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紅
(鉛山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 鉛山 334500)
傳統的中期妊娠引產方法主要是利凡諾羊膜腔內注射,因其安全范圍大、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這種方法仍存在產程發動及總產程時間長、宮縮疼痛劇烈發生率高等缺點。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鉛山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采用米非司酮聯合利凡諾用于16~26周妊娠引產,取得了滿意效果,彌補了傳統的利凡諾羊膜腔內注射引產的不足。報告如下。
選擇孕16~26周因各種因素自愿要求終止妊娠的健康孕婦142例,年齡17~40歲,平均29歲。無米非司酮和利凡諾用藥禁忌證,B超檢查均為單胎妊娠,且符合停經月份。將142例孕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72例,其中初產婦30例,經產婦42 例,孕(24.21±1.41)周;對照組 70 例,其中初產婦 30例,經產婦40 例,孕(24.34±1.36)周。 2 組年齡、孕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觀察組在常規消毒鋪巾下,經腹壁行羊膜腔內注射利凡諾(廣西河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091208)100 mg,同時口服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091002)150mg,服藥前后2 h禁食,冷開水服用。對照組單純使用利凡諾,用法、用量同觀察組。2組均以注射利凡諾計算引產開始時間。流產后均行清宮術。
觀察2組產程發動時間、總產程、宮縮疼痛程度、產后2 h出血量、胎膜殘留宮頸及后穹隆裂傷發生情況。疼痛情況按世界衛生組織(WHO)疼痛標準分4級。0級:無痛,腰酸,稍感不適;Ⅰ級:腰酸痛可忍受,微汗或出汗;Ⅱ級:明顯腰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仍可忍受;Ⅲ級:強烈腰酸痛,不能忍受,輾轉不安[1]。
2組產婦產程發動時間、總產程、宮縮疼痛程度、產后2 h出血量、胎膜殘留、宮頸及后穹隆裂傷情況的比較見表1。

表1 2組產婦產程發動時間、總產程、宮縮疼痛程度、胎膜殘留、產后2 h出血量、宮頸及后穹隆裂傷情況的比較
利凡諾羊膜腔內注射是我國廣泛使用的中期引產方法之一,通過引起子宮收縮、殺死胎兒、胎盤組織變性和壞死等機械作用達到引產效果,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臨床觀察引產成功率95%以上[2],不足之處是中期妊娠的宮頸不成熟。利凡諾本身無促進宮頸成熟的作用,引起的宮縮并非自發,宮縮的特點為宮體部收縮明顯,而宮頸擴張相對緩慢,難于和宮縮協縮一致,易出現不協調宮縮和強直性宮縮,導致宮頸裂傷和后穹隆撕裂,產程時間延長,持續強烈的宮縮作用于宮口未開的宮頸,易引起宮縮劇烈,宮縮疼痛加重,長時間陣痛,產婦出現體液丟失、嚴重的疲勞,筆者曾見有的產婦由于不能忍受長時間陣痛而采取自傷行為,使其臨床應用受到影響。因此,在產程發動前對宮頸做一定的預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組織學證明,米非司酮具有促進子宮宮頸成熟的作用[3]。正常宮頸組織是由結締組織組成,且膠原纖維為其主要成分。米非司酮與孕酮受體結合力為孕酮的2~5倍,可阻斷孕酮與孕酮受體的結合和孕激素活性的發揮,成為受體水平競爭性孕酮對抗劑。米非司酮通過抗孕酮作用使子宮處于興奮狀態,使宮頸膠原分解加強,促進宮頸成熟,張力降低,增加水透明質酸的含量和膠原酶的活性,誘導宮頸軟化、擴張,從而促進子宮收縮[4]。此外,宮頸組織中還可見到明顯的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浸潤等類似炎癥現象。上述形態學的變化,說明米非司酮起了與足月妊娠自然生理過程相似的宮頸成熟變化,為藥物引產的成功作好宮頸準備[5]。同時,米非司酮可使內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導致蛻膜變性、水腫、壞死,滋養細胞凋亡,導致蛻膜與絨毛膜板分離,胎盤、胎膜易于完全剝離,影響妊娠維持[6],從而提高完全流產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產程發動時間及總產程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宮縮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2組的胎膜殘留、產后出血量、宮頸裂傷及后穹隆裂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米非司酮與利凡諾聯合使用,能充分發揮藥物聯合應用的協同作用,有效地促進宮頸成熟,使宮縮與宮頸成熟同步,明顯提早子宮發動收縮,縮短總產程,疼痛明顯減輕,無軟產道損傷,住院時間短,減少費用,有利于孕產婦身心健康,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中期妊娠引產方法,尤其適用于初產婦及多年未產年齡較大的經產婦。
[1] 周英,陳露露.利凡諾聯合米非司酮與杜冷丁終止中期妊娠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2):203-204.
[2]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597.
[3] 翁黎駒,焦麗婭.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終止早孕的子宮頸組織學變化[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5,30(9):522-525.
[4] 沙秀玲.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諾在中期妊娠引產中的應用[J].首都醫藥,2008,15(16):37.
[5] 李鐵平.米非司酮在中期妊娠引產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19(6):39.
[6] 王晨虹.米非司酮在引產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5):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