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瑋鴻
胡同“保衛戰”
□ 本刊記者 劉瑋鴻

胡同里的古民居猶如一座藝術博物館
“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如牛毛。”這曾經是老北京們常常引以為豪的一句話。北京胡同起源于元代,是根據古代城市規劃理念修建的。曾經,這些胡同如同經脈,遍布京城。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演進,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老胡同和古民居越來越少。據統計,50年里,北京的胡同減少了一半。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郝冬晨在日前舉行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展覽”上表示,展覽檔案顯示,1919年北京有2480條胡同,而如今的北京內城,僅余600多條。
煙袋斜街胡同的人力車夫張師傅是地道的老北京。幾年來,他眼看著京城里的胡同越來越少,張師傅有種痛心疾首的感覺。
“胡同是什么?胡同是咱北京的魂!咱北京文化有多少是從胡同里傳出來的?拆胡同,不就等于拆了老北京的靈魂嗎?”
和張師傅一樣,胡同是很多北京人眼里的寶貝,提起數量驟減的胡同,不少老北京都顯得很郁悶。
“我們這些拉車的師傅心里最清楚,每天有多少外地人、外國人來咱們的胡同參觀。如果這胡同不是寶貝,誰會漂洋過海大老遠的跑這兒來看一看?”張師傅一臉不滿。
“發展城市是好事,但現在北京原有的特色胡同,被拆得越來越少。城市是現代化了沒錯,可哪兒還有咱北京的影子?還能剩下多少北京味兒?”
李大媽在西城區孟端胡同住了大半輩子。2004年,孟端胡同被夷為平地。李大媽搬出胡同的時候,大哭一場,“舍不得,也沒轍。”
“趁著現在腿腳兒好,周末兒子休息了,就開車帶我回去轉轉。”李大媽每次都會沿著由武定胡同演變成的馬路慢慢走,看看齊白石胡同,再慢慢走回孟端胡同。總想著能夠找到找找從前的影子,可真的找到了“老地方”,李大媽總是更加心痛。“什么都看不著了,都變了樣兒。不看吧,想的難受;看看吧,心疼的難受。”
孟端胡同最早出現于元代,這在明朝的北京地圖上,就有它的標識。2004年12月,有關孟端胡同的記憶停止了。
孟端胡同最早存在數百年間,既有王侯的深宅大院,也住過尋常百姓人家。
孟瑞胡同之后,此后,在這個區域逐漸消失的還有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幾十條胡同……如今,這些胡同只能存在于舊時的地圖和人們的記憶之中,再也無法真實的感受和找尋。
在李大媽眼里,胡同的消失是悲哀的:“拆了老胡同開發房地產,說是提高生活質量,住樓房倒是寬敞明亮,可是,原本住在城里,現在住到了五環外,比起從前真是差太多了。”
“都說胡同是一種文化,既然是文化,為什么不好好保護呢?”李大媽道出了太多人的疑惑,但紛繁的胡同“保衛戰”,似乎并沒有結果。對于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胡同,不斷地修復、保護,實屬不易。
“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每一件建筑都稱得上是古代城市傳統發展的精髓所在,但它又是一個古今‘重疊’的城市,是一個活著的城市。”已故著名舊城保護專家、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曾經無數次感嘆,“對此類城市,如何保護,確實是個大難題”。
提及保護和居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幾乎每位被本刊記者采訪的專家都會提到一個“難”字。人們的生活習慣早已改變,需要舒適的生活環境。
老胡同里的茅廁要用家庭廁所取代;居民家里要裝空調、熱水器;城市需要統一發展規劃,以上種種,無一不是保護的難題。
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的方擁教授指出,一方面要保護胡同,一方面又要建設城市,這真的很矛盾。理論上,保護胡同的行為沒人反對,可實際上卻很難做到。有些古建筑、古民宅、古胡同一經破壞,人們將永遠失去它們。
胡同承載著數代北京人的記憶,是北京厚重文化氣息的代表。記憶在推土機的轟鳴中化為廢墟,轉而變成寬闊的馬路、嶄新的樓宇,城市的現代化得以展現,歷史的印記卻無從找尋。
文物保護專家、北京市文史館館員趙書則認為,保護胡同應當從保持胡同的風貌、肌理、城市建筑保護三個方面來認知,涉及紀念、歷史認識、藝術欣賞三方面的價值。需要多方配合協調,而不是單純以保留胡同為訴求。如果沒有恰當的格局,肌理為基礎,在高樓大廈底下,留下幾條胡同,對于文化保護,對于北京發展是沒有太大價值和意義的。
面對胡同保護這個難題,也有兩種不同的見解,雙方各執己見。
在支持者的眼里,北京胡同是歷史的痕跡,少了胡同,北京的繁華便仿佛是空中樓閣一般,沒有了根基,原本屬于北京的驕傲也在逐漸消失的胡同中減退。繁華掩蓋下的傷痛,看似只是瞬間,實際卻是永久的。
23歲的趙毅卻道出了憂慮方的心聲,這個留美歸來的年輕人,對胡同顯然沒有那么執著的感情。
“說保護胡同文化沒有錯,但現在看來,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胡同是古代根據城市建設需要造就的,現代人還需要這樣的建筑嗎?追尋歷史,并非只有留下這些胡同一條路可以走。”在趙毅眼里,胡同的消失屬于歷史向前推進的必然,保護未必只是保留。
保護與建設,似乎都沒有錯。不過,如何在建設的過程中將為數不多的胡同真正保護起來,是城市規劃者和設計者真正應該思索并克服的難題。
2012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唐兢提案建議,對舊城保護區四合院制定“零拆除,百分百保護”的剛性政策。同時,把保護區外所有未被拆毀的胡同全部劃為保護區,把舊城作為一片完整的保護區,以真正落實整體保護。
對四合院平房區,保障房要優先供應,居民自主選擇外遷,不得強迫。街道、四合院的修繕不應完全是商業化模式,而更應強調市民居住的文化模式。另外,政府對北京四合院的文物普查工作應該更加精細,不能再有疏漏。應該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特別是四合院的保護作為對舊城區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唐兢表示,北京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舊北京的遺存四合院必須保留相當的數量,這是當今北京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她提出,對現已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3840項以及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四合院和傳統民居,應該實行“零拆除,百分百保護”的剛性整體保護,不可再以“疏散”為理由進行拆除,應該有專門人員作具體巡視、保護,并定期向北京市民、各媒體公布保護現狀。
唐兢的提案博得贊許一片,越來越多的人正加入到保護北京胡同的行列中來。
2012年7月8日,由市文物局和市檔案局聯合舉辦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展覽會上傳出一則消息:北京的600多條胡同,將要進行整體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