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郭 鐵
友誼醫院的醫藥分家
□ 本刊記者 郭 鐵

北京友誼醫院“醫藥分開”試點工作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啟動。圖/徐政
2012年7月1日,“醫藥分開”試點工作的啟動,使北京友誼醫院成為眾多媒體競相關注的對象。在廣為世人詬病的“以藥養醫”體制存在20余年后的今天,友誼醫院邁出的這一步,關系到北京、甚至是全國醫改進程的步調及信心。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改革帶給友誼醫院理事長劉建及醫務人員的壓力可想而知。“醫藥分開”之后的一個月,是醫院收益、醫務人員薪酬、藥價洼地、政策修正等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也是改革效果的檢驗期。社會對于這次改革的關注,熱度依舊不減。
進入7月以來,友誼醫院宣傳科的電話就從未間斷。想要探訪這次改革的記者不勝枚舉,破紀錄的一天,宣傳科接待了近百名媒體記者。“有時要忙到凌晨兩三點,恨不得不用睡覺。”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此番改革在向社會亮相之前,友誼醫院足足做了一年多的準備。2011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到友誼醫院,視察和調研公立醫院改革工作。面對醫務人員,李克強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愿不愿改掉這種體制(以藥養醫)?”
在得到醫務人員的肯定答復后,李克強副總理當場拍板,確定友誼醫院為全國、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從那一刻起,友誼醫院醫改正式進入議事日程。其實,從理論準備、輿論準備、思想準備來說,過去20年里一直都在進行。”友誼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醫師賈繼東說。
關于“醫藥分開”的討論在最近20年來幾乎從未間斷。賈繼東認為,“以藥養醫”的最大惡果在于它沒有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從而導致了醫生過度用藥、過度檢查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如果不給病人用藥,就沒有利益可圖,最終導致越是醫德、技術水平高的醫生,越賺不到錢。
而在這20年苦心探討的背后,是來自現有體制的重重阻礙。一旦藥價降下來,醫院的正常運營將面臨資金考驗。全額依靠政府補貼顯然不現實,然而如果降低藥價,就要涉及醫生勞務服務價格的上漲。
“這是一個敏感問題、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年來,誰都知道問題所在,但誰也不愿意動。友誼醫院這次動的意義有多么重大,我覺得怎么說也不過分,因為它是動真格的了。”賈繼東說。
今年5月18日公布的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中提到,在三級醫院,如北京友誼醫院,試點取消15%的藥品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從普通號到知名專家號,收費標準從42元/人次到100元/人次不等,從差別中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
7月1日零點起,友誼醫院擁有的全部1670種中西藥品實施以進價銷售,取消藥品加成。在醫院門診大廳的藥房上方,滾動著各種藥品的原、現價對比提示。
在劉建理事長的筆記本電腦里,保留著醫院總體收入的統計數據。“醫院收入由原來的3項變為現在的2項。原來的收入是財政補貼占13%、醫療收入占39%、藥品加成占48%;去掉藥品加成后,我們的收入變為兩項,即財政補償和醫療收入。”
取消藥品加成,轉而由醫事服務費代替,會不會影響醫務人員收入?劉建表示,至少會拿出60%的醫事服務費用于分配,但具體能有多少體現到醫生身上目前還未知。
據友誼醫院統計,醫事費減去藥品加成后,前三周收入總量是37萬元,平均一天1萬多元。“對于友誼醫院來說,賬上基本是持平的。”劉建說。
這基本打消了醫務人員的顧慮。而醫事服務費在體現勞動差別后,對醫生的從醫行為作出了矯正。
“大家對醫院門診、病房的服務質量更加重視了。過去服務費只有幾元錢,說實話,大家覺得無所謂。現在老百姓出了這么多錢,我們覺得最起碼要對得起這個掛號費(醫事服務費)。”賈繼東說。
在“一平”之后,友誼醫院迎來了“三降”:門診次均費用的下降、門診次均藥費的下降及門診藥費的下降。醫改專家預測,如果按照以前三級醫院藥品加成率折算,醫藥分開將帶來12%—13%的次均藥費下降,而在運行第一周后,友誼醫院的這一比率下降了16.8%。
“這是因為醫藥分開了,切斷了醫院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關系,醫院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對醫生的這支筆進行管理。”劉建總結,“我們在實踐當中也體會到,科主任對規范醫療行為的響應度比過去明顯提高了。我們把醫生執業的信息向科室負責人公布,要求他們對醫生的這一只筆進行管理。”
