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農村環保困局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村邊小溪中的污水緩慢地流動著,散發出刺鼻的臭味,魚蝦幾乎絕跡。
近年來,環保事件頻發,血鉛、鉻中毒事件屢見不鮮。環保事件已由城市向農村悄然轉移。除了工業污染,還有農村生產與生活污染,化肥與農藥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垃圾越來越多,農村環保問題逐漸顯露,讓人心憂。
2011年12月21日,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在京閉幕,會上釋放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將進一步深化“以獎促治”和“以獎代補”政策,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路邊、墻角、屋后,大小不一的垃圾堆星羅棋布,上面花花綠綠的塑料袋、燒焦的鞋子、潰爛的水果、酸臭的剩飯、破碎的瓶罐、廢舊的電池。
村邊小溪中的污水緩慢地流動著,散發出刺鼻的臭味,魚蝦幾乎絕跡。
這是近年來本刊記者在農村采訪時經常見到的常景。記憶中的少年在小溪捕魚捉蝦的場景不復存在,相反對于溪水,村民選擇了敬而遠之,因為“可能有”毒。
如果這些農村處于礦區,情況則更遭。除了農村生產生活污染外,工業污染更是無處不在。
光禿禿的山被挖得千瘡百孔、植被嚴重破壞,鮮有樹草,映入眼簾的全是灰塵,隨風飄揚,猶如濃霧,倘若吸入口中,全是灰渣,非常難受。村口的小溪,流過的是黑色的廢水,來源于上游的選礦廠。
這是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小營鄉哈叭沁村上演的一幕。近年來,由于鐵礦石價格飛漲,當地鐵礦開采非常繁忙,帶來的粉塵與廢水污染隨之增多。
“因為開礦,一些地方植被破壞嚴重。” 當地村民說,植被的破壞直接影響到了百姓生活,原本美麗祥和的山村變得塵土飛揚,農用地被破壞無法耕種,地下水也被污染。“究竟是企業的利益重要,還是百姓的民生重要?”多次舉報無果后,當地村民感嘆道。
事實上,這并非孤例,類似情況還有很多。
據統計,近年來,環保部接到群眾來信、來訪中,反映農村環境問題的分別占總數的70%和80%。
在2011年上半年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坦承:農村環保總體滯后,已成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
緣何數年間,曾經的青山綠水在農村逐漸消失,橫流的污水取而代之。
專家指出,農村環境污染可分為生活、生產、工業三大污染。從生活污染來看,由于農村很少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再加上農民環保意識的缺乏,生活垃圾隨手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生產污染來看,農民在使用化肥、農藥上缺少科學性,流失的化肥、農藥和隨手扔掉的農藥瓶,很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從工業污染來看,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城鎮的環保“門檻”也越來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很難在城鎮立足,于是轉向廣闊的農村,也正因此,農村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這也是近日來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專家的共識。
馬軍,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來致力于環保工作,因“中國水污染地圖”而被公眾熟知。
2011年12月3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憂心忡忡地表示,城市污染正向農村轉移,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與城市不同的是,當地企業在農村環保管理方面更加粗放。
“其實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企業都要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法》去生產。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在環評、污水處理方面農村比在城市隨意。”馬軍說,“比如污水處理,如果少處理或者不處理,就能節省一大筆費用,這些費用最后成了企業的利潤。”
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招商局負責人則向記者坦承,環保方面的寬松恰恰成為重要的籌碼。“我們那邊農村山清水秀,不怕污染。”
正是在這類觀念的引導下,記者發現,近年來,廣東、浙江、福建等地的污染企業開始大量向中西部省份偏遠農村“挺進”。
城市污染流向農村,而農村由于較為分散,又缺少基本的環保設施,難以集中處理。
馬軍表示,由于環保設施的缺乏和村民環保意識的落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垃圾處在隨手丟、無人管的狀態下。
相對而言,由于缺乏基本的污染物處理設施,工業污染影響將更深遠。
“農村相對分散,如果產生了污染物,很難集中收集處理,比如污水,由于沒有統一的污水處理廠,最后這些污水很可能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理。”馬軍說,“一旦污染更加難以治理。”
權威數據顯示,目前,全國4萬多個鄉鎮,約60萬個行政村,絕大多數缺乏環保基礎設施。
除基礎設施的缺失外,監管不到位亦是主要原因之一。
環境法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表示,《環境保護法》同樣適用于農村,關鍵是,農村環境問題是由縣一級環保部門來監管,而縣環保部門人員有限,往往監管不過來。“連城市環境都難以監管到位,更何況農村呢?”
此前,浙江、湖南多地縣、市環保部門負責人就曾向記者表示,人員太少,檢驗設施缺乏,使得他們對于一些污染往往無能為力。 “我們環保工作人員去了,企業把污水處理設施打開,人一走,就關了,企業知道環保局不可能派人天天守在那,因為根本守不過來。”
資金亦是一個難題。農村環境治理需要大筆的資金,環保部從2008年開始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治理農村環境,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40億元,帶動地方投入80多億元,支持了6600多個村鎮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建設,24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然而,120多億元的農村環保資金對我國整個農村污染整治工作而言,仍是杯水車薪。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曾算過一筆賬,目前全國約60萬個行政村,按照其中三分之一,即20萬個行政村迫切需要治理,每個行政村治理需100萬元,中央和地方各投資50%測算,中央財政就需要投入1000億元。
受訪時,王燦發、馬軍等專家紛紛表示,造成今天農村環保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重視不夠,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受此前先發展后治理思想的影響,往往在出現苗頭的時候沒有處理好,最后釀成大錯。“要解決上述問題需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二是構建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環境質量;三是杜絕工業污染,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尤其是工業污染,任何一個落戶農村的企業,都要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法》去進行環境評估,邀請周邊群眾參與” 馬軍說。“對于生產與生活污染,我們應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農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引導他們清潔生產、文明生活。”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