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羅秋云,譚小穎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a.老年病區;b.神經內科,廣東 惠州 516001)
大量研究證實,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數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ketch angiography,DSA)是判斷顱內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但為有創檢查,增加了并發癥的可能性,每次檢查都會使患者中風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提高0.7%[1],不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64層螺旋CT自問世以來,給頭頸部動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檢查手段,它作為一種經濟、快速、無創性檢查,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研究對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64層螺旋CTA在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研究中的作用。
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老年病區住院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齡60~84歲,平均72歲。入選標準:有腦缺血癥狀伴或不伴神經缺損和一過性缺血發作。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頭頸部CTA檢查,其中28例在CTA檢查1周內行全腦血管DSA檢查。排除標準:CTA、DSA檢查時間間隔超過7 d,在CTA及DSA檢查之前或2項檢查之間已經接受靜脈溶栓治療。
1.2.1 CTA檢查
使用美國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完成全部掃描。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至Willis環上方約1 cm,掃描參數為準直0.5 mm螺距41,有效層厚0.5 mm,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75 mAs,旋轉時間0.4 s,掃描時間7~9 s。采用高壓注射器經右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50 mL,注射速度為3.5~4.5mL·s-1,然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鹽水40mL,采用Surestart自動跟蹤技術,于主動脈弓部設定閾值為120 Hu,以錐形立體射線束重建技術重建圖像,將掃面參數傳輸至工作站進行后處理,采用血管分析軟件包進行容積再現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
1.2.2 DSA檢查
28例患者使用美國GE血管造影機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用改良Seldinger法行股動脈穿刺,置入5 F鞘,插管,分別行主動脈弓、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造影。采用非離子型造影劑歐乃派克,常規正、側、斜位投影,發現狹窄部位,調整角度,盡量將狹窄部位完全展開。
根據NASCET[2]狹窄分級法進行評定。分正常、輕度狹窄(狹窄率≤29%)、中度狹窄(狹窄率30%~69%)、重度狹窄(狹窄率70%~99%)和閉塞(狹窄率100%)。CTA與DSA測量動脈狹窄率=[1-(狹窄處橫截面直徑mm/正常截面的直徑mm)]×100%。采用雙盲法,由2位副高級職稱以上放射科醫生分別記錄狹窄是否存在、病變的部位,并測量及計算動脈狹窄率。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68例患者行CTA檢查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其中28例在CTA檢查后1周內進行DSA檢查,DSA檢查后2例出現穿刺部位血腫,1例出現血肌酐升高,經處理后均緩解。68例患者行CTA檢查發現有64例(94.1%)存在顱內動脈不同程度狹窄。28例先后行CTA及DSA檢查者的560個顱內動脈段均獲得了滿意的CTA及DSA圖像。以DSA為參考標準,發現病變動脈段為78個(13.9%),2種檢查方法的病變數量及病變部位判斷一致。在病變的動脈段中,中度狹窄及以上病變明顯多于輕度狹窄,見表1。

表1 CTA與DSA測量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程度的比較n=560,個
CTA診斷顱內動脈中度狹窄的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97.6%、99.2%;重度狹窄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87.5%、99.3%;閉塞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92.3%、99.8%。通過與DSA結果比較,CTA診斷中度狹窄假陽性和假陰性分別為4例和5例,重度狹窄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分別為4例和2例,中、重度狹窄真陽性結果50例,CTA與DSA診斷大于50%狹窄的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積極研究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及診斷方法至關重要。目前診斷腦血管狹窄的手段主要有TCD、MRA、CTA、DSA 等[3-4],這些檢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評價腦血管情況。DSA因每次注射都能顯示腦血管動脈樹的動態流動信息,因此成為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的金標準。但DSA作為有創檢查,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和較高的檢查費用,于是采用非侵襲性技術評價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的研究得到發展。CTA自問世以來,成像方法和技術日漸完善,臨床應用價值日益明顯。
W.Hollingworth等[5]比較了頸動脈疾病的DSA和三維CTA,總符合率均達到89.0%。田超等[6]研究顯示:多層螺旋CTA診斷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都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吳莉婭等[7]使用64層螺旋CT對椎動脈狹窄診斷價值的薈萃分析顯示:64層螺旋CTA診斷椎動脈狹窄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本研究對28例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CTA與DSA影像學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CTA在判斷動脈段是否存在狹窄和閉塞、確定病變部位和測量狹窄程度等方面表現出與DSA一樣,有較高的一致性。CTA在評價中、重度狹窄和閉塞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方面(除重度狹窄的敏感度為87.5%)指標均達到較高水平。本研究中接受DSA檢查的28例患者中出現一過性腎功能不全1例、局部血腫2例,而 CTA檢查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與DSA相比64層CTA具有如下優點:1)立體形態描述好;2)不需動脈穿刺和血管插管術;3)無須大劑量輻射;4)無須大劑量造影劑,危險性小,除造影劑的不良反應外幾乎無繼發性出血及血管痙攣等其他并發癥;5)簡便、快速。
總之,64層螺旋CTA為無創、安全,能準確評估老年顱內血管狹窄及閉塞情況,可作為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規檢查。
[1] Cloft H J,Joseph G J,Dion JE.Risk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erebral aneurysm,and arteriovenousmal for mation:ameta-analysis[J].Stroke,1999,30(2):317-320.
[2] Ferguson G G,Eliasziw M,Barr,H W.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surgical results in 1415 patients[J].Stroke,1999,30(9):1751-1758.
[3] Nonent M,Ben Salem D,Serfaty JM,et al.Overestimation ofmoderate carotid stenosis assessed by both Doppler US and contrast enhanced 3D-MR angiography in the CARMEDAS study[J].JNeuroradiol,2011,38(3):148-155.
[4] Netuka D,Ostry S,Belsan T,et al.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 comparison with findings from histological specimens[J].Acta Neurochir(Wien),2010,152(7):1215-1221.
[5] Hollingworth W,Nathens A B,Kanne JP,et a1.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traumatic or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Radiol,2003,48(1):88-102.
[6] 田超,閆世鑫,崔世民.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評價顱內血管狹窄和閉塞性疾病的臨床價值[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08,12(3):229-234.
[7] 吳莉婭,秦超,葉子明,等.64層螺旋CT對椎動脈狹窄診斷價值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25):1766-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