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 龍
家政服務 陷選擇怪圈
□ 實習記者 馬 龍
元旦剛過,伴隨著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臨近,國內家政行業再次上演“有價無市”局面。一邊是家政服務人員的工資不斷上漲,一邊卻是市民頻頻抱怨保姆難求。本刊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各方需求碰撞,再次導致龍年“保姆荒”。
北京市朝陽區市民張先生向記者透露,最近家里想找個保姆幫忙做家務,工作內容是保潔和做飯,但撥打了一圈家政服務公司的電話,仍沒找到合適的保姆。本來以為2000元左右就能招到,沒想到加到2500元依然應者寥寥。
隨后,張先生當著記者的面連續撥通了幾家家政公司和中介公司的電話,都得到了這樣的答復,“找保姆的話只能先預約,過段時間才能答復你,一有合適的我們就與您聯系。”
廣渠路一家家政公司的趙女士表示,“想找個滿意的保姆非常不易,雇主必須提前登記預約,保姆的工資也得隨行就市。尤其2012年龍年是生育高峰,保姆月嫂的需求特別旺盛,價格也一路上漲。初級月嫂的月薪突破3000元大關,星、特級月嫂每月薪金5000元以上。”
據記者調查,以北京為例,目前市場上的家政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注冊資金在10萬元以下的占86.4%。受產業化程度較低影響,目前家政企業多是中介服務,以提供雇主與保姆之間的信息為主。導致家政服務人員缺少規范,職業素養不高,無法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而一些實行員工制管理的公司,因培訓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以及實施員工化管理增加了用工成本,致使雇傭保姆的費用也相應提高,一些家庭紛紛坦言“請不起保姆”。
事實上,“保姆荒”不僅只在一線城市上演,家住河北石家莊市的蘇女士也有同樣的遭遇。去年12月蘇女士剛剛生下一個可愛的寶寶,家人為減輕負擔想請一個全職月嫂,可連問了幾家家政服務中心,很少有愿意春節上班的。
幾家家政公司均稱,“春節期間保姆市場緊缺。”他們表示,石家莊市保姆多為周邊郊縣人員,春節期間均回家過年。雖然很多雇主都愿意提高春節期間的工資,但大部分家政服務人員仍愿意回家過年,多給錢也不干。如今,蘇女士一家仍然一籌莫展。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北京市共有家政服務企業3800余家,從業人員約40萬人,其中90%是外來農民工。而北京保姆平均工資也從去年的1500元左右漲到如今的3000元左右,不少省會城市也漲至1500到3000元不等。而雇傭鐘點工平均為20元/小時和3500/月,育兒嫂和月嫂的工資均為4500元/月以上。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伴隨近幾年來勞動力的轉移,許多農村勞動力選擇就近到企業打工,其報酬與進城打工做保姆沒有多大落差。而且還有熟悉的人際關系,也便于照顧家庭,許多人寧愿少拿錢也想就近工作。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更不愿意干“伺候人”的活兒。隨著80后、90后人群的增多,農民工對于生活質量的追求也不斷提高,和城里人一樣享有節假日成為他們工作的訴求之一,因而春節期間家政服務人員的回流也明顯增多。

“現在找個好保姆真是太難了,我聯系了好幾家家政公司,也沒找到合適的人選。”家住昌平區的朱女士稱,她70歲的父親一個人住在通州區,雖然腿腳靈便,但畢竟歲數大了,萬一摔了碰了,做兒女的也承受不起。既要工作還要兩邊照顧,實在吃不消,大家商量后決定請個保姆。“平時給老爺子做做飯,收拾一下屋子就行。”朱女士說,“可跑了幾家家政公司都未能如愿,人家還對雇主挑挑揀揀,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人家不樂意,家里人口多的不樂意,有些保姆需要有獨自房間。以前是雇主找保姆,現在成保姆挑雇主了。”

某家政公司工作人員(右一)正在為客戶介紹月嫂家政服務內容及收費標準。
和朱女士比起來,陳女士請保姆的經歷也可謂充滿坎坷。從發動身邊親戚朋友幫忙找到去家政公司預約登記,2011年11月,在登記了十幾天后,她終于盼來了一位保姆,但陳女士卻很無奈,“保姆每月工資1800元,算上管吃管住的費用,一個月就要2000多元,跟我工資都快差不多了。”但畢竟孩子上下學需要人接送,還要按時為孩子做飯,“只能一邊用這個保姆,一邊再重新找更合適的”,陳女士表示。
最近幾天,陳女士再次來到家政公司表明來意,卻得到這樣的答復,“現在家政人員緊缺,保姆市場行情也漲了300-500元左右。您家里只是照顧一個學生,2000元算低的了。如果家里有不能自理的老人,就算給3000元都很少有人愿意干。”
工資水漲船高的背后,家政人員的勞動維權意識也隨之提高。豐臺區馬先生請的家政人員一到節假日必須休假,多給工資也不上班。馬先生稱,“以前逢年過節,給保姆買點兒小禮物就可以了。可如今人家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話,就會討要3倍的工資,甚至過年還要求包紅包,否則就不高興,甚至‘撂挑子’把咱們給‘炒’了。”
保姆們要價過高,勢必會抑制市場需求。另外,如今雇傭保姆的家庭越來越年輕化,受教育程度較高,有些雇主對保姆的要求除了“下得廚房”外,還要“上得廳堂”知書達理。可目前保姆絕大多數只有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服務技能偏低,難以滿足雇主要求。這又形成了矛盾。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這種情況是家政服務業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的。保姆工作性質較一般工作更顯特別,尤其是居家保姆,需要和家庭多位成員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保姆與雇主相處難度大。比如生活習慣的不同,是否愛干凈、講話的語氣,以及平時待人接物表達方式等,都可能引發矛盾,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共處的難度,也成為居家保姆流動頻繁的原因。
與此同時,一部分中介制的企業只負責給保姆介紹工作并收取中介費,即無法保證其技能水平和專業素質,又無法擔保服務過程中的風險。選擇中介制的保姆無法參保,也造成保姆流動性強,導致“保姆荒”的出現。而員工制家政公司負擔較重,不僅要承擔家政服務員福利社保等支持,還要對客戶承擔家政服務風險,小本經營的家政公司很難承受。
蘇海南還表示,要實現從中介制向員工制并軌,需要政府和家政服務行業雙管齊下,一方面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和扶持實行員工制管理的家政公司,補貼家政公司因培訓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以及實施員工化管理增加的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家政行業自身也要制度化和公司化,并出臺行業規范,維護保姆和雇主的合法權益。如此,才能令家政行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