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紅,張友來 ,蔡愛英
(1.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中心,南昌330006;2.永修縣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西 永修330300)
嚴重燒傷患者本身易出現低體溫,引起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是燒傷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標志之一;手術中低體溫是嚴重燒傷患者全身麻醉術中常見的并發癥,特別是小兒。全身麻醉手術中由于手術時間長、室溫低、冷沖洗液的沖洗、冷液體及血液的輸入、麻醉后肌肉松弛使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抑制等,均可導致體溫降低[1]。術中低溫對嚴重燒傷患者的血液高黏滯狀態起進一步惡化的作用,嚴重影響組織的微循環,加重乏氧代謝和酸中毒,加速或加重病情的發展。國內對嚴重燒傷患者術中保溫的研究未見報道,現通過對嚴重燒傷患兒術中輸經加溫處理的液體或血漿及其他保溫措施,以期觀察及探討保溫在嚴重燒傷患兒術中的重要性。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的休克期過后即行創面削痂的燒傷患兒120例,燒傷面積15%~25%,深Ⅱ度創面,不合并其他嚴重復合傷及重度吸入性損傷。將120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試驗組男45例,女15例,年齡4~7歲,平均(5.32±2.61)歲,燒傷面積 15%~25%,平均(18.15±5.33)%;對照組男 43 例,女 17 例,年齡 4~7歲,平均(5.45±2.87)歲,燒傷面積 15%~25%,平均(19.26±5.75)%。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室溫控制在(18±1)℃,按常規手術護理。試驗組室溫控制在(18±1)℃,將莫菲氏滴管下端的輸液管置入靜脈輸液加溫器的加溫導熱槽內,接通電源,溫度增至(37±0.5)℃以后恒溫(加溫液);所輸入的液體在輸入患兒體內之前經過加熱升溫至(37±0.5)℃。2組其他治療及護理相同。
1)一般情況:觀察2組患者(術前、術中,術后6 h以內)體溫、呼吸、脈搏(心率)、肢端溫度、外周血氧飽和度及精神狀態,以上指標每小時觀察1次。2)尿量監測:每小時監測2組患者的尿量。3)血液流態化學指標:采用微循環監測儀監測球結膜微循環血流狀態,監測時相為:術前,術中,術后2、4 h。
2組術后2 h各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2組術后2 h各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2組術后2 h各觀察指標比較±s
*P<0.05與對照組比較。
組別 n 血流速度 ν/(mm·s-1) 尿量/(mL·h-1) 體溫 T/℃試驗組 60 0.15±0.04* 30.55±3.26* 36.68±1.26*對照組 60 0.05±0.01* 21.36±3.25* 36.18±1.73*
嚴重燒傷患兒本身因各種原因易出現低體溫,它可引起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是燒傷患兒預后不良的重要標志之一;手術中低體溫是全身麻醉術中嚴重燒傷患兒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全身麻醉手術中由于手術時間長、室溫低、冷沖洗液的沖洗、冷液體及血液的輸入、麻醉后肌肉松弛使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抑制,均可導致體溫降低。術中低溫對嚴重燒傷患兒業已存在的血液高黏滯狀態起進一步惡化的作用,嚴重影響組織的微循環,加重乏氧代謝和酸中毒,加速或加重病情的發展[1]。
影響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因素很多,其中溫度是其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低溫可使患者的血液黏度增加。而低體溫是燒傷患者,尤其是大面積嚴重燒傷患兒術中常常出現而又易被忽視的并發癥。目前,國內對嚴重燒傷患兒術中保溫的研究未見報道,基于液體及血制品是熱量的最佳載體和儲體,筆者應用對接近機體的輸液管道末端快速加溫輸液等方法對嚴重燒傷患者術中進行液體輸注,并對手術過程中患者的體溫、一般情況、尿量及血液流變學狀況等進行監測[2-3],結果顯示術中行液體加溫,可使患兒的血流動力學增快,術后復溫快,進一步說明,術中保溫是嚴重燒傷患兒手術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避免或減輕低溫對燒傷患者帶來的危害,提高燒傷治療質量,從而進一步完善燒傷的系統治療。
[1] 鮑樂樂,劉樹合.全麻手術兒童體溫影響麻醉后蘇醒的臨床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2003,32(4):159-162.
[2] 許力,趙晶,黃宇光,等.術中保溫對患者核心體溫的影響[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16):258-259.
[3] 林紅,劉永前,劉建萍.自制循環水式變溫褥在小兒燒傷手術中的應用[J].冶金醫藥情報,2002(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