鳴患者5例,單純頭痛患者20例,眩暈患者8例,面赤、目赤患者5例,無不適7例。衛生院中醫科及各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經區中醫院專家培訓后為患者每周一次,共8次耳部穴位貼豆干預治療高血壓。
1.2 方法 患者取坐位,雙耳貼豆(豆為王不留行),用膠布固定[4]。穴位取肝陽穴、降壓溝(貼3~4個豆)、心穴等幾處必須貼,并可加上肝、腎,內分泌穴貼豆輔助治療,如有其他不適也可貼上相應穴位治療,貼上后醫囑每天按壓貼豆穴位3~4次,每次按壓3分鐘左右,力度不宜過大、過猛,以免皮膚破損,如不到1周耳豆自行掉落,也不必再到衛生院或各社區衛生服務站重貼,只要下周再貼即可。
耳穴貼壓高血壓患者必須繼續口服降壓藥物,每周至少兩次到衛生院或各社區衛生服務站測血壓,根據測量血壓情況增減高血壓藥物劑量,不可自行貼耳穴后擅自減少藥物用量。連續不間斷地耳穴貼壓每周1次,連貼8周為1個療程。后不必貼耳穴,但每周至少測量血壓兩次,再觀察4個月以前貼耳穴的療效。
鼓勵高血壓患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定期科學適宜地鍛煉身體,合理膳食,戒煙限酒,起居正常,夫妻關系、家庭關系融洽,保持良好的心態。定期服藥及測量血壓,隨時與社區家庭醫生保持聯系。
通過耳穴貼壓對60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干預治療,其中1名患者頭部印堂處有些頭痛中途退出。60名高血壓患者血壓比未貼豆時單靠藥物治療均有所降低,但并不穩定。對高血壓所產生的癥狀,如未貼豆時有頭痛35例,貼豆后頭痛明顯減輕33例,未見療效1例,加重1例,有效率94%。未貼豆時眩暈患者28例,貼豆后眩暈明顯減輕者23例,減輕不太明顯者5例,有效率82%。面赤、目赤患者5例,貼豆后有些減輕者3例,有效率60%。耳鳴患者5例,貼豆后減輕者2例,有效率40%。
綜上所述,耳部貼豆對高血壓患者有一定的降壓療效,尤其對頭痛、眩暈癥狀的減輕有顯著效果。
從本社區60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耳穴貼壓治療,并對患者進行科學管理及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使患者有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希望,再進行耳部穴位貼壓的干預治療,患者血壓水平及頭痛、眩暈程度均有了明顯好轉,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