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靜
被搶救的匾額文化
□ 王志靜
“芳名匾牌出京城,懸掛泉城量不輕。墨客騷人欣相聚,荷香柳韻盡詩情。”這四句詩是對華夏匾額博物館的贊譽也是對搶救、挖掘匾額文化者的褒獎。
坐落在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內的匾額大觀園,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木質古匾博物館,由山東華夏匾額博物館館長、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王力一同志創辦。3200余塊古匾默默地聚集在這里,訴說著華夏文明、燕趙悲歌;跨度幾千年的歷史在這里重現,展示著世間滄桑、悲歡離合。
原山東省省長韓寓群同志參觀后說:“王力一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參觀后,為展館題寫:“中華歷代古匾藝術展 ”。著名學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題詞:“匾藏” 。山東大學、復旦大學等一批專家學者也給予高度評價——這些匾額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史料參考價值及書法鑒賞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匾文化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談起匾額,王力一熱情溢于言表。匾額始于秦漢,興盛于明清,廣泛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皇帝對臣民的賞賜,還是民間的禮尚往來、文人雅士的自勵警勉、官吏對下屬的嘉獎或同僚間的酬贈,都離不開匾額這一表現形式。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產物,它集文學、書法、雕刻、裝飾藝術于一體,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民俗、官吏和科舉制度的縮影,其遣詞精練,富含哲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匾額作為民族文化的獨特載體,體現著古老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道德倫理,對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一塊匾額蘊含著一段歷史,一塊匾額記錄著民族文化的興衰,一塊匾額也折射著中華文明的光輝。”王力一娓娓而談。在華夏匾額博物館中不乏歷史名人、能臣顯宦的題匾。如清代時任吏部尚書的劉庸為廣東雄州同知(知府,知州的佐官)廖朝章題贈的“雄州協贊”匾,書法厚重之中帶有一種秀美,融合眾家之長,體現了“榜書”(匾額書法被稱為“榜書”)對中國書畫藝術的傳承。
在華夏匾額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清代進士題寫的占一半以上,其中80%的匾額為有功名之人所題寫,僅清代狀元題匾有24方,翰林題匾200余方,另外也不乏書法名家、歷史名人題寫的匾額,如劉墉、李鴻章、張之洞、蔣介石、李宗仁等歷史人物。其中最珍貴的一塊是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的“光祿大夫”匾,距今有829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匾額。
木質古匾分為七大類。除“文魁”、“錦繡騰輝”等官匾,“教稼維勤”、“梓材雅訓”等教育類匾額,還有用于祝壽,慶賀喬遷之喜和商號慶典的匾。它們集文學、書法、建筑、藝術為一體,或言志達懷,或褒揚彰顯,或歌功頌德,或酬賀祈福,為我們研究民族文化、歷史,弘揚民族精神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古匾橫陳,端莊厚重,榜書勢如虹,寫盡千秋科舉,中華文脈;殘額高懸,典雅肅穆,擘窠形勝斗,彰顯百代賢良,民族精神。”這副對聯。是王力一對匾額恢宏氣勢與神韻的真切描繪,也道出了匾額在歷史上的尊貴與輝煌。談起匾額藝術,王力一如數家珍:從文化承載看,匾額濃縮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華,人類優秀的品行,都在匾額上得以展現。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皆入匾中,使之得以廣為流傳。作為藝術品,匾額在材質的應用上,幾乎囊括了所有藝術品門類所能用之材。所有藝術品門類的技藝,都在匾額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與發揮,堪稱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從榜書藝術看,匾額作為載體,篆、隸、宋、楷、魏、行、草諸多字體均有使用和體現,把書法藝術從書齋和文人圈子中推向了社會。而歷代名人包括帝王榜書真跡都因匾額得以流傳。
“如果能珍視匾額榜書這一藝術形式,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的束縛,重新認識匾額在歷史上的作用,將有助于珍視遺存的古代匾額,研究龐大而又豐厚的匾額文化,甚至使匾額文化成為當代之顯學——‘匾額學’。”王力一說。

嘆為觀止的華夏匾額博物館館藏品。圖/受訪者提供
懷著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和使命,二十多年來,王力一和他的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克服重重困難,把搶救、收集匾額,作為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生文化道德素養的一項重要舉措。他們以匾額文化為切入點,挖掘和展示它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使之起到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同時還注重用館藏品進行傳統教育,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自身的人生目標,努力讓他們成為見賢思齊、志存高遠的人,成為尊老重教、腳踏實地的人,成為扶貧濟困、回報社會的人,成為積極進取、促進和諧的人。
目前,王力一和力明學院正持之以恒、不遺余力地發掘、整理匾額文化,努力做到古為今用。他們建立了華夏匾額博物館網站,加大了宣傳力度,加強了與社會各界的文化合作與交流。通過與社會各界的文化互動,舉辦公益活動,不定期地對館內藏品進行交流展覽,使匾額文化走出展覽館,走近民眾,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效益,使華夏匾額博物館更好地發揮社會公益作用。
作為濟南人、濟南市政協委員,王力一表示:這樣一批珍貴的中華文化遺產,雖然是幾代人二十多年艱辛工作的結果,但它們是屬于國家的,在考古和文物部門需要的情況下,我們將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這位熱心于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有志之士呼吁:讓我們共同擔負起保護古代匾額,搶救中國古文化遺產的重任,讓匾額文化這朵中華古代文化園地中的奇葩,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加燦爛的華彩。
展望未來,王力一充滿憧憬,他說:“文化體制改革給文化事業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濟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近年來省、市均出臺多項措施推動文化建設,這些都為挖掘匾額這一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遺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根據匾額所具有的不可再生和無法復制的特點,進一步加強華夏匾額博物館的軟、硬件建設,并以此為基礎建設中華歷代匾額文化藝術產業很有必要。”
王力一還建議,借助2013年中國藝術節在山東舉辦和國家唯一批準的非物質文化博物園建設等優勢,依托華夏匾額博物館成立國學院和匾額研究院,建立國學及儒家學說的重要研究基地,將使濟南擁有又一享譽國內外的重要的申遺項目,也可以此為基礎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依托這批珍貴的館藏品成立匾額文化游樂園,集匾額研究、保護、開發、利用和旅游娛樂為一體,形成“看碑到西安、賞匾到濟南”的文化旅游格局,全力打造濟南西部大學城中的中華民俗匾額文化游樂園,開辟新的文化旅游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