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華,蔡愛英,付忠華
(1.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南昌 330006;2.永修縣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西 永修 330300)
深度燒傷,特別是大面積重度燒傷病人,在治療后期常遺留部分難愈創面,稱為燒傷后殘余創面,其形成原因具有多樣性,由于創面較深,周圍創面愈合后血循環不佳導致,或由于創面反復感染,致創面難以愈合。手術是治療燒傷后殘余創面的一個常用方法,但因病人往往已較長時間住院,且經過多次手術,對手術心存抗拒,臨床上常用的創面換藥方法對殘余創面愈合效果不甚理想。表皮生長因子(EGF)可強力促進角朊細胞增殖并刺激其分化成熟,推動傷口的再上皮化。EGF亦是成纖維細胞的趨化劑和促分裂劑,刺激其增殖并合成分泌膠原纖維,促進傷口的纖維化[1]。局部氧療具有抗感染、促細胞生長、促微循環的作用。本研究擬觀察局部氧療聯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對燒傷后殘余創面的療效。
選擇2010年2—11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住院病人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齡18~65歲,深Ⅱ—Ⅲ度,燒傷面積約20%~85%,經1~2個月治療后病人遺留殘余創面未愈,營養良好,無其他基礎性疾病。殘余創面分布于頭面部、軀干、四肢,或散在,或密集的片狀分布,大小約1 cm×1 cm~4 cm×8 cm不等。
所有26例病人均采用自身對照,選取自身3處殘余創面,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3組:A組創面常規換藥時加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B組局部氧療,沖洗創面后,用一次性紙杯或紙碗扣在患者創面上,氧氣管距創面 5 cm,氧流量為 5~6 L·min-1,對準創面直吹,每次持續30 min,氧療后常規換藥;C組局部氧療聯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
1.3.1 大體觀察
觀察治療后3 d及7 d各組創面和周圍組織有無紅、腫、熱,有無分泌物外流以及其性質、顏色等炎癥變化特征,創面愈合的進展情況。
1.3.2 創面愈合時間
創面愈合時間是評價創面愈合的傳統指標之一,定義為創面完全重上皮化所需的時間,而重上皮化依靠肉眼觀察并結合組織病理學觀察確定,觀察并記錄各個創面愈合所需時間。
1.3.3 微生物學檢查
各組治療3 d后取創面分泌物,置于培養瓶中送檢驗科檢查,培養出細菌記為陽性,相反則為陰性。
燒傷病人殘余創面經3種方法治療3 d后,A組創面炎性反應仍較重,創周紅腫明顯,分泌物較多,B組創面較A組創面炎性反應及創面分泌物均有所改善,C組創周發生紅腫較少,創面分泌物也較其他2組創面少。且隨時間推移,治療7 d后,其比較更加明顯。見表1—2。

