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丁筱凈
民辦非企業單位期盼政府購買服務
□ 本刊記者 丁筱凈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近照。
目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購買服務、補貼、機構服務收費以及社會捐助。在較為完善的非營利組織中,來自政府的款項占總經費的很大一部分,有的甚至超過一半。
針對天緣益智學校(以下簡稱“天緣”)的情況,《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殘聯副理事長趙樹海。
趙樹海介紹,目前蘭山區通過政府審批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中,提供殘疾人康復、教育服務的機構共有4家,除此之外,蘭山區至少有20家未獲得審批的機構存在。對于這些康復機構,臨沂市暫時沒有實行政府購買服務。
對此,趙樹海認為,還是地方經濟實力的問題,與山東省東部地區相比,臨沂比較落后。政府購買的項目很少,覆蓋面也比較窄。
因為資金問題,4家合法機構中已有一家停辦。在2010年的走訪中,趙樹海發現,獲得審批的新星特殊教育學校原址也已悄然易主。在舊的校址上,一家嶄新的幼兒園門庭若市。“停辦了。”趙樹海向記者解釋,“入不敷出,簡單說來就是學生學費養不起老師。”
通過審批的特教學校尚且如此,沒通過審批的機構現狀又如何?
“大都租一間房子,找兩個專業水平很低的老師,就開學了。”趙樹海總結,“像天緣這樣規模比較大的還是很少的。”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購買服務、補貼、機構服務收費以及社會捐助。在較為完善的非營利組織中,來自政府的款項占總經費的很大一部分,有的甚至超過一半。
在天緣2011年度的收入中,服務收費占30%,而剩下的70%均為社會捐助。唯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補貼缺席其中。
姚希梅曾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表示:“如果政府能夠給我一些持續性的資助,或是給智障孩子家庭以補助就好了。”
現在她又離這個夢想近了一步。最近幾個月,趙樹海正為天緣爭取省殘聯發起的“重點康復工程”中關于智障兒童的項目。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天緣自創辦以來獲得的第一次政府購買服務。
“如果能落實到天緣,可能有一、二十名學生能夠得到免費康復的機會。他們的康復費用、學費,將由省殘聯來出,天緣可以不再向學生收費了。”趙樹海說。
美國駐華大使館官員梅儒瑞曾經介紹美國非營利組織的經費構成:NGO在提供服務和物品時所收到的費用占組織全年收入的50%左右,政府購買服務和物品占20%,政府捐贈占9%,私人捐贈大約占12%。
在美國,政府購買服務十分普遍。甚至部分對外援助,美國政府都會交給非政府組織去完成。“政府直接做這個項目成本過高,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NGO的效率高很多。”梅儒瑞分析。
在我國,2002年通過的《政府采購法》這樣定義政府采購: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政府購買服務”也因此得到正名,特指政府采購中的服務購買部分。
十年來,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和數量逐漸擴大。2010年,全國服務類采購規模增幅就超過了30%。
政府購買服務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以購買社區服務、環衛垃圾處理為代表的城市管理項目;以購買公共演出、“文化下鄉”等為代表的文化教育項目;以購買養老服務、弱勢群體救濟扶持為代表的社會保障項目等。
福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甘滿堂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一些人將民辦非企業單位稱為“社會企業”,說明民辦非企業單位在承接社區的服務。
“很多專業服務單純依靠社區是無法很好完成的,將原來屬于社區的一些事務轉到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服務范疇之內,減輕了社區的負擔,也提高了服務的質量。這也是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部分。”
財政部國庫司副司長周成躍在2011年中國政府采購高峰論壇上表示,推行公共服務政府采購,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公共財政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服務產業和相關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的有效保證;也是進一步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
目前,政府購買服務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均衡。總體上,呈現出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遞減的態勢。其中,上海和廣東省兩個區域最為發達,這兩個區域也是我國NGO發展最好的區域。
隨著構建服務型政府和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政府購買服務勢在必行。
對于一家靠服務立足的機構來說,市場需求量帶來的收益是至關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機構的被需求程度。
畢竟,政府購買服務只是民辦非企業單位經費來源的一部分,對于一家靠服務立足的機構來說,市場需求量帶來的收益是至關重要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機構的被需求程度。
如何打開市場,提高收益,依靠實力自救,成為針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培訓課程中最受歡迎的內容。
“辦這些機構,光有熱情肯定不行。”針對非政府組織如何突破“入不敷出”的窘境,趙樹海憑借多年的工作,總結了一些經驗。
“首先要積累一定實力,包括經濟實力和人才實力;二是要多吸收社會資源,特別是多爭取社會捐助;三是精確成本核算,結合機構經濟實力制定出合理的服務收費標準。”
甘滿堂也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經營者提出了三條建議。
首先,服務要創新,要開發適應社會需要的服務項目,激發民辦非企業單位在社會的潛在需要。
其次,盡量爭取政府的前期扶持。廣東省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消費者共同付費—消費者獨立付費。現在大家對社工服務類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不是非常熟悉,百姓對他們服務的效果存有疑問,政府帶頭消費,有助于讓潛在的消費者看到他們服務的有效性,激發社會購買服務。
最后,要盡可能爭取社會捐助,基金會、企業捐款、個人捐助等。
□ 編輯 周 旭 □ 美編 閻 瑾
記者手記
民辦非企業單位作為改善民生的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還很年輕。短短十幾年,民辦非企業單位高速發展,在發展的同時也不乏陣痛和困惑。
“民非人”是社會工作者,他們中的許多人,依靠著純粹的奉獻意識,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是這個社會的理想主義者。
這個群體越發壯大,也越發成熟;政府和社會各界也越發意識到這個群體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建立起服務社會而又運轉自如的社會服務機構,不會再是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