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苑二剛
中國輪胎雙反案:沉重的勝利
□ 本刊記者 苑二剛
中國輪胎雙反案的勝訴不僅對輪胎企業有利,對于其他中國出口企業來說也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判例,具有示范作用。
當大多數中國出口企業面對國外的貿易保護措施茫然無助時,一個好消息正降臨到他們頭上。
美國時間2011年12月19日,美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就非公路用輪胎司法訴訟案作出判決,裁定美國商務部不能在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下進行反補貼調查,認定美國反補貼法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
這意味著,自2006年底,美國商務部重啟對華反補貼調查以來,作出的幾十宗反補貼決定,均不符合美國現行法律。
引發這一裁決的訴訟方,是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興茂”)及其美國母公司。
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一個原本大家并不太了解的輪胎生產企業,一時間成為了行業關注的熱點。
然而勝利的背后,卻是沉重的代價,亦充滿企業不為人知的困苦。
2011年底,記者來到河北省邢臺市,河北興茂就位于這座古城的一角。它看上去很普通,占地面積不大,廠房和設備也沒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
早上九點多鐘,這個時間本來是企業開工的時間,記者看到的場景卻是廠門口零零散散的工人在抽煙休息,而且不時有三五成群的工人從大門中走出,廠子大門口零落擺放著不多的自行車。
這場期盼已久的勝利,看似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的驚喜。
“我們只是疲了,累了,這個官司前前后后打了4年多,光律師費就花了800萬美元。打贏雙反案的勝利并不能讓企業失去的市場自動恢復,相反,用來生產出口美國市場特種輪胎生產線早已經廉價出售給了別人。”談起目前的現狀,河北興茂的辦公室主任張先生一臉無奈。
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河北輪胎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河北省最大的輪胎生產廠,河北省百強企業之一。2003年其所生產的“鯨魚”牌輪胎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核準使用“原產地標記”證書。
2006年,美國GPX國際輪胎有限公司收購其資產后成立河北興茂輪胎有限責任公司。
在收購河北興茂以后,GPX即投入3000萬美元,更換和改善了企業的生產設施和設備。工廠建成當年,就向美國市場出口了上億美元的產品。
但好景不長,2008年美國商務部的一紙決定,讓河北興茂一度陷于破產的邊緣。
2007年,一家日本公司以河北興茂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產品為由,將其告上美國商務部,要求對其進行反傾銷調查。雖然公司積極應訴,但美國商務部仍然做出了對包括河北興茂在內的中國輪胎企業不利的裁決。
2008年8月15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該案發布肯定性損害終裁結果:河北興茂、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國際聯合輪胎橡膠有限公司分別被裁定存在15%、2.45%、6.85%的補貼幅度,傾銷稅率為河北興茂28.69%、貴州輪胎5.25%、天津聯合8.44%。
補貼稅率和傾銷稅率相加,河北興茂每年要繳納44%的懲罰性稅率。這個數字,是在所有涉案企業中額度最高的。這意味著,包括河北興茂在內的國內輪胎企業幾位全部得退出美國市場。
幾年下來,河北興茂損失慘重。受反傾銷案影響,僅2009年1至9月份,該公司僅出口37批、10271條、貨值113.8萬美元,批次、數量、貨值同比分別減少89.9%、97%、96%。日產量從80噸一下子下降到不足10噸。
河北興茂的美籍總經理菲爾告訴記者,因為美國商務部的裁決,公司幾乎全部退出了美國市場。美國GPX也被迫進行了破產重組,關掉了加拿大的工廠,總部裁員300人,河北興茂也裁掉員工1000人。投資上億元的特種輪胎生產線也變成擺設,最后不得不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給了一家歐洲公司。
“從一開始,我們就認定美國商務商的決定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堅決進行上訴,并做大量詳盡的準備。”菲爾說。
為了打贏官司,河北興茂聯系了多家律師事務所。一般應對“雙反”調查以及其他的官司,都要準備大量的材料,官司費用有的高達幾百萬美元甚至上千萬美元。因此,國內律師事務所準備的材料越充足,國外的律師為打官司所花的時間越少,費用也就越低。
所以,除了安排一名主要律師整理資料外,公司還專門配備了兩三名助手。最終,把國內的信息整理成了國外律師能看懂的法律材料,用傳真機發了幾萬張紙。
除此之外,這還需要公司全員配合。其中光準備資料,公司就用了兩三個月時間,包括生產人員、技術人員和法律事務人員,每隔兩三天都要花費數小時開電話會議,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和律師商量官司的事情。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河北興茂的美國背景成為其打贏官司的重要砝碼。
河北興茂雖然是中國企業,但它是美國在中國設立的獨資企業,母公司在美國,因此與國內其他企業相比,他們更加熟悉美國司法程序和制度。
最終,河北興茂抓住了官司中的一個漏洞而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該案中方代理律師丹尼爾·波特向記者介紹,在非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能同時又搞反傾銷,又搞反補貼,這是一個雙重計算。而美國政府在兩個問題并行、雙重計算矛盾沒有解決之前,不能對華進行“雙反”調查。
2010年9月18日,美國國際貿易法院(CIT)就該案做出判決時稱,反傾銷調查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反補貼調查適用于市場經濟國家,對中國的“雙反”調查屬于雙重懲罰稅率,“是不合理且非法的”。
美國商務部對裁決結果不滿,將這場曠日持久的國際官司上訴至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歷經數月的繁瑣聽證和審判,上訴最終被駁回,維持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裁定。這起歷時4年多的馬拉松般的貿易訴訟終于劃上了一個句號。

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
“盡管工程輪胎(OTR)訴訟案的判決仍未正式生效,但美國商務部已經輸掉了關鍵一局。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按照美國法律,美國商務部在未來的‘可運作空間’已經不大。” 北京高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毅表示。
根據美國法律制度,美國商務部在未來很可能同時啟動聯邦法院的聽證會申請和最高院的上訴申請。這樣如果聽證會申請被受理的話,對最高院上訴期則可順延,即在未來的4-5個月內,美國商務部仍可通過程序來拖延案件的生效時間。
“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4-5個月內,美國商務部可以不用理會該案的影響,繼續對其他的反補貼案件進行立案。”
2011年11月9日,美國商務部已將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案推至正式立案程序,該案的涉案金額高達20億美元。因此此次美國商務部敗訴的判例意義重大。
盡管該判決還需要美國商務部采取行動加以執行,對于飽受美國商務部“雙反”調查的中國企業而言,是一個劃時代的制度性勝利。
“從判決結果來看,今后美國商務部在同時開征反補貼和反傾銷兩項稅種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 北京WTO事務中心主任鐘青表示。
丹尼爾·波特也認為,此案的勝訴不僅對輪胎企業有利,對于其他中國出口企業來說也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判例,因為美商務部在許多類似針對中國產品的案件中也用這樣的做法,這次的判決將影響這些案件的走向,將有示范作用。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