表1 治療3 d后各組創面情況觀察 n=26

表2 治療7 d后各組創面情況觀察 n=26
A組創面愈合時間較B組加快,但創面細菌檢出率較高;C組創面愈合加速,且創面細菌檢出率較低。見表3。

表3 創面愈合時間及細菌培養 n=26
燒傷治療后殘余創面的治療周期可長達數月,甚至更長,既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給病人帶來較大的精神負擔和身心痛苦。導致殘余創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1)創面局部水腫。主要由于新生表皮較薄,承受壓力、耐磨性能均較差,稍遇損傷即潰破。下肢創面初愈后病人下地時,由于未給予繃帶包扎,影響靜脈回流,致下肢瘀血、水腫,新生表皮常起水皰,潰破后創面糜爛或形成潰瘍[2]274。 2)血運差,肉芽老化。 3)大面積燒傷病人往往由于皮源不夠、營養缺乏、創面感染等因素,造成皮片移植的密度不夠,或成活率下降,從而使皮片不能融合成片而形成殘余創面[3]。4)細菌耐藥。殘余創面上的細菌對大多數抗菌素均耐藥,創面用藥也易產生耐藥,即使這次培養敏感,下次就可能產生耐藥。創面上的細菌致使移植皮片溶解。
目前針對殘余創面形成原因,出現了一些治療方法。較大面積皮膚缺損后,需要盡早施行游離皮片移植,使創面及時修復[2]113,并注意病人全身情況和營養的改善[2]275,[4]。 非手術方法治療殘余創面的關鍵在于控制創面感染,提高全身抵抗力,同時考慮補充微量元素和免疫治療。王甲漢[5]用含氧液沖洗、負壓引流后覆蓋組織工程全層皮膚治療燒傷殘余創面6 d后,發現細菌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單純用組織工程全層皮膚),且創面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含氧沖洗、負壓引流后覆蓋組織工程全層皮膚可提高殘余創面治愈率。付小兵[6]對創面肉芽組織中內源性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含量的動態變化及與組織修復的關系研究發現創面的修復需要一定量的表皮生長因子。鄭少逸等[7]用重組生長因子治療Ⅱ度燒傷創面,發現可促進創面愈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局部氧治療對促進殘余創面的愈合起積極作用。楊瑞等[8]將24只創傷大鼠隨機分為常溫對照組、常溫氧療組、高溫對照組、高溫氧療組,每組6只,在相應干預后的不同時間對各組動物的創面大體情況、創面愈合時間、已愈創面百分率、病理形態學進行觀察和檢測,發現高溫組創面的病理學變化較相應的常溫組顯著,氧療組較相應的對照組變化顯著。說明高溫高濕環境下創面肌肉組織病理損傷嚴重,局部氧療對大鼠創面修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EGF可強力促進角朊細胞增殖并刺激其分化成熟,從而推動傷口的再上皮化。目前臨床上已有相關的藥物使用經驗。局部氧療具有抗感染、促細胞生長、促微循環的作用。局部氧療通過增加創傷組織的氧分壓,對厭氧菌產生特異性抑制作用,使其代謝發生障礙從而抑制其生長。提高創面氧組織的氧張力,可增強中性粒細胞和巨嗜細胞吞噬、殺滅細菌、壞死組織及細胞的活性,從而增強機體抗感染和清除病灶的能力。局部氧療可促進創面周圍膠原蛋白的含量,同時局部氧療可收縮擴張的毛細血管,減輕血管滲出,加快血流速度,減輕組織腫脹,從而減輕腫脹組織對局部血液循環的壓迫。可見局部氧療通過抑制細菌生長,增加創面膠原蛋白含量,促進微循環來促進創面愈合[9]。
本研究中,筆者發現,局部氧療對抑制殘余創面的細菌繁殖有效,但無明顯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可一定程度縮短創面愈合的時間,但其無法有效控制創面細菌感染,而聯合使用局部氧療和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可有效控制創面細菌感染,加快創面愈合。
[1]Laato M,Kahari V M,Niniikoski J,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creases collagen production in granulation tissue by stimulation of fibroblast proliferation and not by activ-ition of procollagen genes[J].Biochem J,1987,247:385-392.
[2]汪良能,高學書.整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3]劉上基.燒傷殘余創面治療[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4,44(6):65-66.
[4]黃榮玖.燒傷殘余創面 15例的處理[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1997,21(3):137.
[5]王甲漢.燒傷殘余創面序貫性療法[J].中華燒傷雜志,2007,23(1):16-19.
[6]付小兵.創面肉芽組織中內源性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含量的動態變化及與組織修復的關系[J].解放軍醫學情報,1995,9(5):81-83.
[7]鄭少逸,陳華德.重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促進Ⅱ度燒傷創面愈合作用的臨床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4,25(1):79-80.
[8]楊瑞,李亞潔.高溫高濕環境下局部氧療對創傷大鼠創面愈合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4,18(2):191-193.
[9]楊瑞,李亞潔.局部氧氣治療在創傷傷口護理中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