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郭 鐵
公益律師進社區
□ 本刊記者 郭 鐵
2006年,北京首個“社區公益律師制度”在西城區德勝街道誕生。基于“大調解”格局的形成,社區公益律師的出現,有效彌補了區級法律援助中心的局限性,將法律的公益門檻降低到所有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同時,如何讓律師在堅持公益服務的同時個人經濟利益不受損,“政府購買服務”的呼聲在律師業界再起。
王玲珠是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的一位居民。2004年,她的一套位于廣安門的房子遭遇動遷,直到2011年上半年還沒有下發房產證。后來,德勝街道司法所所長閆玉梅為她出了個主意:“要不你找咱們社區的公益律師咨詢一下?”
王玲珠欣然接受,終于在2011年末拿到了房產證。“這公益律師是好事兒,應該多宣傳宣傳,好多百姓都不知道。”
事實上,德勝街道司法所早在2006年就將公益律師請進了德勝街道,這也使德勝街道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第一個為轄區百姓開展公益律師服務的社區。
2006年之前,司法所的主要工作是調解人民糾紛。在社區開展普法宣傳工作時,常常要到處邀請專家、律師,“請人很麻煩,而且費用很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專業知識有限,很多百姓的法律訴求在司法所得不到有效解決。
與此同時,在黃寺西社區,一位名叫羅占義的律師卻被謝絕在社區大門外。羅占義說,自己歲數大了想回報社會。于是,他找到黃寺西社區的領導,說自己愿意義務到社區普法。
“你們幫不了什么忙。”“是來找案子的吧?”這是羅占義起初得到的回答。但在他的堅持下,黃寺西社區于2004年向他敞開了大門。
就在閆玉梅為工作一籌莫展時,羅占義的出現讓她看到了希望。
2006年6月27日,德勝街道正式與羅占義所在律所簽訂合作協議;7月13日,第二家律所也應邀而來。至此,北京市第一個“社區公益律師制度”誕生。緊接著,一場由社區公益律師為居民代理的第一起訴訟案擺在了羅占義面前。
德外大街于2000年起開工擴道,通車后的噪音污染使德外大街乙4號院的68戶居民苦不堪言。為節約居民訴訟成本,羅占義決定先讓7戶居民一起對被告起訴。
2006年7月11日,西城區人民法院主持雙方第一次開庭。被告雖承認侵權事實,但卻以“7戶不能代表其他61戶”為由,拒絕給全部居民以賠償。羅占義當庭指出,所有受害者都有權得到補償,任何人不得干涉。
其后的一個月,羅占義一面與法官積極溝通,一面收集整理起訴材料。10月25日,在法庭上,被告的不合理要求在羅占義的爭辯下最終被推翻,并當天同意一并解決所有住戶的賠償問題。面對審判結果,羅占義說,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除了“為百姓撐腰”的成就感,羅占義的律所也提高了知名度。自2006年與德勝街道合作以來,羅占義的公益法律服務延伸到了朝陽、豐臺、海淀等北京市幾大主要區縣,許多人都慕名找到羅占義替自己打官司。通過公益法律服務宣傳,律所案源連年遞增20%。

除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來自另一個律所的青年律師歐陽繼華也說出了加入公益律師隊伍的理由。
“到社區服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首先對律師行業和整體形象有一個提升,讓老百姓覺得律師可信。另一方面,比如像指定監護人處理財產的案件只發生在基層,不深入基層是接觸不到的,對業務提升很有幫助。”
截至2011年底,德勝街道23個社區的公益律師共接待社區居民法律咨詢2萬余人次,代理各類訴訟案件80余起,為居民挽回經濟損失210余萬元,受益群眾達5萬人。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基于“大調解”格局下的維穩目標。
為了保證服務質量,閆玉梅向公益律師提出了很多要求。除了免費咨詢、調解,義務普法宣傳外,兩個律所的訴訟代理費用也要適當減免。

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的公益法律服務室里,社區公益律師正在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圖/郭鐵
“針對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等特困群體實行免費代理;經居委會證明有經濟困難的家庭,給予50%的優惠代理;整個社區管轄范圍內的居民訴訟代理費有20%—30%的減免。這些服務及收費內容都有協議約束。”歐陽繼華說。
而參與到社區的公益律師也要經過層層選拔。歐陽繼華所在的律所派出了13名律師到社區居委會進行對接服務,每人每月至少要坐班半天進行法律咨詢或舉辦講座。此外,律所每周都會派固定的律師到街道值班,所有活動都在協議的框架下進行,杜絕“隨意”二字。
在街道辦,司法所的工作人員給公益律師們設了一個意見箱。令他們高興的是,這么多年來,到街道解決法律訴求的群眾越來越多,而針對公益律師的投訴卻從未發生。
2011年12月23日,德勝街道首屆“星級”社區公益律師表彰會拉開序幕,包括羅占義、歐陽繼華在內的8名律師摘得了“星級”桂冠。下一步,閆玉梅打算網羅轄區內的全部22個律所,減緩現有2家律所的壓力。
德勝街道工委書記馬小鵬介紹說,此次“星級”社區公益律師評選,目的就是要不斷激發律師執業者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專業法律工作者為老百姓辦實事的自覺性,進而通過公益法律服務活動,全面提升轄區居民的法律意識。
與此同時,羅占義發起了一支“青年律師服務團”,旨在把“公益”的接力棒傳遞給那些被他稱為“社會的未來”的年輕人手中。
羅占義每年都會受到政府的肯定,但這些鼓勵大多基于“精神層面”。自2004年首次進社區服務以來,羅占義已陸續為自己的公益律師隊伍投入了數萬元經費,用于普法材料的印發、公益律師的工資等。“如果將來政府能購買服務那就更好了。”
歐陽繼華的另一個身份是西城律協業務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據他所知,律協每年都有一筆經費用于公益律師項目,區級法律援助用的就是這筆錢。由于社區公益律師服務項目還沒納入到律協管轄范圍,因而無法享用補貼。
除此之外,羅占義還提倡公益律師的規范發展。“現在從事公益法律援助的組織和律師很多,像法律援助中心、公益律師進社區,還有96156等,大家都是公益律師,老百姓在其功能劃分上認識不清,尚待統一規范。”
歐陽繼華則為這種規范提出了一種假設:“免費代理的案件既可以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一種情況是居民直接找到街道,街道認為符合條件,可以指派某個律所來做。“最好有一定補助,沒有補助也有政府認可。”
另一種情況是居民找到律所,律所上報給街道,街道進行條件審查合格后,可以委托律所做代理。“現在的情況是,居民直接找到律所就把案子做了,街道不一定知道情況。規范之后,再納入補助,就會形成長效機制。”
歐陽繼華也希望百姓能對公益律師多一些理解。“希望老百姓能在問題發生之前找律師咨詢。”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