作為科室負責人,賈繼東現在每周都要對下面的醫師進行處方點評,再將信息錄入電腦系統。“哪個醫生開藥多,為什么開那么多,我們都要點評。比如危重病人,就需要用這么多藥,所以不能用‘多’和‘少’來評判其是否合理。”
我國有大量的“雙無”藥品,既無效也無害。因此,“雙無”藥品就成為科室負責人的檢查重點。點評過后,如發現醫生違規開藥,會有一系列懲罰措施。情結嚴重的,將停止其處方權;幾次處罰不改的,將面臨吊銷行醫執照的懲罰。
“另外,一位病人來到醫院,(我們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務就是保證整個醫療過程是安全的、有效的。過去醫生、醫院想的主要是病,現在更注重人。這些都是我們實行醫藥分開以后,帶來的運行模式的變化。”劉建說。
從患者就醫行為來看,“醫藥分開”后,由于專家號自費比例的提高,使得普通號病人數量呈逐漸上升趨勢,專家號數量得到理性回歸。
賈繼東認為,從大的背景看,就是要引導人們去社區、基層看病。三級醫院應回歸它的本質定位——疑難危重,教學科研。“過去嘴上說是疑難危重,實際上充當的是社區醫院的角色。各大三級醫院都在抱怨門診量多,但實際上是在攀比門診量。”
然而在藥價洼地形成以后,更多的醫保病人并沒有因醫事服務費的上漲而流入到基層醫療機構,反而造成拿藥病人數量的上升。
在友誼醫院,醫保病人如掛普通號,經醫保報銷40元掛號費后,只需自費2元錢即可就醫。另外,社區醫院所儲備的藥物只有500種左右,而在友誼醫院,這一數字為1700左右,因此到友誼醫院取藥的病人有所增加。
友誼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郭艾對此持相同觀點。“社區醫院靠藥費低來吸引病人,而現在三級醫院也沒有了藥品加成,病人就有可能反流到三級醫院。保持社區醫院的積極性也是政府應該考慮的問題,否則基層醫院將被架空。”
洼地效應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外地重癥患者的增加。有的外地醫保機構甚至明確提出,某些病人去友誼醫院開藥才予以報銷。
“到三級醫院取高值藥品,病人會更合算。但這些藥品中,有些加成率只有7%,所以讓利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多。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實施,高值藥品出庫率增加了四分之一。”劉建介紹。
在改革即將實施時,賈繼東曾向北京市衛生局的領導反映過類似的擔憂。因現在只有友誼醫院一家試點,高值藥品出庫率的增加會對友誼醫院藥占比和次均費造成壓力。
“從醫院這邊來說,我們不能限制病患取藥。對外地或從北京其它醫院來的患者來說,藥越貴越合算。如果長期這樣下去,藥占比高了,次均費用高了,處罰醫院和醫生也不合理。”賈繼東為此呼吁,北京市盡快將試點鋪開。這一提議得到了北京市主管部門的認同。據了解,北京朝陽醫院將在8月底啟動“醫藥分開”試點。


“醫藥分開”政策實施后,友誼醫院所有藥品實行進價銷售。電子屏幕上滾動著藥品的原、現價對比提示。圖/徐政
對于骨科主任醫師郭艾來說,對改革雖然舉雙手贊成,但同時也感到迷惑。“國家總在說改,我們也希望改,但改革能不能成功,或者說能不能達到人們的期望,我們當時是存在疑惑的。”
郭艾的疑惑不無原因。“醫藥分開”牽扯到整個利益鏈條,政府、醫務人員、群眾都涉足其中。作為第一個嘗試這項改革的醫院,能不能達到國家想達到的目的,能不能讓病人滿意,能不能讓醫務人員自身滿意,需要進行多方協調。
“目前來看有一點成果,但是我覺得有些改革還要繼續深入。”在郭艾看來,首先需要深化的改革,便在于醫院收益。“雖然我們這次去掉了藥品加成,改成了醫事服務費,但這種改革相對簡單。在只改革醫事服務費的條件下,如果醫院要增加收入,就要去擴展門診量。”
郭艾舉例說,假如醫院每日的門診量極限為1萬人次,就會存在一個矛盾:想賺錢更多,就要接待1.1萬人,那么留給每個病人的看病時間就會不足,進而影響單次診療效果。
而在控制大處方的次均費用上,有醫師呼吁,改革還需一個總量控制。同樣一個手術如果分兩次做,次均費用自然是下降了,但病人總體藥費支出并沒改變甚至會增加;兩次手術還會占用另一個病人本該享受的醫療資源,因此現在單憑次均費用來考量“醫藥分開”的效果略顯單一。
北京醫療的價格體系已多年沒有進行調整。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收益不能總是依賴醫藥費和檢查費,這部分費用甚至可以通過財政分擔的方式適當下調,但治療費應適時調節。
“門診只是醫療工作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同門診的手術大夫,對病人做的手術、進行的操作,其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同樣級別的專家,勞動強度也是不一樣的。這種勞動差異如何體現出來,還有待政策細化。”郭艾說。
在合理保障醫務人員勞動價值方面,劉建理事長提出了增量改革的目標。“友誼醫院之前實行的‘護理崗位績效考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在,友誼醫院的人力資源存在既緊缺又浪費的現象,所以在績效考核中,應更多地引入激勵機制。”劉建預計,在實施績效考核之后,隨著醫務人員工作量的上升,實現績效上浮問題不大。
“我們希望通過改革建立長效機制,讓大家能夠分享改革成果,這也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劉建如是說。
(實習生翟小雨對此文有貢獻)